星空的夜幕下, 
一盏硕大的黄色的灯, 
照亮了整个露台, 
光亮甚至洒在了街道的鹅卵石上, 
视线向着咖啡馆和小巷深处延伸, 
精湛的笔触透露出画者内心狂野的张力。 
  
文森特·梵高《夜间的露天咖啡座》,1888年 
梵高在1888年9月画下了这幅传世之作,然而他并不会知道在他逝世多年以后,会有一个叫Helene Kröller-Müller的“头号粉丝”将这张画当作传家宝一样小心收藏。 
  
Helene Kröller-Müller 
但如果没有Helene用前瞻的眼光, 
去发掘这个险些被埋没的艺术家, 
恐怕今天的我们也无法欣赏到 
如此多的梵高画作。 
  
1869年生于德国的Helene, 
父亲是矿业钢铁业原料供应商, 
从小家境殷实的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888年她嫁给了荷兰船业、 
采矿业大亨Anton Kröller, 
婚后Helene移居荷兰鹿特丹, 
还继承了自己父亲的公司, 
到20世纪初, 
她已经是荷兰最富有的女人之一。 
  
Kröller夫妇 
Helene从小就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906年,他机缘巧合认识了艺术评论家、收藏家、画商Henk Bremmer,他为Helene打开了艺术收藏的大门,并不余遗力地教授她如何读懂艺术品、如何理解艺术家的情感以及鉴赏收藏的门道。 
  
也是通过Henk Bremmer, 
Helene认识到了梵高这个内心炽热的画家, 
并被他画作中的浪漫与激情所深深感染。 
  
蓝色与黄色向来是梵高的最爱, 
这两种对比色, 
一个诉说着恬静的心情, 
一个代表着喧闹的气氛。 
1909年,Helene买下了他的 
《瓶子、柠檬和橘子的静物》, 
亮到刺眼的颜色, 
可以在一瞬间抓到目光。 
自然光下的黄, 
显得那么炽烈热情, 
扑面而来的暖意与香甜。 
“当我看到梵高画的柠檬的时候, 
我感觉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Helene说道。 
  
文森特·梵高《瓶子、柠檬和橘子的静物》,1888年 
仔细地看,梵高的笔, 
在画面上停留的时间很短, 
形成的是一抹一抹的颜料, 
不完整,不顺滑。 
  
所有的洋溢芬芳都在扭曲, 
明亮的星光在颤抖。 
  
那种从明艳的色彩中, 
破体而出的绝望, 
无法囚禁的疯狂。 
  
Helene无法言说看到梵高画作的震撼: 
那样奔放、像火焰般的笔触。 
  
有时候,看着梵高的画, 
你无法停止从身体深处, 
从心脏蔓延开来的颤抖。 
  
仿佛觉得被什么东西击中, 
然后都会带着那种“伤口”, 
那种柔软的、致命的爱活下去。 
  
梵高的画,他的笔触和色彩, 
就像他的人生,满溢着矛盾、 
激情、痛苦和炽热深沉的爱, 
却又被孑然一身的孤独, 
禁锢在抑郁的深渊。 
  
梵高生前有一个心愿:“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他的一生短短37年,真正作画的时间不到10年,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传奇作品。 
Helene当年也立誓:自己一定要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博物馆,并在百年之后成为荷兰的一个文化地标。 
  
库勒-慕勒美术馆 
Helene多年的执着,几乎散尽二人的家产, 
才有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库勒-慕勒美术馆 
(Kröller-Müller Museum) 
馆内所藏梵高作品数量仅次于 
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包括90余幅油画和185幅素描。 
  
  
不仅如此,馆内还藏有包括但不仅限于蒙德里安、毕加索、雷诺阿、乔治·修拉、塞尚、贾科梅蒂的作品,而且库勒-慕勒美术馆所处的国家公园,也是Kröller夫妻二人买下的,共计55平方公里,包含了他们的住所、花园和私人猎场St Hubertus。 
  
而梵高在去世百年后, 
欧洲争相为他建造规模宏大的美术馆, 
可谓是用自己的勤奋, 
最终走上了人类世界的艺术顶峰。 
  
大都会有他的鸢尾花、 
扭曲向上生长的油柏树和自画像, 
他的画和莫奈的画是隔壁邻居, 
都有一点一点的细腻笔触。 
但你能在他的每一笔中, 
感受到他的疯狂与柔情。 
  
  
他是个热爱自然、 
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 
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 
也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像。 
  
近距离观察那些挂在墙上的画,你能感受到他在作画时,心中在默念着“我是多么多么的爱你,我的心为你颤抖,我的手指直到画笔折断都无法停止描绘你。” 
该是多么激进的人格,才能画出如此强烈的笔触。 
  
  
  
他痛苦,绝望,逃避,怪异,疯狂,天才,堕落,但画作的确美得令人窒息。 
即便他选择离开,他也是梵高,疯狂地像只向日葵。 
  
这位伟大的画家, 
到死也没有功成名就, 
除了供养了他一生的弟弟之外, 
在他的有生之年, 
没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他的价值。 
  
他是天才, 
内心却孤独得失去支撑。 
对于Helene来说, 
梵高是纯粹的艺术家, 
是19至20世纪整个艺坛 
都在觉醒的时代象征。 
  
纵观历史, 
喧嚣尘世中, 
创造永恒之美者, 
皆忽视尘世价值, 
以勇气描绘内心孤独。 
  
《梵高传》里面写道: 
“你受到的磨难越多,你就越应该感到高兴。一流的画家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空着肚子比脑满肠肥要强。 
梵高,一颗破碎的心所感受到的不幸,比美满的幸福对你更有好处。” 
  
梵高用伟大的才华, 
与世俗苦难抗争, 
尽管他没有等到掌声响起, 
就挥泪而告别了世界。 
好在还有像Helene这般 
独具慧眼的艺术“狂热分子”, 
正是他们对于艺术的执着, 
才让如今的我们得以欣赏到 
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之风采。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