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流溪别院

“天仙配”故事 武安溯源

时间:2021-09-22 15:56:43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武序增  浏览: 分享:

 天仙配、故事、 董永、 武安、溯源 

 

天仙配故事

武安溯源

武序增

 

树上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一曲脍炙人口悠婉动听的天仙配对唱,大人小孩谁也能哼上几句。可谁知,这妇皆知的天仙配故事竟发生在武安境内。

董永故里——行孝村

董永行孝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晋干宝(?~336)编撰的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搜神记》和东汉末年武梁祠石刻画像。之后,董永与七女神的感人故事被编入很多戏曲中,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锦记》,最有名的是近代黄梅戏《天仙配》,以及据此剧拍摄之影片。其实,天仙配的故事在武安早已深入人心。上世纪五十年代武安县人民剧团(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前身)为将这一故事搬上舞台,曾以平调《张七姐落凡》《百日缘》(秦崇德饰董永,李秀奇饰七仙女)编排上演,后定名为《天仙配》,在武安及周边太行山麓久唱不衰。

关于天仙配的主人公董永,据有关文献记载,其姓董,名永,字延平,乃东汉年间秀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人物之一,即元代郭居敬编绘《二十四孝图》中的第八孝,他侍奉双亲、卖身葬父的孝行被奉为我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典范,倍受推崇。

据考,董永就是武安行孝(今行考)村人,村中有永故里阁、董永墓行孝村名为证。

行考村位于古城午汲南一里许,现有人口四百余,农耕为主。据村里人讲,早时村庄在村南小里坡,只因庄内经常出小里(小偷),人们疑村址小里坡小里之嫌,后将村庄挪于现址。

据说,董永祖籍是鼓山西麓董家庄村人,在其爷爷那辈就举家迁于行孝村居住生活。初时,董家有粮田地亩。董永幼时丧母,之后,他一边农耕一边学习诗书。在他25岁那年,父亲年愈六十。这一年时遇旱荒,井内生烟,树头生火,米粮高贵,有钱难买。董永听说南洺河上游十里店,有一傅员外经常帮穷济困。于是,董永辞别父亲,翻山越岭来到十里店傅员外门前求助,正巧赶上傅长者在门前施舍钱粮,不问男女皆得救济。董永遂得钱十贯,米一斗,谢了长者,火急回转。董永将所得善钱买下些柴米,才与父亲暂度难关。岂料半月之后,其父因久饥寒困积劳成疾,忽然一卧不起,无钱医治,五六日后便气绝身亡。董永哀痛万分,几番昏绝。

屋漏偏遭连夜雨,行船又撞打头风。董父突然离丗,董永举手无措,无奈,到村里娘舅家借来二匹布,一匹绢换具棺木,将父亲入殓停丧家中,但又无钱葬埋,早晚灵前泣哭。转眼过了年余,一日,董永忽然想起了曾救济过自己的十里店傅员外,不由心生一计:可否卖身做佣,换钱葬父。当日便告别乡亲,离家投奔十里店傅长者家去。随后便是家喻户晓的董永卖身葬父,孝动天地,途中巧遇七仙女下凡姻缘巧合的天仙配故事。

 行孝村出了个董永大孝子。后人有感于董永的孝心,为纪念董永,行孝村老百姓专门在村里为其建起了董永故里阁。在行孝村采访,村民张增田祥细介绍了董永故里阁的具体情况。

 


天仙配、故事、 董永、 武安、溯源

该阁坐落于村西头,横跨南北,阁下为西去的大道。阁体长约三丈,拱洞宽丈余,进深约两丈。砖砌园型拱门,内侧拱门上方镶一长方砖刻匾额,园型滚砖镶边,阳刻汉隶董永故里四字。拱门北侧还镶一块长方型瓦面转镶边的石碑,记载着建阁情况。阁的顶端青石压边,四周砌跺口耳墙。村里儿童常在阁上玩耍戏闹。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交通便利,发展生产,于1966年整体拆除,后在原址新建成现在的牌坊。由于无资料可查,董永故里阁到底建于何时,行孝人现在谁也说不清楚。

关于董永墓,行孝村民张松山老人记忆犹新。董永墓位于行孝村东的的一块平地中央,四邻八村人人皆知。该地约200多亩,西半部属行孝村耕种,东半部为均河村耕种。墓塚在行孝地一侧,坎山离向(子午向)黄土园锥型状,墓塚直径约两丈余,四角分别立有石墓桩,地面以上高约二尺,顶端为圆球状,下为宽22厘米方型柱体。墓塚历经数朝曾多次被盗,其顶部曾被掘开一大洞,借助手电筒光亮,可看到其墓室约有三间房大小。远观墓塚,开阔明亮,肃穆端庄。后因不注意保护,耕种屡削逐渐缩小,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号召平坟,被夷为平地。四个石墓桩三个已不之去向,只有一个作为行孝与均河村地界介石保留之今。此地因有董永墓塚,从远古至今,行孝村人一直称这块地为董永墓地88岁张殿鸿老人还说:正因为村东有董永墓,行孝村自古就有东至董永墓,南至大碾盘,北至青塔的,西至玉石山之说。

在行孝村土生土长的张东锁毫不含糊地向笔者说:董永就是我们行孝村人,这儿不但有董永故里阁和董永墓,连行孝村名也是以此而得名。该村原名叫小南庄,因出了个董永孝子,才借此取村名为行孝’”。在村东菩萨庙里,一同治元年重修碑记里和民国版《武安县志》,一直沿用着行孝村名。大约在民国年末 ,人们嫌字不吉,才以代之,改称行考,延续至今,但人们口头仍称之行孝。以董永行孝而命作村名的,恐怕在中国大地上为数不多。

七仙姑落凡地——树庄九山豁

    树庄即顺义庄,据载,古时此地林木茂盛,村舍掩蔽于绿荫之中,故取村名树庄,后演变为顺义庄。从树庄村北行约一里许,有几座南北连绵的小山峰,只见一条东西向羊肠小道从一山间凹低处穿过,这便是九山豁。

提起树庄九山豁,武安人并不陌生,特别是九山豁周围几个村庄,更为熟悉。究其名子,顾名思义,即九座山峰(旧称九峰山)南北连在一起,象一座屏障将东西隔开,其间有一大的山豁,人们可东进西出,因此得名九山豁。据说,千百年来,九山豁一直是武安通往山西的大道和关口。这里灌木丛生,幽雅僻静,景色怡人,走进山豁之中,顿使你感到有一些神秘之感。传说,七仙姑下凡就落于此处。

天仙配、故事、 董永、 武安、溯源

话说董永离家直奔十里店员外府,情愿卖身予傅家,换钱回家葬父,傅员外当下应允,随即让家人取一千贯钱付与董永。次日董永拜别长者回家埋殡老父。董永将父安葬于董家庄祖坟后,过了一夜,便收拾行装,锁起大门,履约去往十里店,开始了其为期三年的以奴还债生活。

且说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深厌天庭生活的寂寞冷清,又被董永寒窗苦读,卖身葬父的孝行感动,便只身悄悄脱离天庭,冲过南天门,腾云驾雾飘向人间。正当董永急速赶路西去时,七仙女下凡九山豁,上前拦住去路,并向董永假言自己如何投亲不遇,沦落异乡,愿与他结成夫妇。董永虽然深爱七仙女热情、善良,但又想到自己如今卖身为奴,一贫如洗,怕连累她终生受苦,不愿答应婚事,……,演绎了一段仙女爱人间的情缘故事。

在树庄村,老百姓都说,七仙姑落凡就在树庄九山豁,至今那里还留有七仙姑落凡所踩下的脚印。在九山豁东入口处,果然地面上有一块东西长290厘米,南北宽220厘米平坦巨石,上方东西向并排有两个凹窑,长15厘米,宽10厘米,深7厘米。村民讲,这就是当年七仙姑落凡踩下的两个脚印,脚印的前方(北)有一小圆凹窑,说是七仙姑被董永行孝所感动而落下的滴泪坑。为了纪念这爱情圣地,前几年,树庄有心村民还自发在巨石旁建起了七仙姑庙,供奉七仙神女。整个庙体由石材雕砌而成,坐北朝南,高170厘米,宽106厘米。两部分组成,下为云纹莲花底座,上为神龛,龛的后壁内雕刻着七仙姑神像。石材细腻如玉,造型端庄秀丽。站在庙前,犹如身临天仙配故事之中,仿佛看见七仙姑在众姐妹的簇拥护送下,越过南天门,踩着白云翩翩而至,在那山清水秀、峻山丛林中,与董永相会,然后又双双而去。距庙15米偏东北处还有一块巨石,上有七个直径约6厘米的圆形凹窑,传说这是七仙女与董永携手回家,天兵天将逼其回宫,七仙女在这里与董永最后分离时,双膝跪地双手扶地悲伤落泪而留下的痕迹。

 

天仙配、故事、 董永、 武安、溯源

树庄村干部连文彩告诉我们,为了永久纪念这段爱情故事,树庄村支两委计划投资200万元,在九山豁精心打造七仙姑落凡圣地。采访中,已见各种挖掘机器已进入场地,正在紧锣密鼓紧张施工,相信为期不远,七仙姑落凡旅游圣地将出现在树庄九山豁。

爱情媒证——徘徊黄土寺院老槐树

当董永赶路在九山豁莫名其妙被七仙姑拦住后,左躲右闪不得脱身,七仙姑情愿与其成婚,董永毫无办法便借口推辞道:多蒙娘子厚情,又无媒人,难以成事。仙女道:既无媒人,你看,前方黄土寺院中有一大槐树,不仿,我们请那槐树为媒,岂不甚好?在七仙姑的点划下,前方果然出现一大寺院,院中有一老槐树。两人走进寺院,老槐树真的开口说话为他们做媒证婚,两人拜堂成亲,结成了美满姻缘。共同去傅家劳动还债,……

 

天仙配、故事、 董永、 武安、溯源

这做媒的黄土寺院老槐树,正是徘徊村黄土寺院老槐树。董永与七仙女在树庄九山豁相遇后,沿大道经铺上村西南而行,来到一村庄即现在的徘徊村。据徘徊村民说,黄土寺院座落在徘徊村东阁内,坐北朝南,庙门高耸18个台阶,一进三院。那棵媒人老槐树就在中院东侧,相传树围丈余,树冠遮天蔽日,董永与七仙女就是在此拜堂成亲的。可惜的是,现在这里已新建了学校,黄土寺院和那老槐树已人去楼空。采访中,村里老百姓对黄土寺院老槐树仍情有独钟。七十九岁李双全老人回忆说:原先寺院东南角有一戏楼,看戏时经常看到那棵老槐树,历经风雨,已是枯朽老树,不见当年繁茂雄姿。退休教师李虎保深有感触地说:我在这里任教多年,直接参与了黄土寺院改建学校的全过程,亲眼目睹了黄土寺院的始末,建校初时,那老槐树因长期无人管理,不知什么时候已干枯的只剩一个树桩

虽然黄土寺院原址人们只看到有一个老树桩,但令人神奇的是,在与寺院一墙之隔的西侧一座民宅内,且出人意料地长出了一棵与寺院老槐树同一模样大槐树。传说黄土寺院老槐树因是仙女点划,预感那里不是久留之地,便慢慢穿过寺院墙基,转到此院安家。因有新槐长出,故寺院中只留下一棵大树桩。在村民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这个小院落,果然在院的的尽头北屋门前有一棵老槐树,只见老槐树弯腰驼背、历尽沧桑,长长的驱干中有几个大洞,被厚厚的糊上了一层水泥。虽然该院落已几易其主,但那棵老槐树仍枝劲叶茂,充满仙姿神韵,顽强地矗立在院的中央。它是董永七仙女爱情故事永恒的象征,它以自身无声地劲茂将天仙配故事传向一代又一代。

关于徘徊村名,这个村很早以前只是通往山西大道的歇脚店,只因董永和七仙姑相会后在这里徘徊不前,为纪念这美好姻缘,才被称为徘徊村。关于徘徊村名的称谓,包括徘徊村在内武安人自古以来不称徘徊(paihuai),而称“peihui”,这一读音,在古今词汇字典里都找不到根据。据说,同样也出自天仙配故事。即董永七仙女最后双双回家途经老槐树时,天宫玉帝派天兵天将逼七仙女回宫是从这里开始一直追到九山豁,在此拆散了天上与人间一对美满姻缘。按武安方言称这段姻缘可谓的意思,用赔毁二字用作村名十分不吉,故而选用徘徊二字代意,同时有字之原音原意之妙。 徘徊呼为“peihui”,一个村名多种含意,同称谓且同出一个故事,除其罕见之外,也是武安人方言用字的一种技巧。

卖身为役地——十里店傅氏员外府

且说董永与七仙姑结成夫妇,携手前行,直奔十里店员外府共同以劳役赎身。十里店,今什里店,只因过去村临大道,有两家店房,与固镇(古称古城)相距十里,故称十里店。当董永与七仙姑到员外府后,住的是土窑洞,昼夜在下处磨房推磨。为使董永和七仙女多做奴役,付员外故意刁难二人,命董永只身去了小南庄绞水浇园,留七仙姑于府内七层楼上在百日内用铁机织黄绫百卷。并应诺如按期织成,董永为奴的日子即刻到期,俩人一齐回家,否则,董永为奴的期限翻倍,三年增为六年,并立据为凭。之后,七仙女在机房燃起难香求救,引来了天宫六位姐姐下凡相助,果然在铁机上用九十九天将百卷黄绫如数完成,按时交工,傅员外只得履行诺言,夫妻二人高高兴兴携手提前回家……

关于七仙女绣楼铁机织黄绫之事,在民间还有多种版本的传说。一曰董永七仙女到付家后,付员外见董永带着个吃闲饭的,不愿意留下七仙女,七仙女自告能织布纺纱,这才有了后来的铁机上织黄绫之事。另一曰是员外见董永忠厚,让他去小南庄讨账,留七仙女在家纺织,此时,忽然当朝皇上发来圣旨,要员外在百日之内向皇宫缴纳黄绫百卷,当员外百般焦急一筹莫展时,七仙女主动请缨百日织黄绫百卷,……

 

天仙配、故事、 董永、 武安、溯源

无论那个版本的传说,七仙女百日织黄绫百卷是不争的事实。那发生地即是现在的石洞乡什里店村。走进什里店,村长王香元告诉笔者,村内傅姓人家居多,历史上曾出现过好几个员外,不知那个员外为故事的原型。当时傅员外有良田千顷,房舍百间,长工无数,还有多处布匹纺织生意,号称驴驼钥匙人抬人富有人家。村民赵海学还告知,什里店村的员外府和后花园,历经数朝现在已形成一个大的居民区,称作花园街。尽管当年后花园已无踪影,但在村中一民宅内仍有一地窨,村民说那就是当年员外府后花园存放花卉的花窖,砖砌拱型状,约一间半房子大小,在2012年春,房主才将花窖拆除改作它用。当我们漫步花园街,直见街的中央有一撞坐西朝东崭新两层楼四合院,村民说这座院就是当年七仙姑织黄绫七层楼的原址。沿着院落西南角楼梯拾阶而上,在楼顶处我们还见到了拆楼时保存下来的十几块硕大的汉瓦。在二楼的西北角一间房内,现房主还设坛供奉着七仙姑神像,一旁还专门为七仙姑放着一架木制织布机。关于七仙姑织黄绫所用的铁织布机,村民王长生曾亲眼见过,大小同普通木制织布机,长约五尺,宽约三尺。可惜在1958年大练钢铁时被化为灰尽。那时,七层楼只剩两层楼,铁机就存放在二楼,由好多人抬着铁机从二楼扔下,然后装上我那马车,是我亲自将那铁机送往高炉炼了铁……”。在徘徊村采访时,恰恰遇到了当年赶马车拉送铁机到铁炉的的车夫左堂顺,他向我们讲述了当时拉送铁机情景。

关于董永只身小南庄绞水浇园,那小南庄就是现在与什里店一河之隔的石洞乡三王村。三王村西南依山,东临南洺河。1946年至1948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曾住该村。据供销大厦保卫科长王长河(三王村人)讲,天仙配故事中董永浇园的水井即村西后井沟的磕溜井,因井壁弯曲而得名为磕溜井,此井水甘味甜,大旱不涸,常年有甘溪溢淌,从村西流向村东汇禄阁内得宝池,蓄而备用。直到文革时扩建为现在的机井,才致水位下陷,失之流淌。走近机井旁,直见其四周仍有大片菜园,村里老百姓仍保持着种菜习惯,男男女女继续在这里浇园种菜,只不过取水方式由人工绞水改为水泵抽水,完全自动化种菜了。据说,那磕溜井南高土崖下的土窑洞就是董永和七仙女当年居住过的寒窑遗址,至今那窑洞的轮廓还清晰可见。

传说七仙女所织黄绫龙飞凤舞天下无比,在宫中深受皇上赏识。打那以后,十里店黄绫就成为了历朝皇上派往武安的主要贡品。由于十里店人代代为皇上纺织贡品,所以也就养育了这里人辈辈能纺会织。当时光进入21世纪,十里店人绝大部分仍常年四季在安机织布,纺花织布已成为十里店人优秀的生活传统。

十里店花园街不亏是当年的员外府址,新中国成立后,从这里走出不少高官要职。其中有县委书记、法院院长、水利局长等等。在20世纪中叶土地革命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邮政总局、银行等机关设在该村,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土地法大纲》在这里拟定并发布全国,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伟大的土地革命。著名作家柯鲁克夫妇专门著书一部,名曰《十里店》,对十里店的土改运动进行了真实记述。当时劳动能手王正气还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命名为土地状元,树为全区学习的榜样。等等,十里店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抹灭的历史贡献,十里店具有远古的和近代的双重优秀历史文化。

武安,古老文明。行考、树庄九山豁、徘徊、什里店等地,构筑了天仙配故事的全过程,来龙去脉眉目清晰,详细完整。与其有关的地名传说更为当地群众所津津乐道,久传不衰。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地说,天仙配故事无可争辩地发生在武安境内,她是武安不可多得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于有关资料记载个别村庄建于明代,那只是建村时间,并非之前这里没有人居住。武安八千年的磁山文化证明,南洺河沿岸早已是武安先人的居住生活栖息地。两千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天仙配故事是不论质疑的,她实属武安文明长河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当代武安人,责无旁贷有义务将其挖掘整理发扬广大,教育后人精诚团结、和睦相处,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天仙配、故事、 董永、 武安、溯源 

对这段美好的姻缘故事,今人有诗赞云:

孝行感天动神仙,   七姐下凡助董男。

从东到西六十里,   情撼太行洺水边。

忍辱负重员外府,   不惧寒窑风雨残。

夫妻恩爱真情注,   黄绫百卷织告还。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liuxiby/2021-09-22/5224.html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天仙配、故事、 董永、 武安、溯源

天仙配、故事、 董永、 武安、溯源

天仙配、故事、 董永、 武安、溯源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天仙配、故事、 董永、 武安、溯源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