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流溪别院

充满神秘色泽的武安傩——文化与生命相融的中国“戏剧活化石”

时间:2022-05-04 07:11:15  来源:赵都文化   作者:孔庆先  浏览: 分享:

  

 

充满神秘色泽的武安傩

 

——文化与生命相融的中国“戏剧活化石”

 

 孔庆先

 

武安傩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最早出现在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最初以面具戏为主,逐步发展为傩戏、赛戏、队戏等十余种形式,且分布较广,武安全市各乡村几乎都有。近年来,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演出的傩戏《捉黄鬼》和武安市邑城镇白府村的傩戏《拉死鬼》,以其恢宏的气势,神秘的色彩,丰富的内容,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改变了以往“长江以北无傩戏”的断言。

 

充满神秘色泽的武安傩——文化与生命相融的中国“戏剧活化石”

  

神秘,庄严,程仪繁密,排布森严。其狰狞的面具、朴拙的造型、夸张的动作、古老的唱词……无一不在向今天的人们传递着远古的诸多文化信息。

 

这就是久享盛名的武安傩。

 

武安傩历史悠久,传承不断,是中华傩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与自然力量抗衡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有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面对洪水、干旱、地震、瘟疫、生死,他们发现,凭借人力难以实现的目标,却能借助某种超自然的神力在愿望中达成。于是,各种请神祭祀、祈福纳祥的仪式成为连接人与神之间信息往来的最佳通道,充分满足了人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精神需求。这种仪式被称为“傩仪”。

 

《说文解字》中记载:“傩,行人节也。”就是说,讲礼节,行有规范的人,步态婀娜,伴随着节拍韵律行进……短短几字,便展现出“傩”的庄严仪式感。

“傩仪”始于蚩尤身披熊皮,手持长戈驱邪逐疫,演变到周代国王诸侯代表国家举行场面宏大的“国傩”,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这一路走来,虽有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形式之分,其永恒不变的主题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

 

唐宋时期,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演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傩戏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地。2006年,傩戏首次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安傩戏名列其中。 

 

【一】 

 

穿越纷繁岁月,历经沧海桑田,武安傩戏依旧保持着它固有的神秘、鲜活、惊悸、震撼人心。它与八千年“磁山文化”一脉相承,神秘面具下,隐藏着的是混沌初始人类与自然共生的虔诚之心,利剑挥舞时,迸发的是勇敢对抗宿命的昂扬斗志。

 

“元宵佳节喜新春,妆文扮武逐灾瘟。扬盾执戈行傩礼,五谷丰登贺太平。”从唱词中可见,与最初的原始祭祀不同的是,武安傩戏加入了宋代宫廷大傩的元素。因此,武安傩戏在内容上更加丰满,娱神娱人两不误。

 

武安傩戏在全境分布广泛,固义村、白府村、南田村、康宿村、东通乐村皆有其身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固义村的《捉黄鬼》。

 

固义村位于武安市冶陶镇东南2.5公里处,全村700多户人家。村南有龙虎河,河对岸是太行山。这里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自古是平原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

 

历史上的固义村繁华兴盛,店铺林立,商业发达。独特的地理位置,富足的生活,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加之固义人极重传统,本质淳厚内心虔诚,村内设有十几座庙阁祖祖辈辈香火不断。也许正是这种看似荒诞的“守旧”,使固义傩戏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在这里流传并延续。

 

【二】

 

用现代词语表述,《捉黄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哑剧,属队戏范畴,各种人物角色,大都以脸谱和面具为扮相。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对象黄鬼,他们身着古装和各种佩饰,面目或怪异或狰狞。这些角色的扮演者大都是世袭的,辈辈相传,不派不选,久演不衰。

相传大鬼、二鬼、跳鬼、黄鬼是人间四兄弟,三个哥哥皆是正义化身,而四弟黄鬼代表整个邪恶势力,既是洪涝、虫害、疫病等灾害的象征,又是人间忤逆不孝、欺负弱小的代表人物。通过对黄鬼的极刑处置,表现了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害,确保风调雨顺,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同时对人们进行尊老爱幼等伦理道德教化。

 

固义村依姓氏和居住情况,分为东王户、南王户、刘庄户和西大社4个居落,傩戏《捉黄鬼》由4个居落“抽调人马”统一组织演出。待演出全部结束后,在正月十七上午举行更换下届社首即“过厨”仪式,本届当值的社首户,要向下届当值社首户转交经费收支项目和结余资金,有着严密的内部组织管理体系。

 

《捉黄鬼》是从正月十四开始的,历时4天,正月十七结束。而准备工作却是自上一年的十月上旬吃过席(当地人称之为“起社”)后一直到演出前。活动筹备、募集资金物品、确定演员及场地、背唱词练功夫、搭扎棚台牌坊、绘制道具、布置村庄等工作须在正月十三前完成。整个过程为祭祀和演出两大部分交叉进行,以《捉黄鬼》为主线,由“请神”“亮脑子”“路边迎神”“村街摆道子”“西场演出”“南台抽肠”“村街庆贺”“祭祀”“送神”“过厨仪式”“吃供饷”等内容组成,同时,穿插演出的还有队戏、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子舞、武术、霸王鞭、秧歌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

 

傩戏中,“掌竹”是个特殊角色,他不戴面具,是唯一可以在锣鼓伴奏之下吟唱的角色,唱词是本场戏开场内容提示,多为七字句,大都押韵,其他角色只舞不唱。

 

角色中戴面具的约有四十余人,画脸谱的多达五百余人。几乎是家家有角色,户户都参与。

 充满神秘色泽的武安傩——文化与生命相融的中国“戏剧活化石”

 

 

【三】

 

正月十四,是固义一年中最为激动人心的夜晚,村庄几乎彻夜无眠。参加演出的人们画脸谱、试服装、整道具,家家户户忙碌无比。十五日凌晨一点,寂静的山村响起了嘈杂的脚步声。装扮好的大鬼二鬼和跳鬼,扭动着夸张的舞姿,在数名手持柳棒村民的簇拥下,踏遍全村的大街小巷,进行驱邪赶鬼。尽管已过春节,可北方的天气依然寒风刺骨,他们在零下温度中奔跑跳跃,一个个早已大汗淋漓。

 

 

最惊心动魄的部分要属捉住黄鬼的时刻。

 

 

全身被涂成黄色的黄鬼,穿着薄薄的无袖衫和短裤,裸露的胳膊和小腿上捆绑着四把尖刀,伤口处鲜血淋漓,当他沮丧地被捉时,围观的村民发出一阵喜悦的欢呼声。黄鬼被捉,预示着村中邪恶已除,吉祥顺遂。

 

此时,铺满山石的街道上,临街的屋顶上,以及路两旁高大的树枝上,挤满了前来观看的人们。披甲戴盔的“探马”在人群中往来开道,铃声急促,蹄声得得,惊得观者直往后退。押着“黄鬼”示众的队伍浩浩荡荡,贯穿长街。前有鸣锣开道的“衙役”,手持旗牌、伞扇、金瓜、钱斧等全套仪仗以及头戴各种面具、扮有各样脸谱的戏中角色,后面是衣着鲜艳的各种民间花会队伍,边走边演,热闹非凡。队伍按规则,走走退退,历时三个多小时,彼时的山村,沉浸在傩戏营造得喧嚣而略带神秘的氛围中。

  

 

队伍出村后,在村南干涸的河谷上,分成四个场地进行赛戏活动。巍巍太行作背景,苍茫大地作舞台,舞者观者融为一体,尽情释放着自己的万丈豪情,奏响了生命与自然共融的欢歌。

 

最高潮的部分即是斩“黄鬼”。临时搭起的开斩台,高筑于河谷之上。当“黄鬼”被押上台时,旷野间人头攒动,锣鼓喧天,鞭炮震耳欲聋。“黄鬼”被抽肠剥皮,围观的村民喝彩声响彻天地。

  

 

【四】

 

 

傩仪更像是表演于农家街巷的实景剧。大街小巷和百姓家都是演出场地,到处分布着各路头戴面具捉鬼打鬼的人马,大家各司其职,即使从凌晨的演出开始一路追逐观看,观众也难以纵观全貌。

 

《捉黄鬼》由请神、祀神到找鬼、捉黄鬼、审黄鬼、惩罚黄鬼大抽肠以及迎神、祭祀、送神等若干部分组成,有的场景在夜间进行,更增加了恐怖气息,越是如此,人们参与的热情度越是高涨。直接参加演出人员和辅助人员共计约1200余人,前来观傩的人数逾万。

 

固义傩戏既有历史传承痕迹,也有吸收其他戏曲流派精华的发展演变过程。早期的傩戏一般采用木质脸谱,衣着、器械更是简陋,而固义的傩戏既有木质脸谱也有油彩化妆,手持的器械既有木棍也有刀剑。除了黄鬼以外,其他的衣着扮相、脸谱化妆、武将靠旗、街头小童,都趋于京剧风格。

 

傩戏的面具威武凶悍,形态各异,粗犷的雕刻手法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和震撼。再加上地方特色浓郁的乐器伴奏,以及用方言高声道出的韵味十足的唱词和表演,将傩戏的仪式感和娱乐性推向极致。

 

2011817日,时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先生在观看演出之后兴奋地说:“几十年来,我在全国各地看到不少傩艺、傩技和傩工的表演,但这是最令我激动的一次,它与西藏、吴越、西南、巴蜀的傩文化相比,具有独到之处。固义的傩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很值得在这里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说:“固义的傩文化不仅是固义人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骄傲。这一传统文化现象,能延续几千年流传至今,这是固义村对傩文化的一种贡献,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报告,建议将固义作为民俗文化村保护起来。”

充满神秘色泽的武安傩——文化与生命相融的中国“戏剧活化石”

 

【五】

 

2006年,武安固义村民李增旺被评为国家非遗武安傩戏代表性传承人。

 

李增旺1950年出生,从他记事起,就在长辈们的影响下,对傩戏有着深深的热爱。小时候,他被母亲抱在怀里,跟着演出的队伍围观。潜移默化中,他熟知傩戏的每一个步骤,每一段内容。甚至每一个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掌竹”道白,他都烂熟于心。8岁的时候他开始登台演戏,还参演过一些虽小却重要的角色。由于傩戏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演出,它还需要有人来进行组织协调等工作,因此,这个重任就落到了成年后的李增旺肩上。

 

1985年,李增旺从爷爷手里接过了“社首”一职后,便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傩戏的组织工作上。依照传统,固义傩戏每隔三年进行演出,李增旺每次都满怀热情,召集人马、募集资金、组织排练。一场成功的演出结束,对他来说,都像是穿越了远古时空赢得了凯旋。

充满神秘色泽的武安傩——文化与生命相融的中国“戏剧活化石”

国家非遗武安傩戏代表性传承人李增旺

 

看着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村庄,年届七旬的李增旺惋惜地说,年轻人都走了,明年的演出怕是人手不够了。

 

对城市文明的向往,是固义村年轻的一代人无法抵御的诱惑。作为乡音守望者的李增旺很无奈。如果说之前纯粹是为了喜爱和家族的重托,来承袭“社首”职责,那么2006年至今,李增旺深知,自己虽然演的是家乡戏,代表的却是国家非遗。对祖先的敬畏,对戏曲的热爱,对责任的认知,都让他倍感使命沉重。

 

李增旺平时除了忙于种田,更多时间都用在了傩戏的表文、都本的整理工作,和老伙伴们一起探讨傩戏的表演技法,偶尔也会接待前来研究傩戏的学者们。农闲时,他还时不时地做一些村里年轻人的思想工作,培养他们对家乡戏曲的感情。

 

【六】

 

武安傩戏的发现,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武安市委市政府对武安傩戏高度重视并向世人大力推介。

 

1995年元宵节期间,在武安召开了“95元宵武安大型傩戏《捉黄鬼》观摩研讨会”,30多名国内外傩文化专家与会。1998年,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等8个部门,在武安举办了“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暨学术研讨会”,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观摩傩戏演出后认为,武安傩戏的发现,打破了长江以北无傩的论断,是东方戏剧的活化石,对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戏剧发生学、社会学等学科,均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2004年,武安市专门成立了“武安傩戏保护中心领导小组”,重点村也自发成立了保护组织。组织出版了《燕赵傩文化初探》《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武安傩戏》等学术著作,对武安傩戏进行了记录整理和研究。同时,先后投资完善了傩戏演出使用的器材、服装、道具、面具等。

 

三年一度的傩戏表演,是固义村百姓的一件大事。在他们的观念中,这是敬奉祖先和神灵的大事。傩戏不仅仅是戏,更是人们对祖先的感恩、对天地的敬畏和对未来的祈祷。

 

李增旺说:“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这份宝贝,从我们手里丢掉。”他担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山村,走向更辽阔的世界后不愿意回归。他希望这件华夏瑰宝在自己这一辈人手里能够继承得更好一些,等交给下一代的时候,可以发扬光大。

 

在固义,满眼是时代更迭的繁华景象,透过繁华望去,是厚重的历史文化。随着傩戏的鼓乐,穿越时光的街巷,即可触摸到璀璨的远古文明,体味到祖先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信仰的虔恭。

充满神秘色泽的武安傩——文化与生命相融的中国“戏剧活化石”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liuxiby/2022-05-04/5864.html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