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太极圣地

太极拳新论——关于太极拳文化历史嬗变及发展走向的思考

时间:2021-08-03 14:10:31  来源:邯报书画院  作者:段玉铭  浏览: 分享:

 太极拳新论——关于太极拳文化历史嬗变及发展走向的思考

段玉铭

编者按

邯郸,这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不但是一座成语之都,还是一座太极之城。何为太极,何为太极拳,何为太极城?今日,段玉铭先生对其进行了一番解读。他从文化、哲学、军事学、武学、医学、艺术等方面解析太极之意。段先生娓娓道来,入情入理,逻辑严密,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虽为一家之言,但是从文中可以看出段先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用意。好文共享,刊发出来,请有识之士共来品评。

邯郸文化、太极圣地、太极拳文化、太极拳新论

走进新时代,“太极”与“太极拳”,这两个词汇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覆盖国门内外、庙堂大厦、广场社区、家庭、网络影视,对于促进全民健身,推动国际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龙头作用,成为中华民族靓丽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

探寻其背后的原因,人们不禁要问,何谓太极?何谓太极拳?沿循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又该如何把这一原生态的文化遗产规范化、体系化乃至产业化?笔者痴迷太极拳共二十年,自修、自觉、自悟后渐有自得之言,谨阐述一二,愿与大家分享并请方家指正。

何谓太极拳

太极一词出自《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指派生万物的本源。北宋周敦颐继承了这一思想,著有《太极图说》。南宋朱熹认为“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孙中山曾用“太极”来译西语“以太”,认为太极(以太)是物质世界的根源。太极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博大精深。

我认为:太极是组成事物对立统一的矛盾总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综合,他屹立于阴阳这一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石之上。太极拳则汲取了太极学说中“无极生太极”的宇宙本体论的观点。其未始之时,抱元守一,浑然无物。其后阴阳变化,动静相融,虚实相生,内外兼修,进退自如,开合有序,心静如水却无风自动,简单的肢体语言呈现出万千气象,一招一式无不彰显出基本特征——圆。

太极拳的核心价值,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技击为根的尚武精神,健身为用的自医功效,文化为魂的品德修为。它集文拳、哲拳、养生拳诸多功能于一体,形似书生,心实哲人,耽于修身,隐于野、隐于市、隐于朝。无论布衣或顶戴,无不在历史的风烟中特立独行,却又与时代水乳交融。借用周敦颐的话,即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于无声处为修齐治平涵养品质,营养精神。故太极拳的习练修为可以概括为三阶九界:练就精气神,修得品行思,追求韵境道。古往今来习练者,概莫能外。不论习得哪一个层次,都是一道风景。愈是渐入佳境,愈能感受到美轮美奂,奥妙无穷。

习练太极拳其核心要义是放松入静用意,放松入静用意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古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是有道理的。松透而不塌,净静而不昏,意专而不凝。这需要长期习练体悟,而练松、练静、练意就是练极,极乃接近真理之过程。练太极拳就是练极,世界就如此简单,大道至简。

太极拳是太极+拳。太极者中华文明之基石,是中国先人对宇宙大道演变之描述。无生有,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太极有阴阳;二生三,天地人三才;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拳,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者乃宇宙生生不息之大道。

太极拳,太极道衍生出学,太极拳内涵四学,哲学、科学、医学、武学。

哲学:阴阳相济,阴阳平衡;阴阳独立,阴阳对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阴阳互更。太极拳哲学原理与唯物辩证法完全契合,一脉相承。

科学:太极基石为阴阳。受太极阴阳启发创造了二进位,二进位发展AI学说理论与技术,演变为网络,成为现代社会技术支撑。最起码可以说阴阳与二进位同理同源。太极阴阳哲学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与现代物理学前沿量子纠缠、量子力学又在原理上何等一致?

医学:中医博大精深,中医讲究调理,调理什么?调理阴阳平衡。太极拳最讲究阴阳平衡。长期正确习练太极拳完全可以防未病,调欲病(亚健康),治已病。这是太极拳技击功能失去市场之后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不灭,反而风靡世界的原因。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信仰,不分阶层皆欢迎的根本原因是有益健康。

武学:凡世界之武术无不是以力量型为基础的,唯有内家拳,唯有太极拳是以智慧为灵魂。太极拳讲究的是以小博大,以弱胜强之武艺武学。

太极拳术为太极学之基石。太极拳术之精彩,可以从国学国术、医术、艺术、学术、战略战术五个方面来描述。

太极拳谓之“国学国术”,是指太极拳与国学(儒学、道学、中国化的佛学)、国医(中医、中药、针灸)、国剧(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剧种)、国乐(二胡)、国书(汉字书法)、国画一样是中国创造,中国特有的国家级的文化瑰宝,故曰“国学国术”。

太极拳谓之“医术”,是指习练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同时修心养性,缓解心理压力,治疗心理疾患,进而“防未病”;贯彻基本理念,放松入静,疏通经络,打通血脉以求通则不痛,有效调理亚健康,进而“除欲病”;习练基本套路加对症习练处方套路,进而“治已病”,故曰“医术”。

太极拳谓之“艺术”,首先是搏击的艺术。其源于技击而高于技击,理念最为智慧与科学。功夫高深的太极拳大师,随心所欲,顺势而为,以四两拨千斤之绝技一招制敌,具有智者之功;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已动,彼一举一动尽在我掌握之中,达到“人不知我谓之神,我独知人谓之明”的化境,具有神者之明;谦和大度,舍己从人,从不主动进攻,具有圣者之容。其次是表演的艺术。太极拳习练者宁神畅息,心情愉悦,脉象温润,呼吸匀细,意蕴深长;肢体舒展,举止大方,内外相合,虚实相错,动静相间,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习练者有美的享受,他人眼里也是一道美轮美奂的绿色大餐,故曰“艺术”。

太极拳谓之“学术”,是指太极拳有一套系统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主要是八门五步十三势。掤、捋、挤、按为坎、离、震、兑“四正”,即北、南、东、西四正向;采、挒、肘、靠为乾、坤、艮、巽“四隅”,即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角。“四正”“四隅”合为八门;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合为五步;“八门”“五步”合为“十三势”。太极拳界皆奉明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为理论体系的圭臬,其一招一式、一意一念均遵循十纲(阴阳、虚实、内外、刚柔、动静)基本原理。各大流派在遵循太极拳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又由其宗师的体悟繁衍出各自不同的流派,具有一统的理论特征和独特的技术特点,故曰“学术”。

太极拳谓之“战略战术”,是指太极拳具有战略思维、意识、胸怀、眼界和战术理念、规则、技能、行为。太极拳要求用整劲,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运用的是全局思维;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表现为逆向思维;一动俱动,一静俱静体现的是系统思维。我党在井冈山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首要问题是生存。红军的16字游击战术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与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我顺人背、人刚我柔完全契合。遵从这一原则,我党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把国民党赶到了台湾、把日军赶出了国门,迫使美帝国主义第一次在失败的谈判桌上签下了停战协议。太极思维用于治国理政与经商领军是科学的思维、艺术的思维、胜利的思维,故曰“战略战术”。

太极拳乃宇宙生生不息之大道,哲学、科学、医学、武学之四学,国学国术、医术、艺术、学术、战略战术五术,一道四学五术,这就是我对太极拳内涵概念的基本诠释。

邯郸文化、太极圣地、太极拳文化、太极拳新论

 

太极拳从哪里来

任何文明的产生都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太极拳从哪里来?论朝代有唐说、宋说、明说、清说;论人物有王宗岳说、张三丰说、陈王廷说、杨露禅说。而我则认为,太极拳扎根于中华大地,与中华文明同生同长,源远流长,其如海纳百川,一路荟萃众多支流,最后赫然大成。沿着历史的脉络梳理,概有易祖、德祖、医祖、兵祖、术祖“五祖”之说。

“易祖”凡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圣。伏羲一字开天画八卦,开辟了《易经》;文王拘而演周易,推算出六十四卦;孔子作《易传》,完成了《易经》体系。《易经》为中华文化之始、之根、之源、之魂。太极拳汲取《易经》核心思想“三易”(变易、简易、不易),太极拳“十纲”(阴阳、虚实、动静、刚柔、内外)以《易经》阴阳为基石,故太极拳尊《易经》体系大成者为“易祖”。

“德祖”非老、庄莫属。老子李耳作《道德经》,开创了道家学派。庄周继承和弘扬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太极拳汲取《道德经》“守柔”和“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形成松、静、意太极拳技术思维,渐有以柔克刚、出神入化、无为无不为之“妙境”,故太极拳当尊《道德经》学派创始人老、庄为“德祖”。

“医祖”奉岐伯为上。岐伯以与黄帝对话的形式创作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鼻祖,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强调养生当循自然,不违天时,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之变。太极拳充分汲取《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法天则地,取阴阳之道,循自然之像,淡泊有度,仪形器宇,故太极拳尊称《黄帝内经》创作者歧伯为“医祖”。

“兵祖”崇孙武为峰。《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世界军界誉为“兵学圣典”,其作者孙武由此被世人尊为“战神”。太极拳汲取《孙子兵法》“慎战”“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核心思想,树立求和与彼不动己不动的“慎战”思想,造就听劲懂劲化劲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境界。太极拳宗师杨露禅祖孙三代打遍天下无敌手,人称“杨无敌”,这就形象地说明太极拳的兵学价值,故太极拳尊《孙子兵法》作者孙武为“兵祖”。

“术祖”唯张三丰为始。张三丰观察鹊蛇相斗,蛇席地盘坐,犹如太极,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当其时,鹊盘旋数圈冲着蛇眼俯冲而下,势不可挡,大有一击致蛇于死地之势。千钧一发时,蛇头略一偏摆,鹊便扑空。如此反复,鹊精疲力尽,一鼓二衰三竭,失望而去,蛇精神抖擞胜利而归。张三丰由此悟出以静待劳,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之原理,首创“武当绵拳”,冠名“太极”,故太极拳尊张三丰为“术祖”。

综上所述,结论已经很清晰了:太极、太极拳、太极拳文化为中华文化瑰宝,与中华文明同生同长,赖五祖之源,万古奔流,绵绵不绝,得以长盛不衰。

邯郸文化、太极圣地、太极拳文化、太极拳新论

 

太极拳要到哪里去

太极拳未来发展方向何在,要往哪里去?纵观太极拳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家业、职业、专业、产业、伟业的传承轨迹,由此可以研判出太极拳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太极拳还处于草创状态,粗糙零散,如原之蔓草,自由萌发,远没有从混沌状态中脱颖而出。进入封建社会,人类迎来了冷兵器时代,已经成长壮大的太极拳术,凭借其高超的技击功能,被视为立身立国称王称帝的神器,备受推崇。因此也固步自封,世代秘籍家传,传男不传女,奉为“家宝”“家业”。

近现代以来,热兵器粉墨登场,太极拳高超的技击功能顿失市场价值。出于生存需求,太极拳大家为了糊口而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以杨露禅为代表,进北京,入王府,开启了太极拳设馆授徒传播的新阶段。当时,传拳授业成为太极拳大师们的“职业”生涯。

当代社会,太极拳由技击功能为主转向以健身功能为主。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传统的设馆授徒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强身健体的美好需求,太极拳等一大批国学国术迫切需要创新传承方式。在新时代的新诉求面前,邯郸学院勇担历史使命,积极探索出一条太极进高校的路子,开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邯郸学院鉴于其地处太极拳五分天下生其四的时空资源优势,于2010年把太极拳文化引进高校,单设专业进行科学传承。无疑,这在中国太极拳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几年来,其日臻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现已招生10届,并逐步扩大到24个省市。2018年,鉴于该院太极拳文化专业蓬勃发展,邯郸学院被教育部批复为“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太极)传播基地”,该荣誉系太极唯一,名列首批55所高校第11位,与第一第二名的北大清华一起,携手进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第一方阵。邯郸学院学生推手参赛,囊括金银铜奖,被誉为“杨无敌”遗风再显。下一步,该校申硕成功后,将设置“太极拳多领域研究方向”,创立“太极+”“+太极”的专业新领域,全方位培养太极拳文化领军人物,引领太极学研究向更高水平迈进。相较于邯郸学院,国内众多高校特别是综合院校体育系、专业体育院校,大多则作为一种运动项目予以开展,没有将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升华到应有的高度,这种状况亟需改变。

今天,市场经济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经济形式,在这一背景下,一切文化形式只有实现产业化方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太极拳也不例外。未来,太极拳的传承将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太极+”“+太极”将成为太极产业的主流业态。作为构成太极产业链条的必要环节,“人才+产品+资本+市场+”,在整个产业化发展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当务之急,要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源,强化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高校培养,科学传承;企业介入,资金扶持,才能研发出越来越多的特色太极拳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优质太极拳产品的需求,为弘扬太极拳文化提供强劲动能。

沿着这条线思考下去,下一步我们要做的事业空间无限。从战略上讲,简而言之,就是科学化传承立起来,创撰太极拳学;国际化传播走出去,造福人类;社会化推广走下去,惠及百姓;产业化发展活起来,可持续发展。从战术上讲,努力实现“创撰太极拳学,创建中国太极大学,助推太极拳进奥运”这三大雄伟目标,成就太极伟业。

太极拳文化发展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太极兴,民族兴,国家强。我们有充分理由坚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太极拳文化一定会“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越来越大的独特贡献。

太极瑰宝,源于中国,融入世界,造福人类。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taiji/2021-08-03/4750.html

邯郸文化、太极圣地、太极拳文化、太极拳新论

邯郸文化、太极圣地、太极拳文化、太极拳新论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邯郸文化、太极圣地、太极拳文化、太极拳新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