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太极圣地

太极拳从这里走向世界(上)

时间:2024-04-10 15:55:35  来源:邯郸日报  作者:艳南天  浏览: 分享:


 
  充分体现中国人文底蕴的太极拳,本是深藏在河南温县一个叫陈家沟的小山村的瑰宝,但真正使其走出神秘,广为人知,大放光彩的却是永年广府。“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是永年人杨露禅向珍藏惜传的太极传人陈氏第十四代陈长兴学艺后,才得以流传全国,享誉寰宇。
  永年,是舒展大方的杨式太极拳和小巧紧凑的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并派生出吴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另外在太极拳传承中承上启下古朴厚重的杨式杨班侯太极拳也逐渐为世人所识。所以,永年被称为太极拳的中兴发祥地。研究太极拳,重新认识太极拳,更好地发扬太极文化,永年太极拳渊源和传播不可不说。

 
民国之前永年太极拳的形成和传播
 
  太极名城 永年广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建于春秋中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始称曲梁,后改平干,隋为洺州,明设广平府,是历代郡、府、州、县治所在地。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也曾在此筑城建都。广府老城城墙九里十三步,以四方形围守着城池,四周围绕着四万六千多亩的洼淀,淀里芦苇荡漾、荷叶田田。清朝直隶总督方观成对此有过出神入化的描写:“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头水近东。”永年是唐代诗人司空曙、元朝丞相王磐、明代书法家张盖的出生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清代达官帝师翁同龢的旧游地、咏叹地,更以毓秀的沃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永年儿女,博大的胸怀接纳天南地北的太极爱好者,使太极文化传向五湖四海造福全人类。
  太极初创 早期太极拳被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始定名太极拳。太极一词源出《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拳的来源有唐朝许宣平、六朝韩拱月、宋代张三峰、明代张三丰、清代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说法,具体如何因为时间的久远和文字记载的缺失,已很难考证清楚。但太极拳是综合吸收历代象形拳法,结合古代中医经络学的导引、吐纳、静摄和道教中的阴阳、八卦及其五行学说创立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旁证了从萌生到完善绝不是一个人能独自完成的,而是由小至大海纳百川,逐渐形成、完善的。太极拳在技击、健身方面的突出作用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朴素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理论,使之蕴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深厚哲学思想。
  早期太极拳 在太极界,大家都确定的是,炼丹道士张三峰或张三丰和太极拳渊源极深,最起码太极拳受道家文化影响深刻;王宗岳是太极拳的大宗师,他著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太极拳修习的指导性文献,更为重要的是他把一种拳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使之人文化,真正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在太极拳史上功德无量;另外早期太极名家还有蒋发、陈王廷、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陈鑫、杜元化、陈发科等,在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永年太极拳的发轫 太极拳在早期传承本是口传心授、珍藏惜传,传至陈家,因其地处山沟,更是慎传自练、秘不示人。“拳乡”永年素有习武之风,永年广府人杨露禅、武禹襄长途跋涉到河南陈家沟、赵堡学来了秘技,钻研拳理,揣摩拳架,大胆革新,终于创立了举世闻名的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太极拳自此方走向寰宇,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所识。永年也成为太极拳中兴地和太极拳爱好者心中景仰的胜地。

早期永年太极拳主要人物



 
  杨露禅(1799-1872),字福魁,河北永年广府南关人,杨式太极拳的创立者和发展弘扬者。早年以务农为生,闲居时为城里西街杂粮摊帮工。粮摊毗邻的药店太和堂掌柜精于“绵拳”,杨很是羡慕,遂向其求学。陈掌柜初讳莫如深,后见其心诚,始告诉他这是“绵拳”,又叫太极拳,并对他讲:“我的技艺不足为你师,我的家乡河南陈家沟习太极拳者甚多,陈长兴是太极拳泰斗级人物,他平时立身中正、不倚不靠、气势伟岸,人称牌位先生。我可介绍前往,或许名列门墙,将来必有成就”。杨露禅遂至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杨先后三次逾十二年学习太极拳,终于深入堂奥、学得太极精髓。杨露禅回到家乡,从学者甚众,当时称之为软手、化拳、绵拳,以其动作绵软又能化解对方来力。杨露禅后来到北京,果然以“神拳杨无敌”之号,倾动一时,享誉武林。早期传人有杨班侯、杨健侯、王兰亭、李瑞东等。杨露禅在1850年左右到北京传授太极拳,他为适应清朝“五体不动”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扩大传习范围,删改增加太极拳的动作,编创杨式太极拳架。后经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修润,定型为现在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架。其动作姿态舒展简洁、动作轻柔、缓慢匀速,使太极拳的传播走上了快车道,杨式太极拳也成为一种流传最广、练习者最多、影响最大的太极拳术。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永年广府东街人,武式太极拳的创立者和太极拳理论家。出身当地望族,书香门第,自幼习武好文。1852年途经怀庆府赵堡镇,从当地名家陈清平学习陈式太极拳,又从其长兄处得山右王宗岳之《太极拳拳谱》,此后钻研拳理,揣摩拳架,多有领悟,创编武式太极拳。此拳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内气潜转,以气成式。武禹襄论著较多,先后著有《十三式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早期传人有李启轩、杨班侯、李亦畲等,其中李启轩著有《敷字诀》《各式白话歌》等;另外禹襄长兄澄清著有《释原法》《打手论》;仲兄汝清著有《太极拳结论》。武禹襄是太极拳的一代理论家和技击家,在拳艺和理论上都为武式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杨 班 侯(1837-1892),名钰,字班侯,绰号二先生,河北永年人,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自幼喜武且于其上悟性奇高,随父杨露禅习太极拳,功力过人。后跟武禹襄习太极拳,并得王宗岳《太极拳论》,艺更精进。在永年有“两七教了个八”之说,意谓杨露禅、武禹襄皆从河南学得太极之精华,“七”是说他们当时功夫和精熟高峰时比只有七成,“八”则是说杨班侯从他们二人处学习却得到了八成之多。杨班侯19岁只身来北京设馆教拳,他性情刚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年尚未满二十,已经是名满京华,素有“露禅太极班侯打”之说,其传奇轶事在永年和拳界仍为人们所乐道。杨班侯传人较好地保留了太极拳早期杨武衔接和相结合的风貌,其传人在永年有陈秀峰、纪老福、教莲堂、李万成等,在北京有万春、凌山、全佑等,杨少侯是其传人中之佼佼者。杨班侯是永年太极拳体用结合的高峰,他的拳路被后世称之为杨班侯太极拳,并由之派生出吴式太极拳。
 

 
  杨健侯(1839~1917),名鉴,字健侯,号鉴湖,河北永年人,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和弘扬者。自幼从父杨露禅习太极拳,其父对他要求严格,终日苦练,后来技艺大进,终成大器。他的剑术刚柔并济,对刀、枪等器械都很精通,且善使弹,有“弹无虚发”之誉。杨健侯性格温和内向,从学者甚多,其传人有杨少侯、杨澄甫、许禹生、刘胜魁、张义等。为适应部分练习者的需求,将其父所传的太极拳架,改为中架,在太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李亦畲(1832-1892),名经纶,字亦畲。河北永年广府西街人,清代举人,武式太极拳重要传人,近代太极拳理论的集大成者。22岁随舅武禹襄学习太极拳,后放弃举业,用全部心血苦心钻研,百般揣摩演练武式太极拳。习练中,每得一势巧妙、一着窍要,便将心得体会记写于纸上,贴在墙上,再比试揣摩,细心体会,发现不符合拳理的地方再撕下,把新的体会贴上,直到感觉正确,符合拳理、拳法的要求为止。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反复撕贴,久之纸条贴满墙壁,后遂结集成书。李亦畲以行医为业,但终身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著作有《五字诀》《撒放密诀》《太极拳小序》《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等。他又综合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武禹襄《太极拳论》编写了第一部太极拳专著《廉让堂太极拳谱》,并手抄三本,一本自存,一本交弟启轩,一本交徒弟郝为真,在永年称之为“老三本”。其叙述简要、精炼,无一浮词,代代相传至今。得传人有李石泉、李逊之、郝为真、葛福来等。李亦畲继承完善了武式太极拳,总结保存发扬了太极拳理论。
  (未完待续)

 

 
往期精选

●  邯郸文化网,网文化邯郸

●  永远的丰碑

●  秦始皇为什么叫赵政

●  比西安小众,比大同低调,这个千年古县,只有1%的中国人知道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王边溪谷美术馆



王边溪谷艺术中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莫迪里阿尼:追求美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莫迪里阿尼:追求美是一
到河北大名古城逛夜市去
到河北大名古城逛夜市
王化云:新中国治黄事业的开拓者
王化云:新中国治黄事业
巫鸿:美术史研究中材料、问题、方法的衔接和转换——以乾隆为例
巫鸿:美术史研究中材料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