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古称“神钲”。在这180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古老先民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在洺河两岸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磁山文化、冶铁文化、戏曲文化、商帮文化和红色文化……

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悠久历史需要挖掘,深厚文化需要传承。为此,神钲书院成立之初就启动了“寻访古村落”大型活动,追寻历史记忆,挖掘收集古村落的人文历史、民俗民风,重新拼接古村落丢失的文化碎片,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阳春三月,神钲书院“寻访古村落”活动,从百亩古杏园“青烟寺”到十字阁闻名的古镇“继城”;从太行石寨的“安子岭”到商帮文化的古镇“伯延”;从“傩戏之乡”固义到“农商古村”大贺庄.......逛古街、穿古巷、进古宅、站古桥、看古树,访村民,看惯了尘世喧嚣和轻浮,这里仿佛是安抚心灵的家园,穿越时空的感觉总是让人眷恋和不舍,相机拍不完,笔墨撰不够。

这些古村落虽各在一方,但是,他们又一脉相通,世代传承。
在古村落老宅中,看到许多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内影壁,上面雕刻内容有梅兰青竹、花鸟虫草、忠孝结义、礼乐传家、忠诚良将等,体现吉祥富贵,长寿幸福和趋吉辟邪寓意,营造和谐、安谧、幽静的环境。

在贺进古镇,时任贺进镇党委书记石书军把我们带到了东街一户门前,整座院楼翻盖一新,当主人推开两扇绿色的大门时,一块雕刻精良的影壁出现我们面前,犹如“西洋镜”吸引了大家目光。影壁有壁顶、壁心和壁座,砖雕和石雕相结合,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非同寻常。壁心中央雕刻是《杨家将》中的六个戏曲人物,栩栩如生,各具姿态,四周雕刻有松鹤、牡丹、凤凰、如意等吉祥物。

在鼓山脚下的伯延村,房家庄园古影壁是一块青石雕刻而成,高4米,宽3米,上面刻有30多个人物和20多种花草图案,影壁正面松竹梅和福禄寿“三星”图,雕刻精湛,惟妙惟肖,内四周刻有活灵活现、飘飘欲仙的八仙图案,称“明八仙”,上下刻有八仙用的法器,称“暗八仙”,随经历次浩劫,风韵依旧。

在距离伯延镇20公里的大贺庄村也有一块民国十五年修建的大型砖雕影壁,主屏中心雕刻“鹿鹤同春图”,周围也雕刻“明八仙图”,左右的次屏中央刻有“重礼仪、讲廉耻”,“谋生活、学好人”的村训,周围刻有八仙用的法器,也有“暗八仙”图案,这不是巧合,而是文化渊源。

当走在古村落的老街道上,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的深宅大院,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房倒屋塌、无人居住。新盖的房舍包围着旧村,古村基本成为空心村。这些衰败的院落,许多是善于经营生意的武安商人留下的庄园和宅院,如淑村的朱家庄园、贺进的张帮贵庄园、大贺庄的常家庄园、宏顺德庄园,白府的花门楼、朱云章宅院等。这些庄园和宅院占地都在千至万平方米以上,房屋几十、上百余间,甚至千余间不等。建筑结构以北方四合院为主,而且院院相通,砖雕木雕工艺精湛,堪称一绝。这些庄园建筑规模之宏大、建造设计之精良,让后人叹为观止。

大贺庄常家庄园,是一进二院落,建筑雅致、结构巧妙,把文化内涵深入到每个细节中去。二座院东西厢房窗棂上雕刻着“骑牛望月”、“鱼拱莲”、“喜上眉梢”、“马上封候”,经过百年风雨洗刷和沧桑变迁,它精湛的雕刻工艺,惟妙惟肖的形象仍不失当年风采,好似一幅幅优美诗文图画,使人在窗子中漫游移步观景。

在白府古村,村民俗称“老街”,我看到几位正在“晒太阳”的耄耋老人,平均年龄在八十五岁以上,她们性格开朗,不卑不亢,当问到子女住在哪里时,她们话语一致,“儿子都住到新房子里去了”。“俺祖祖辈辈都住在这个院子里,还是老房子好,冬暖夏凉,不舍得离开!”这些老人朴实善良的话语感动着我。作为从事二十多年的新闻记者,我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老街石头桥南拱圆门里有一位佝偻着身体的老人站在大门里,用一种无助的眼神似乎在期盼等待着什么?“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没有这些耄耋老人日日夜夜的守望,就没有老街、老巷和老屋,就留不住今天的“乡愁”!

在古村落走访中,我们发现每个村落都有民间技艺高人,他们各有一绝,在四邻八舍小有“名气”。在白府古村寻访时,一户古院落大门上的对联吸引了大家,对联每一个字的“横”、“竖”字旁,都有“鸟”图来打头。经过大家仔细辨认,对联内容是“阁外常听莺细语,帘前没看燕齐飞”。白府村村委朱建伟给我们介绍,这就是白府村有名的“鸟字”创始人朱天恩的家,当我们走进这个干净利索的小院,每一间屋门上都有“鸟字”对联,其中一幅是“梅兰舒化日,桃李闹春风”。朱天恩老人今年已经八十七岁,他唯一愿望就是有个传承人,把他“鸟字”发扬光大。

在伯延古镇,提起“老增”这个名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增,大名刘增付,今年六十岁,由于爱收集老物件,在伯延街小有名气。走进房家大院二巷的老增家里,院外屋内到处摆放着不同年代、各式各样的老物件。有光绪年间的老牌匾,上刻有三个大字“大夫第”,有清末民初的生活、生产用品,如八仙桌、插瓶,太师椅、钱柜、礼帽盒、石锁、石碓臼、独轮车等,有六十年代大食堂用过的打红薯片机,这些老物件是老增从本村一家一户收集来的。谈到老物件的用途和文化,老增是滔滔不绝,对这些老物件爱不释手,如获至宝。从2014年开始,三年间,老增共收集老物件200多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办个民间民俗博物馆,让这些失落民间老物件重放异彩,把民间民俗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为子孙后代造福。

大贺庄的胡虎林,今年八十一岁,他酷爱手工制作风筝和宫灯,他的父亲胡振山是绘画砖雕技艺高手,大影壁《鹿鹤同春图》出自他父亲之手。在父亲的影响下,胡虎林从小爱好绘画,后来逐渐把绘画技艺用在手工制作风筝和宫灯上。走进胡虎林老人的院落,院子里挂着老人设计制作的各式各样的宫灯,偏房墙上挂满了绘制的风筝。《走马灯》是老人的得意之作,点上蜡烛,宫灯会自动旋转。老人发明绘制的风筝码子,引起了大家兴趣,风筝码子可以根据风向大小,自动选择起飞和降落。胡虎林老人还给我们拿出来一本厚厚陈旧的信纸,上面有介绍风筝制作的方法和草图,这是老人利用半年时间亲手编写出的《怎样设计制作放飞风筝》。“民间手艺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能失传,市场上没有一本怎么制作放飞风筝的书籍,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我用手写出来的书出版发行,让更多人了解学习这门手艺”,胡虎林老人为传统手工艺后继无人深表遗憾和担忧!

在“神钲”这片古老土地上,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脉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村村落落都留下一个个美好的传说和独特的人文故事。寻访古村落,感受古村淳朴民风,体会民俗文化的内涵,寻找乡土文化的根基和血脉,启迪即将失落的心灵!守望千年大地上的“根文化”!
原创作品,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点击免费看热门小说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