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王边溪谷

南国虹影 ——鲁虹架构的艺术虹桥

时间:2021-05-06 14:27:53  来源:网络作家数字图书馆  作者:贺疆  浏览: 分享:

 

 

南国虹影

 

——鲁虹架构的艺术虹桥

 

 动手写这篇文章时,时间已是五月下旬,距离采访鲁虹的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而且我是抱着捋老虎胡须,被毙掉稿子的心来写的。一直以来,想写一写鲁虹。但是对他的个人经历却知之甚少。所幸电话打过去,他人恰在北京。于是一早就感到他下榻的友谊宾馆,仿古风格建筑,高大的树木扶疏,新绿初绽,清凉幽静。等鲁虹早餐回来,已是40多分钟以后了。

 

 眼前的鲁虹,典型的江南男子秀气形象,个子不高,瓜子脸,不大而圆的杏仁眼。据相学讲,男生女相是富贵之像。但是肤色微黑使其贵气略微损。且说话时双眉微蹙略呈八字,好似心头有沉沉的忧愁和心事,必定一生要心中不得畅快。鲁虹说话语速很快,湖北普通话里掺杂有广东腔,这使得我这个地道北方人很多时候听不清他的话。问及他的个人生活以及心路历程,他满怀戒心绝口不提。给我讲述的都是一些应对媒体的官面话,索然无味的谈话几乎进行不下去,我也没了谈下去的兴致,恰逢有媒体要来采访,于是趁机告辞。末了他建议我写哪几方面,我答复:“我会注意。”心中却不免嘀咕,我又不是记者也不属于任何媒体,篇章布局是我个人的事。

 

 归来后意兴索然,也就迟迟不肯动笔。不知怎么回事在我心中就是觉得他有些学究气,生活中大致应该是个心很重且无趣之极的书袋子吧。孙振华与鲁虹向来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而孙振华,一幅弥勒佛神态,说话温和时不时来点幽默。很奇怪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怎么就好得像一个人呢。看来做朋友性格也需要互补的。看到过孙振华的《书里书外的鲁虹》文章,虽然不失调侃语气,但依旧能看出孙振华眼中笔下的鲁虹是一个生活规律、性格温和、注重学术、做事认真的学者形象。孙振华的这篇轻松的文章使得我对鲁虹的印象稍微改观。但是为文是不能带有个人成见的,于是我正襟危坐开始写鲁虹。

 

犹犹疑疑入批评

 

 如果把中国艺术批评界以长江为界划分的话,南国风情旖旎,其中有一道风景线当属于鲁虹。他的成就宛如一道彩虹横架在南国的晴空,七彩斑斓。他以批评的桥梁,架构了一条坦途,沟通着桥的两端——艺术和大众。

 记得易英曾经说过,中国批评界画得最好的批评家就是鲁虹。鲁虹自幼喜爱绘画,童年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画家,为之也付出过不懈的努力,也参加过六届全国美展。那时艺术缪斯已经对他伸出橄榄枝想来那时的鲁虹,心中是做着怎样万花筒般的画家梦呢。

 

 

 大概有艺术和文字思维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天性中敏感、善感而易受伤害。他们更多的是用心灵用眼睛去思考。1954年,鲁虹出祖籍江西,出生在武汉的钟灵毓秀给了他灵慧和才气。小学六年级时,文革开始了。60年代末,鲁虹和好友李全武、王小宝自发到处寻访名师,他们找到徐光耀老师学习绘画。在鲁虹心中,始终有一簇火苗在燃烧,温暖着他的心灵,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在鲁虹的心中,湖北汉口华清街新直二巷16号楼下那间不足二十平米的简陋小屋,是知识与艺术的圣殿。小屋岁月是鲁虹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那段时光影响了鲁虹的一生。也许,鲁虹浓浓的武汉情结就始于此吧。而今,那间小屋早已被城市新矗立的高楼大厦取代,但是,小屋的精神却永远篆刻在鲁虹心中,成为鲁虹人生和精神的港湾。

 

 文革后期,虽然学校已经从“停课闹革命”渐渐复课,但“读书无用论”却甚嚣尘上,大约从1970年开始,正读中学的鲁虹,对理想是既迷茫又向往,在那个知识和物质双重匮乏的年代,鲁虹和一帮同学袁善腊、王小宝等人,时常二三十人挤挤挨挨地聚拢在唐翼明先生身边,凝神聆听先生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纵横捭阖。唐翼明先生的父亲是国民党高官,解放前去了台湾,可以想见先生生活的辛苦。那时的唐先生在武汉做中学老师。1981年先生出国,后居留台湾任教,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在那个疯狂荒唐的年代,这样一批人,认真地对历史、文学、艺术与人生进行思考。他们心中有一种强烈的“挽斯文于不坠”的使命感,他们始终相信一个民族的悠久的文明会传承下去。唐先生有一首七律,尾联是“北窗风雨逐云急,陋室弦歌有布衣”。一句“陋室弦歌”往来无白丁的陋室高怀令人击节而赏。那段小屋岁月,那一盏清茶、一本翻烂的书,一席清谈,一阵笑声,纯净的友谊都至今萦绕在鲁虹的心头耳畔,小屋时光时时在鲁虹的梦中浮沉,醒来唏嘘感慨不已。而陋室清谈的那一批人,文革结束后,他们成为改革开放成为弄潮儿,在各自的领域成就斐然,成为上世纪末的中国文化思想的繁荣盛景。

 

 毫无例外,鲁虹也是知青,当年下乡到湖北蒲坼县赵李桥镇羊楼洞茶场。知青对月的鲁虹,对知识无比渴望。在知青堆里,鲁虹勤奋而沉默,才华横溢而寡言内敛。那时的鲁虹是花季少女的心中的偶像,也许是因为沉默而更显得神秘,更易勾起女孩子的倾慕之情吧。然而一心追逐缪斯的鲁虹对身外的秋波频仍麻木茫然,不知碎了多少芳心。那时的知青宿舍是挤满二三十人的大通铺,男生独有的杂乱房间里,独有鲁虹的床头的绳子上挂着几张不同角度的手的素描,成为知青心中的一处胜景,三十多后依旧清晰如昨。

 

 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的秋天,鲁虹考入湖北美术学院78级师范班,就读国画专业。这一脚踏入武汉,从此,一种浓浓的武汉情节就深深结在心中。入学之初,18名学子就热情高涨地举办了一个“红枫”汇报展,鲁虹也许没有意识到那时的自己已经过展露出策展组织的才能。当年班主任谢珍珠老师带领校长、主任以及一大批老师们前来参观展览,一边介绍一边自豪地大笑。当时的记忆犹新,时光转眼来到32年后的2010年秋天,枫叶满山的季节,谢珍珠老师八十寿诞暨举办个人美展,鲁虹代为作序,感慨莫名。或许,鲁虹心中有着一丝不能为画的尴尬、无奈和酸涩。但是,虽不能为艺术献身,但为艺术作评论,也算是对自己遗憾的弥补吧。

 

 扯了这么多久远的事情,还没有说到为何鲁虹介入艺术批评界。说起来也是无心插柳之举。有时候冥冥中就是这样,看似无意的一个举动却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1982年,鲁虹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湖北美术通讯》的编辑陈方既先生让他写创作体会。鲁虹凭着初生牛犊的勇气,洋洋洒洒地谈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因为有感而发,得到陈方既先生的称赞。后来在湖北省做全省美展,为第六届全国美展做准备。陈方既又让鲁虹写文章。鲁虹那时又是豪气干云,文章发表后,看到变成铅字的文字,鲁虹的写作激情如泉奔涌。1983年,大学毕业的鲁虹应陈方既先生之约,来到美协工作!那时的鲁虹还以为美协是创作机构,他心中还做着画家梦。在美协的日子,主要是组织个体和群体展览。影响最大的是从19837月开始,“《大河寻源》——周韶华画展”在北京、南京、郑州、武汉相继举行。198511月,“湖北中国画新作邀请展”。这是首次非中央机构挂一个名头搞全国展览。受邀参展的中国画家,包括刘国松、吴冠中、谷文达、阎秉会等等,这创立了一种地方美协举办全国美展的模式。谷文达的作品在这里一举成名。

 

 这些活动似乎与自己最初的艺术创作有些背离,但是却锻炼了鲁虹的策展能力。在美协的日子里,鲁虹协助陈方既先生编辑美协会刊《湖北美术通讯》,组织研讨会,整理座谈会纪要,处理一些杂事。业余时间主要是画画,偶尔读书也只为提高个人修养而已。可谓一手执画笔,一手握钢笔。边画边写在鲁虹眼中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因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时的鲁虹,很羡慕画家周韶华的小洋楼,每天上下班经过,鲁虹心中的目标就是:努力画画,争取当大家,住上小洋楼.

 1984年以后,鲁虹明显地埋头书堆,但凡出现此种性情大变的不外乎情之一字。那时的鲁虹与谈了多年的女友感情破裂,以至于鲁虹茶饭不香,画心难宁,唯有读书以求心灵慰藉。对于此事的前因后果,鲁虹是讳莫如深,但是大抵我也了解到一点,此处不八卦。而此时,决定鲁虹一生道路的命运的机遇来了。是年,湖北美协应势而动,创办《美术思潮》,鲁虹出任编辑部主任,为能与优秀批评家站在同一高度对话,鲁虹也有意识地读书充电。《美术思潮》的主编彭德,副主编皮道坚,都是思想敏锐富于探索精神之人。杂志又聚集了一大批当时在国内十分有影响的青年批评家,如黄专、祝斌、严善淳、李松等人。在这样的氛围下,鲁虹对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画家梦从来紧紧护着鲁虹的心口。在《美术思潮》很长的一段时间,鲁虹依旧是一手画画,一手写文章。好友祝斌曾建议鲁虹,一人一生恐难同时做好两件事,如果把工作与个人的研究结合起来的话,多在理论研究上下些功夫。也许成就更大。祝斌的话虽在当时并没有完全说服鲁虹,但他还是调整了画画与理论的关系。于是,自1986年以后,我已经基本是以做批评为主,以画画为辅了。至今,鲁虹依旧时时会在梦中梦见自己的绘画,醒来依旧会叹息很久。画家梦难圆,怕是鲁虹一生的遗憾了。

 

 1987年,《美术思潮》停刊,鲁虹调入《艺术与时代》编辑部工作。因为工作不顺心,鲁虹萌生了调离念头。于是他为湖北美术出版社策划了一本美术刊物《美术文献》。他的策划方案是:每一期选择一个主题,包括六个艺术家,里面有文章,有简历,有对话。第一期他做的是油画,主题是“后写实绘画”。鲁虹写了发刊词,有6位批评家为艺术家写了推荐信。当时彭德和鲁虹偕同作战,彭德的专题叫做“中国流”。当时彭德是主编,鲁虹是副主编。之后,鲁虹一直为这个刊物运筹帷幄,直到调去深圳美术馆。而《美术文献》杂志一直沿用了最初的格局和风格,这不能不说是鲁虹的一个骄傲。

原文链接:http://www.zhuoluzhongyuan.com/xiaotujia/2021-04-29/673.html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任宝亭:我对邯邢基地来龙去脉的一些记忆
任宝亭:我对邯邢基地来
游记龙井问茶九溪烟树
游记龙井问茶九溪烟树
晋城远近闻名的画家村:李圪塔艺术写生基地
晋城远近闻名的画家村
安阳:古都传奇三千年
安阳:古都传奇三千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