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博物馆

李零:考古学是一部人类自我认识的历史

时间:2023-11-06 08:50:22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李零  浏览: 分享:

考古学是一门年轻的学问,但它研究的却是遥远的过去,时历千古,纵横万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用在它的身上最合适。

 

20世纪离我们最近。研究考古学史,这段最重要。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是近百年来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学家。他的名山之作诞生于1920年代。我国的考古学也是从1920年代才开始起步。这一百年来的考古学史,既投放其光芒于万古长夜,又折射出当代历史的每一步,因为它毕竟是当代人做出和写出的历史。

 

这段历史值得回味。

 

《考古笔记》是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在疫情期间阅读考古学史相关书籍所写下的读书笔记,分为《考古研究大历史》《我身边的考古学史》《魂断蓝山》三篇。上篇从博物馆说起,围绕“考古学”展开;中篇先后聚焦考古学领域的核心人物夏鼐、苏秉琦、张光直,围绕他们各自所持的观点及著作展开;下篇聚焦李零与之惺惺相惜的考古学家柴尔德,阅读了柴尔德的五部传记,“魂断蓝山”所暗示的,正是柴尔德传奇生涯的归宿,余韵悠长。

 

《考古笔记》总结(节选)

 

| 李零

 

我不是考古学家,只是考古学的读者——一位旁观者。

这本小书是我的读书笔记。读的都是常见书、普通书,关注点是近百年的考古学史。上面写了点儿提要和案断,最后总结一下。

1. 我的笔记是从博物馆说起。博物馆收藏文物,最初跟古物学有关,后来跟考古学有关。文物打哪儿来?途径很多,包括“巧取豪夺”。英文有三个词,都是以Ex打头,一个是Expedition,一个是Exploration,一个是Excavation。第一个词,本义是远征、探险,常指海外考古。第二个词,本义是探索,常指考古调查,动手动脚找材料。第三个词,本义是挖掘,常指考古发掘。它们都是主动寻找、探索、发现古物的活动。这类活动跟资本的全球扩张有关。没有资本扩张,就没有考古。

 

李零:考古学是一部人类自我认识的历史

图源:Pixabay

4. 考古学算什么学,学者争论不休。有人说,考古学是历史学。有人说,考古学是人类学。还有人说,考古学就是考古学。我理解,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历史,不是小历史(成文史),而是大历史(史前史加成文史),范围大得很。它跟军事学有点像。军事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各门学科都有交叉,任何手段、任何知识,甚至心理学(兵不厌诈,斗心眼)都用得上。你无法说,它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或人文学术。特别是“兵法”(指挥艺术和战略研究),更难归类。大道理要靠许多小道理来支撑。

7. 世界考古分三大块:一块是欧亚大陆西段的考古,即欧洲考古和近东考古(包括西亚、北非);一块是欧亚大陆东段的考古,即泛称的远东考古(含北亚、东北亚、南亚、东南亚、中亚);一块是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考古,最典型的殖民地考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欧洲考古和近东考古最熟悉,对南亚考古和东南亚考古也比较熟悉(南亚是英国殖民地,东南亚是英、法殖民地)。他们对殖民地考古最感兴趣,对中国考古和俄罗斯考古相对陌生,最多偏见(汤因比称这两国为最后的“红色帝国”)。

10. 考古也有时尚。西人好以我划线论新旧,把新旧搞得很对立、很夸张。如古物学是旧,考古学是新;文化—历史考古学是旧,过程考古学是新。过程考古学出,不到十年,又有后过程考古学,比它更新,只好叫后新考古学,或新新考古学。历史进步,先进和落后经常换位,古人云,“譬如积薪,后来居上”。两者的关系,不是登高去梯、数典忘祖。如考古学出,古物学亦不废,反而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过程考古学出,文化—历史考古学也还是基础。高楼万丈平地起,高楼不是空中楼阁,下面要有坚实的基础。

 

李零:考古学是一部人类自我认识的历史

 

12. 考古学是一部人类自我认识的历史。最初,欧洲人认祖归宗,认为希腊、罗马是欧洲文明的源头。这是文艺复兴和古典考古的认识。后来,欧洲人发现,近东文明更古老,又转而认为欧洲文明是从埃及、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传过来的。这是《圣经》考古和近东考古的认识。再后来,欧洲人发现,欧洲本土同样很古老,欧洲文明有自己的源头,它受惠于东方,反而后来居上。再后来,他们发现,亚、非、澳、美还有更原始的生活,更像是大家的祖宗。这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启示。

14. 考古文化就像传染病,有输入,有扩散,就像眼前的COVID- 19。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有贸易,有战争,有人口流动,就有传播,特别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交通要道和贸易集散地,宗教圣地和国际大都市。传播肯定有,不能完全抹杀。问题不在有没有迁徙,有没有传播,本土起源和外来影响哪个更重要,而在中心与边缘如何形成,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形成一定的传播范围,施有施的背景,受有受的背景,怎样互动、对接、融合,有伸有缩,有进有退,这是个双向和多边的历史过程。

 

李零:考古学是一部人类自我认识的历史

图源:Pixabay

18 . 柴尔德是古典学出身的考古学家,最初重陶器、铜器,轻石器、骨器,后来探索欧洲文明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带有更多人文性质和历史性质。它与过程考古学不同,目标在下不在上,他更关心“走出伊甸园”,而不是“返回伊甸园”。兴趣不在狩猎采集社会,而在农业如何发生,城市如何发生;不在寻找类似自然科学的“通则”,而在研究人类如何创造自身,目标更接近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而不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所的研究。柴尔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这使他有别于其他史前学家。

19 . 研究考古,大家都想找到一些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一样。1985529日,夏鼐见宾福德,问他找到这种东西了吗,宾福德承认,他和他一派的人还没找到。考古学发展到今天,真正普遍接受、经常使用的概念,大概只有两说:一是汤姆森的“三期说”;二是柴尔德的“两个革命说”(新石器革命和城市革命),前者是古物学的遗产,后者是文化 — 历史考古学的遗产。柴尔德想把两者整合在一起。这两条总结有很多变例,不断被细化,但至今不废。

 

李零:考古学是一部人类自我认识的历史

 

22 . 中国考古,1949年以前和1949年以后确实有历史继承性。一是管理体制,两者都是国家体制,文物归国家管,考古归国家管;二是新机构的班底,最初是起用老人;三是学术传统,两者都强调“重修国史”“史学取向”,欧美汉学家称之为“民族主义”。但1949年后,中国考古的风水宝地在大陆,台湾除了原住民考古,只能吃“剩饭”。新中国考古早已改地换天,不可能重走“新史学之路”。“新考古学”是美国特色的考古学,异说纷呈,值得参考,但不必亦步亦趋,跟在“新考古学”的屁股后面跑。

31 . 现代考古学家喜欢讲“复杂社会”,不喜欢讲“阶级社会”。但社会再怎么复杂,也无法掩盖剥削、压迫和不平等的存在。“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冯子都,好吃好喝,有钱有势,“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欺负“奴”的“奴”,也还是“奴”。现代史学,不管如何细化其研究,仍无法否认,“文明社会”一直不怎么“文明”,始终存在各种各样的“奴役”。马克思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视,对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视,对社会下层的重视,对“劳动形态”的重视,至今仍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切入点。

34 . 中国考古的特色是什么?我想,第一,中国地大物博、民族林立,青铜礼器、文字系统、占卜系统、城市系统特别发达,对象本身就很有特色;第二,中国考古,以“五大发现”、西域南海史地之学、罗王之学、疑古运动、族团说为背景,学术传统也很有特色;第三,西方考古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史前考古。历史考古是与中国古物学和中国自己学术传统对接,靠土法上马、土洋结合,自起炉灶。美国考古是美国特色的考古,中国考古是中国特色的考古,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必强求一致。

李零:考古学是一部人类自我认识的历史

36 . 研究中国,离不开世界。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由近及远,关系最直接,一是中国的四大边疆(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二是东北亚四国(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蒙古、朝鲜、日本),三是古之所谓西域(中亚五国、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四是古之所谓南海(东南亚、南亚)。俄罗斯考,以及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蒙古考古和中亚考古,占了很大一块,最值得重视。欧洲、近东、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远了点。远亲不如近邻。考古,离开对象,没有材料,理论、技术将无所附丽。

42 . 中国考古与西方考古不同,关键不在先进、落后,而在体制不同。新中国为文物立法,土地国有,一切地下文物归国家所有,考古文博事业由国家掌控,当公益事业,这是根本不同。尽管“改开”以来,中国与世界“接轨”,文物拍卖、文物市场、私人收藏、私人博物馆很热闹,盗墓和文物走私十分猖獗,但新中国成立之初立下的规矩毕竟尚未取消,它与西方的考古和博物馆在体制上仍有区别,关键是“公”“私”概念不同。西方博物馆的藏品有另一套历史背景和产供销一条龙。此不可不察也。

本文内容选自《考古笔记》(全三册)

李零  

 

 

内容简介

 

李零突破考古学的专业壁垒,为关注中国早期文明和重大发现的读者讲述中国考古学史,本书对夏鼐、苏秉琦、张光直等百年来重要的考古学家及其著作,做了细致的讲述。中国考古学的一百年,成果辉煌,也受到世界考古学的巨大影响。20世纪的两次大战以及之后的冷战格局,不但是考古学演进的舞台,也深深地刻入考古学家的人生史之中。本书以著名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的人生经历为视角,回顾了不同的文明观与各具魅力的考古学家复杂深刻的冲突。

 

《考古笔记》分为三篇:“考古研究大历史”“我身边的考古学史”“魂断蓝山”,每一篇各有侧重,单独一册。作者擅长采用读书笔记的形式,逐章解读中外考古名著,并加案语。回望百年考古学史,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言,“我不是考古学家,只是考古学的读者——一位旁观者”。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500块钱玩3天,山西这座低调的千年古都,网友0差评,到了最佳旅游季节
500块钱玩3天,山西这座
江苏与安徽交界有座城市,历史悠久风水极佳,曾是世界最大的城市
江苏与安徽交界有座城
中国第一个皇家打造的石窟,奢华无比造像达51000多尊,游客却不多
中国第一个皇家打造的
解密一二九师《战场报》
解密一二九师《战场报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