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非遗
成语典故
名人名胜
红色邯郸
王边溪谷
磁州窑
大名府
太极圣地
滏阳河
流溪别院
丛台之声
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博物馆
穿梭邺城造像之间,感受北朝佛教兴衰,致敬过往千年的不朽信仰|河北邯郸·邺城考古博物馆
时间:2024-06-14 09:06:40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心尧 浏览: 分享:
微信
新浪
QQ空间
更多
▼ 坐佛三尊像|北魏|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双龛状造像碑|北魏晚期|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智宾造释迦像|北魏熙平二年(517)|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邓法念造观世音像|北魏武泰元年(528)|临漳县上柳村西南出土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同年,东魏迁都邺城,并继承了北魏的崇佛之风,普度僧尼,广建寺塔,邺城佛教自此复兴。
东魏初年(公元六世纪初至六世纪中叶)的造像特征与北魏龙门石窟相近,成为当时中原北方地区最常见的样式。
东魏后期的造像特征开始有了变化,面容趋于丰腴,肉髻扁圆,袈裟仍以褒衣博带式为主,衣褶繁密,双袖及两侧衣裾下摆平直垂下,是初期佛造像的继承与发展。
▼ 立佛像|东魏|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立佛三尊像|北魏晚期至东魏初年|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佛像残躯|东魏|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坐佛三尊像|东魏|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道智造释迦像|东魏武定四年(546)|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法敬造菩萨像|东魏天平四年(537)|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立佛七尊像|东魏|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思惟菩萨像|东魏晚期|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思惟菩萨像|东魏晚期|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
至北齐初年,邺下佛学达到全盛。来自西域的高僧以及中土名僧先后在邺城译经注疏、讲经说法。小乘、大乘佛教各宗的思想在此融汇贯通,使邺城成为继洛阳之后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
据史书《辨证论》统计记载,北齐六君二十八年,皇家立寺四十三所,民间私造者数以万计,出家僧尼二百余万,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仅都城就有大寺四千,僧尼八万。
种种辉煌并不是过眼云烟,博物馆中这一尊尊佛教造像便是最好的见证。行走于其间,仿佛正在聆听一场宏大的北朝佛法,低头举目的瞬间与菩萨温暖且坚定的目光交汇,四周变得极为安静,好像这些汉白玉雕像忽然有了生命。
▼ 弄女造弥勒像|东魏武定五年(547)|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佛头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佛头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细品展柜中北齐时期的造像,与响堂山石窟中的一样,开始普遍采用圆雕技法,而不再是“云冈模式”下的平刀直刻。雕刻技法的改变,带来的是视觉上甚至身心感受上的彻底变化。
佛与菩萨不再是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神,多了亲切、平实、柔和与温暖,更像是我们生活中平凡的人。
▼ 佛头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菩萨坐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
▼ 立佛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在很多造像的面庞表情中,都隐隐有种熟悉感,似曾相识又不确定在哪里见过。这种感觉伴随整个参观过程,每件文物都不再是简单的展品,而变得好像能跟参观者交流了。
▼ 弟子立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康▢珎造双释迦像|北齐河清二年(563)|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随着观展的深入,我们也沉浸在由“云冈模式”向“邺城模式”的发展变化中,一路下来欣赏造像在不同时期呈现的样貌,直至最终见到最为喜爱的“龙树背龛”式造像。
“龙树背龛”是邺城地区北朝晚期造像的典型样式,主尊造型吸收了印度笈多王朝新一轮传入的造像风格,并在东魏以来白石造像的工艺基础上,加入了创造性镂空透雕技法。
另外在构图创意上,双菩提树的构图特征萌发于东魏以来的太子思惟图像,同时继承了北魏沿袭下来的背屏式造像中龙、塔、飞天、璎珞、宝珠、香炉等传统要素。
▼ 法㥄造像|北齐天保元年(550)|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坐佛五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坐佛五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弥勒七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坐佛七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思惟五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这一全新造像样式的出现,与北齐初年政治取向的鲜卑化、西胡化趋势以及僧制改革的施行密切相关,并在文宣帝高洋天保末年以后广为流行,成为以邺城为中心的北齐中后期佛像的典型样式。
▼ 坐佛五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思惟五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双菩萨立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 菩萨三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
▼ 双思惟菩萨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辉煌至鼎盛,接下来便会陷入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之中。佛寺经济的过度发展使得国用不济,北周武帝宇文邕遂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土于塔庙之下”的政策,并于建德三年(574)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后,灭佛运动影响到齐境。
从此邺下佛教遭受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寺塔尽毁,经像俱焚,僧徒流徙。
▼ 菩萨头像|北齐至隋|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
▼ 弟子立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
北齐灭亡后,邺地仍为相州魏郡治所。大象二年(580),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满杨坚擅政,于邺城举兵讨伐杨坚,但未成功。杨坚遂纵火焚城,片瓦无存,一切皆毁废。
后杨坚移州、郡、县三级治所于邺南四十五里的安阳城,从此千古邺城化为一片废墟,结束了曾经的盛极一时,千寺林立的场面后人也再无缘得见。
————
从邺城考古博物馆中出来,长久地沉浸在北朝辉煌但纷乱的历史中无法跳脱。馆中的佛造像为我们呈现了如此清晰的一条时间线:朝代更替,邺城荣枯,佛教兴亡。
形灭神在,那些历经累世劫难却依然植根于人们心中的,是信仰。
是的,只有无形的能不朽。
2
/
2
首页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瓜翁说色:沉默、黑色
瓜翁之悲:永远的舍离
瓜翁:在抽象中思想,在
瓜翁说色:韩美林与小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