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滏阳河

崔述:疑古学派的一代巨擘

时间:2023-07-20 14:22:44  来源: 赵都文化  作者:郜思凡  浏览: 分享:

 崔述:疑古学派的一代巨擘

 

郜思凡

 

1931年4月,顾颉刚、洪煨莲、吴文藻等人组成的燕京大学考古旅行团,专门来到邯郸,实地拜谒、寻访一位清朝学者的遗踪。这位被访的清代学者,就是邯郸魏县人崔述。

 

 4天时间里,他们在邯郸辗转多地,不仅找到了崔氏后人,还看到了崔述家谱,收集到崔述大量未刊的遗著,而且拜谒了崔述的坟墓,拓下了崔述墓碑。顾颉刚、洪煨莲最后还将本次在邯考察、寻访的经历,撰写成《崔东壁先生故里访问记》,并将其发表在《燕京学报》上。

 

 崔述,究竟何许人也,值得这样一批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专程跑来寻访他的故里。

 

民国《大名县志》中所载

《崔东壁神道碑》全文

 

 

 

崔述,字武承,号东壁,清朝著名的辨伪学家、历史学家、考据学者。

 

关于他的出生地,吴量恺在《崔述评传》中有如下简述:“崔述,大名府魏县(今河北魏县)人。由于魏县城多次遭水淹,乃撤县,并入大名县,故亦称大名人。”

 

崔述出身于书香门第,其曾祖崔辑麟、父亲崔元森都是明道经世的儒家学者。崔述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小就开始读书,父亲对儿子崔述寄予厚望。崔述稍大,父亲就对他说:“尔知吾名汝之故乎?吾素有志于明道经世,欲尔述吾志耳!”这让崔述更加奋发读书,时人说他“漳决城坏,转徙流连,衣敝粮罄,诵读不辍”,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求学入仕,是当时学子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乾隆十九年(1754年),崔述到大名府应童子试,名列榜首,受到知府朱煐的赏识。朱煐把崔述召到府内晚香堂,延请名师执教,与其子士琬一块学习。崔述在晚香堂求学八年,学业大有长进,填词赋诗,著文应对,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被称为“当世奇才”。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他与弟弟崔迈应顺天府乡试,双双中举,“同郡人争誉之”,“数百里之内,人莫不交口艳称之”,一时传为佳话。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他奔赴陕西邠州迎娶大名才女成静兰。他们夫妻次年回归家乡。这时,恰逢魏县闹水灾,崔述一家流离失所,居无定处。大名知县秦学溥非常器重崔氏兄弟,特意在礼贤台畔购房置屋,供他们一家居住。

 

此后崔述到北京参加会试五次,均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他心灰意冷,再也无意仕途。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为了生计,他在武安设馆,走上了教书的道路。

 

嘉庆元年(1796年),吏部从会试落第举人中选拔官吏,“少有志于功名”的崔述,终于被授予罗源知县的职务,此时,他已57岁。为官期间,他尽心尽职,兴利除弊,利公济民,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但他嫉恶如仇,为政清廉,秉公执法,受到了当地达官显贵的忌恨和陷害。官场的险恶、虚伪、冷酷,使他的雄心抱负破灭了。他在福建罗源、上杭仅做了六年县官后,乞老还乡,专心著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崔述病逝家中,享年77岁,葬在旧魏县城东南角崔氏墓园内。

 

一百多年后的民国九年(1920年)4月,时任大名县长张昭芹捐俸赎回被变卖的崔氏墓田,并镌刻《崔东壁神道碑》记录其事。

 

民国版《大名县志》载:“清大儒罗源知县崔东壁墓,在魏旧治城东南隅、礼贤台西百余武。滇南(即云南)门生陈履和题石。”其下全文录有张昭芹所撰《捐赎崔东壁先生墓田记》一文。根据顾颉刚《崔东壁先生故里访问记》所绘崔氏墓园图,“滇南门生陈履和题石”即清代陈履和所题的《崔述墓碑》,就立在崔述墓前。张昭芹所撰的《崔东壁神道碑》,立在墓北头茔路正中。

 

《民国大名县知事乐昌张昭芹立神道碑捐赎墓田记》中载:

 

“大名崔东壁先生以学问彪炳于世。昭芹尝读其《遗书》,心向往之。迨奉檄莅兹土,过礼贤台,访先生故庐,则蔓草荒烟,遗迹无有存者。惟魏县旧治南门外,邱垄故在,然荆棘丛秽,马鬣不封。问先生之裔,则嫡派中绝已久,族亲式微,墓田亦转质于他姓。明德不昌,良可慨也。

 

然则兴举废坠,固守土责也。爰捐俸洋一百七元,从邑人刘振清赎回所质墓田,岁征其租,缴送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收存,为修理祭扫之费。学校距墓数十武而近,经理其事既甚便。每当春秋佳节,校长躬率诸生敬谨致祭,楮钱麦饭,凭吊松楸,莘莘学子知必有景仰前徽,砺节懋修于不能自已者,则昭芹之愿也。

 

墓田在魏县旧城外东南,东至韩国宾界长五十二步二尺,西至郭书田界长八十三步,南至崔之桂界阔三十一步三尺,北至陈金正界阔三十三步二尺,中阔二十九步二尺,共计小地八亩七分三厘零四丝八忽。校长王君登明瞩泐石以垂久远,因记其梗概如此。至租户仍为刘振清,赎回文约及现订执照均存县署。后之君子有能崇其堂斧而增其祭田者乎?先生在天之灵实式凭之。”

 

 

 

 

 

清朝中期,乾嘉学派最具名气,这个学派也被称为朴学。在当时学术思潮的影响下,崔述一边教学,一边研治经史,著述立说。他承继其父明道经世之遗志,不以训诂考据为能事,而是专以辨虚实为要务。

 

在《考信录提要》中,崔述自道:“余年三十,始知究心《六经》,觉传记所载与注疏所释往往与经互异。然犹未敢决其是非,乃取经传之文类而辑之,比而察之,久之而后晓然,知传记注疏之失。顾前人罕有言及之者,屡欲茹之而不能茹,不得已乃为此录以辨明之。”崔述说他30岁时开始认真地研究六经,他发现后世的注疏往往与经文不合,然他不敢断定孰是孰非,于是他就将古人为经所作之传放在一起比勘。经过一番研究,他认为经没问题,问题出在后人所作的传及释。虽然前人对此也有指出,但未作系统梳理,这正是他要系统考证上古之书的缘起。

 

他继承和发扬中国儒学批判与疑辨的精神传统,按照以经证史的原则,以细于推求、长于考信的治学方法,对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乃至孔孟二圣的古书古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辨伪考信,批驳了先秦诸子的种种谬误之处,纠正秦汉以后千百年来群经注疏的诸多谬传与伪说。

 

他回归儒家原典,“考信于六艺”,对于注文相符部分,给予肯定;对于注文不合部分,一一辨明;而对于无证可考的部分,宁缺存疑,也绝不妄言惑世。

 

他以儒家经书为准,遵照“考古必确、析理必精、考而后信”的治学原则,对于战国秦汉以后关于上古史的种种说法,一概溯其根源,细加考察,一件一件辨其真伪,澄清了其中诸多曲解附会之说,提出了不少独到而精当的见解。

 

在《唐虞考信录》中,考证三皇根本不存在,唐虞以前的帝位,既无禅让,也无继承;

 

在《洙泗考信录》中,他指出了《史记·孔子世家》的种种不实之处,批驳了《孔子家语》的诬罔之说,甚至对《论语》的个别地方也有所指责,清除了汉儒美化乃至神化孔子的虚妄、夸大之词,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孔子;

 

唐宋以来,《古文尚书》长期被奉为儒家经典。他在《古文尚书辨伪》一书中,从《古文尚书》的著述源流、文体形式、语言风格入手,以“六证”“六驳”的论述方式,考辨二十五篇经文之伪,成为明清以来考证《古文尚书》之伪的力作。

 

他辛勤笔耕,潜心著述,历经40多年,终于写出了传世最为久远的史学考辨名著——《考信录》。

 

《考信录》是一部考证古史真伪的著作,以司马迁“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之意名其书。该书分为四录。前录二种:《考信录提要》二卷、《补上古考信》二卷;正录五种:《唐虞考信录》四卷、《夏考信录》二卷、《商考信录》二卷、《丰镐考信录》八卷、《洙泗考信录》四卷;后录五种:《丰镐考信别录》三卷、《洙泗考信余录》三卷、《孟子事实录》二卷、《考古续说》二卷、《考信附录》二卷;翼录四种:《王政三大典考》三卷(《三代正朔通考》《经传禘祀通考》《三代经界通考》)、《读风偶识》四卷、《古文尚书辨伪》二卷、《论语余说》一卷。另有撰者自序,汪廷珍序及陈履和例言各一篇。

 

全书考证内容包括三皇五帝、唐、虞、夏、商、周的历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等人的事迹。直接取材的古籍主要有《尚书》《周易》《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国语》《史记》《汉书》等,其余涉及的古书为数更多。

 

在《考信录提要》中他写道:“《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伪孔安国尚书序》云:‘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孔子睹史籍之烦文,惧览者之不一,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后之儒者皆尊其说,余独以为不然。夫古帝王之书果传于后,孔子得之,当何如而表章之,其肯无故而删之乎!”

 

他认为上古三代之书孔子未曾提及,这显然有问题,因为伏羲、神农、黄帝等重要人物的典籍,如果孔子看到后肯定会对其作系统的整理而使之流传下来,孔子绝不可能完全删掉那段历史。以此推之,说明上古三代的那些《三坟》《五典》不可能是真的。

 

本书名为治经,实为考证古史,通过考史实,辨材料,以史实为经,以文献为纬,专以辨其虚实为先务,而论其得失者次之。撰者以为研究战国以前的历史,当以六经本身记载最为可靠;诸子百家之说、汉人传注及宋人之作中所记之事,六经不载者,皆须考其本原,辨其是非。

 

他用以经证史的方法,通过对史事去取的严格择别,对上古历史和孔孟等人事迹,以及古代历法、礼制等作了系统考订,去伪存真,推翻了不少前人成说,并阐明了一些传说的演变过程。如提出《史记·孔子世家》出于汉代人之手,其中亦有不足为信之处,《礼记·檀弓》为汉代人所造等,皆前人所未及。他的《古文尚书辨伪》,虽在大儒阎若璩、惠栋之后,但考辨精要,不乏独到见解。

 

除撰写史学考辨名著——《考信录》之外,崔述还擅长诗文,造诣颇深,著有《无闻集》《知非集》《小草集》等文集16卷。他的诗以五言、七言为主。在当时流传甚广者如《春日》:“细雨春濡柳,轻风晚落花。砌幽生草碧,城古带烟斜。”《蓼花》诗表达了对故土美景的留恋,而《负薪行》《秋夜独坐》等诗,则直抒胸臆,概况人生。

 

 

崔述作为我国对先秦古史做系统考证的第一人,其“考而后信”的治学态度、史学理论和方法论,对后世史学界的疑古之风和后来的“考信学派”和“古史学辨派”的出现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由此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在《考信录提要》中说:“大抵文人学士多好议论古人得失,而不考其事之虚实。余独谓虚实明而后得失或可不爽。故今为《考信录》专以辨其虚实为先务,而论得失者次之,亦正本清源之意也。”

 

《考信录》一书,考辨范围广,考证精深,体例严密,学术贡献尤为突出,成为近代疑古学派的奠基之作,开山之著,被后世誉为“探索科学古史体系的先导名著”。

 

他在《考信录提要》中还说:“故今为《考信录》,于殷周以前事但以《诗》《书》为据,而不敢以秦汉之书遂为实录,亦推广《史通》之意也。”其明确地称周朝以前的事情他只以《诗经》和《书经》为据,而秦汉之后研究经学的著作,他不敢以此为据。

 

可见,崔述以六经作为辨伪的准绳,其目的乃是维护六经的崇高无上的地位,所以他是从尊经的角度来怀疑与之不相符的古书。

 

崔述在当时考古还没开展的情况下,敢于疑古辨伪,超越了乾嘉学派训诂考据的藩篱,其学术成就“高出笃信汉学的经学家之上”。

 

然而,由于他的治学之道不合乎当时考据学常规,始终无法进入学术主流,故不为世人所看重。在他过世的近百年间,其人其书无声无息沉沦,几乎被人遗忘。

 

直到清末民初,随着史学近代化的展开,打破传统偶像的疑古风气逐渐兴起,崔氏之学才得以被学界关注和重视。

 

日本学者首先发现了崔氏之学的学术价值。1903年,近代汉学家那珂通世校订刊行了《崔东壁遗书》。其中,《考信录》以精辟的识见和缜密的考证,震动了日本史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那珂通世认为:“其议论精确,超越古今之儒家流。”

 

国内最早重视崔氏之学的是刘师培。1905年,他在《东方杂志》发表了《崔东壁学术发微》,率先宣扬崔氏之学。他赞扬崔述能从理论高度来总结治史方法,能“自标界说”。

 

一代思想大家梁启超、胡适以及文学大师钱玄同、历史学家钱穆等,对于崔述的疑古精神都有过高度评价。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同当时反传统思潮相适应,顾颉刚、胡适、钱玄同等史学专家对古书和古史真伪问题进行探索,对崔述推崇备至,赞誉他是“疑古辨伪学的伟大先驱”。

 

上世纪20年代,顾颉刚等一批历史学家着力于研究崔述遗著。1920年12月15日,顾颉刚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清代人辨证古史真伪的,我知道有二大种而都没有看过:一是崔述的《东壁遗书》,一是林春溥的《竹柏山房丛书》。”三天之后,胡适回信说他的藏书中没有《崔东壁遗书》,但他知道日本人那珂通世出过新式标点本。于是胡适写信给日本友人青木正儿,托其代购日本史学会版的《崔东壁遗书》。而此时胡适又找到了《畿辅丛书》本的《崔东壁遗书》,他在给顾颉刚的信中写道:“近日得崔述的《东壁遗书》(还不是全书,乃是《畿辅丛书》本,只有十四种,但《考信录》已全),觉得他的《考信录》有全部翻刻的价值,故我决计将此书单行,作为《国故丛书》的一种。”

 

顾颉刚经认真研究后,发现崔述的《考信录》是极其有价值的一部书:“崔述研究了一世的古代史,运用司马迁‘考信六艺’的方法,以经书里的记载来驳斥诸子百家里的神话和传说,做成了这部不朽的巨著——《考信录》。他以为后世所传的古史,大半是战国诸子所假造的,主张信史起自唐、虞,唐、虞以上便不甚可稽考了。我们今日讲疑古辨伪,大部分只是承受和改进他的研究。”(顾颉刚《崔东壁遗书序》)

 

1929年,顾颉刚在整理崔东壁遗书时,又获得了大名王守真先生寄来的崔东壁《二余集》抄本。1931年,洪煨莲从燕京大学图书馆破书堆中又发现了崔东壁的《知非集》。

 

胡适和顾颉刚对于崔述的辨伪观念进行了仔细的探讨与研究,而当时在北大任教的钱玄同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钱玄同在给胡适的信中说:“你说崔东壁是二千年来的一个了不得的疑古大家,我也是这样的意思。”因为钱玄同十分佩服崔述的疑古思想,他特意改名为“疑古玄同”,而且还把崔述与朱熹、颜元、章学诚并称为“宋代以来的四大学者之一”。

 

钱穆在《崔东壁遗书序》中称:“东壁以百年前一老儒,声名闇淡,乃留遗此数十种书,得身后百年如(胡适、顾颉刚、钱玄同)三君者之推挹,一旦大显于天下。”

 

经过胡适、顾颉刚、钱玄同这三位大家的提倡,使得学界形成了疑古风气,虽然有人反对这样的观念,但经过顾颉刚等人出版的《古史辨》的大力提倡,由此而形成了古史辨派。

 

蔡元培为《考信录》题词说:“其推陷廓清之精神,迄今犹不朽也。”梁启超对《考信录》评价也很高:“此书考证三代史事最谨严,宜一阅览,以为治史之标准。”

 

顾颉刚经多年搜寻、考证,最后编订了《崔东壁遗书》,在1936年出版。从此,崔氏之学彰显于世,声名日振。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了顾颉刚编订的《崔东壁遗书》。

 

崔述:疑古学派的一代巨擘

民国二十年(1931年)顾颉刚一行在魏县城南门外崔述墓碑前摹拓碑文。

 

崔述:疑古学派的一代巨擘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张佩纶与李鸿章的友谊交往
张佩纶与李鸿章的友谊
瑜伽新史:从古印度到现代西方
瑜伽新史:从古印度到现
【万象心融】全国美术作品邀请展——张文成
【万象心融】全国美术
展讯/首届全国画竹名家邀请展5月18日在邯郸美术馆开幕
展讯/首届全国画竹名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