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丛台之声

草根撑起大文化 ——记武安市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研究员张海江

时间:2020-04-10 16:57:46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 筱星  浏览: 分享:

 

草根撑起大文化

  ——记武安市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研究员张海江

                                                  

当我们用眼睛注视他的时候,发现,他是一个衣着简素、语言质朴的一个草根人;当我们去认真感受他的时候,发现,他丰富的内心让我们为之震颤,他九死未悔、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们为之一次次的落泪,他,就是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最佳成就奖 被文化人物杂志社、中国文化学会评为感动中国文化人物的百名杰人之一——张海江。

2003年,驾着一叶扁舟而零丁漂泊的张海江,拖着一双沉重的脚步,来到了磁山二街一个唐代的古槐下,这是一个饱经岁月的沧桑,刻满历史年轮的千年大树,主干树心虽已蚀空,但其粗壮的根系深扎于黄土,枝头滋出浓荫,覆延数丈,展示出其顽强和巨大的生命力。站在古槐面前,张海江开始了穿越万年磁山历史时空的心灵对话: 25岁,青春美丽的岁月,化肥厂破产无奈的下岗,广告公司做美工,人寿保险公司跑业务,与亲戚卖汽车轮胎,在冶金矿山管理公司、城关派出所做办事员,2672做炉前工……人生游曳,时时彷徨,敢问路在何方?此时,古槐发出了浑厚、激昂、久远的回声,仿佛告诫着这个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人——人生虽然漫长,路就在足下,奋斗中就会其乐无穷。就在这时,磁山二街申礼成书记走入了张海江的世界,这位全国四届人大代表,磁山二街党总支书记,听到张海江的经历,关切地问他:海江,你都具备什么呢?他说:申书记,我只具备两样,一支写字的毛笔,一把篆刻的刻刀。让张海江未想到的是,这位爱才、惜才、重才的申书记用一双慧眼,做出了让他留在磁山工作的决定。

张海江先在磁山玻璃厂工作,后又到磁山二街党校主管党建工作,对于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和饱满的士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几年的光景,张海江创作的诗歌、小说、杂文、散文、楹联等先后在500余家国家、省、市报刊发表,书画作品不断在国内、国际书画展赛中获奖,并入编《世界华人书画篆刻名家大辞典》、《世界人物辞海》、《世界艺术家名人录》、等百余部著名的书画典籍,还被中华美术馆、雷锋纪念馆、王安石纪念馆、黄山书画院、武候书画院、钟繇书画艺术馆等国内艺术团体收藏。同时,他还荣获当代中华艺术名人世界艺术名家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等特殊称号,张海江,一个奋发向上的农家的孩子,向申书记交了一份最满意的答卷。

磁山文化,申书记是第一位奠基人和开创者,目睹海江迅速的进步与成长,他内心感到由衷的喜悦,决定把张海江放在更重要、更亟需的磁山文化的事业中,伴随着磁山文化遗址几次大的考古发掘,申书记和他开始了重要的磁山文化理论的搜集、整理、撰写工作,2004年,经张海江多方考察磁山遗址,走访周边实地,查阅考古资料,认定磁山文化遗址为——华夏第一都城,考论的得出,使申书记和张海江喜出望外,申书记当即决定,把这一震撼人心的消息,向海内外尽快公布。冬日寒冷的夜晚,张海江带着饱含激情写就的新闻稿件,徒步从磁山一步步走到了邯郸,通过媒体第一时间公之于众,当冬日的太阳露出暖意的时候,张海江又抬着打满血泡的双脚再次回到了磁山文化遗址,投入磁山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主战场上。 农历最早发源地”“中国最早酿酒发源地易文化的发源地伏羲之都指南针的故乡最早针灸发源地磁山文化与中国历法的形成磁山与气象预测磁山文化大探秘,一篇篇文章相继诞生,如同一个个强烈的冲击破,在中国、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不仅如此,申书记和他,还撰写了上百余篇有相当价值的学术论文,入编《世界重大学术成果精选》、《中国学术档案》、《类编国学大系》等数十部国家级学术典籍,其中《中华文明源·磁山文化探索与发现》一书,成为一部贯穿古今、门类齐整的大百科全书,堪称当代中华史著的杰作。

作为一个挚爱事业的人,张海江没有满足于现有的少绩,为了更深地熟知和掌握磁山文化的内涵,他一头扎在了浩瀚的文史堆里,从考古挖掘到文明进程,从原始文化艺术到寻踪探源、探秘;从农业起源认识到文化遗址的科学鉴定,他从一个磁山文化的初学热爱者成为一个引经据典、博古通今、通晓詺理的文史专家了。

20071月,由张海江担任主编的《磁山文化》在千呼万呼中创刊发行了,这是一个由申礼成书记亲自策划、张海江亲自组稿、编辑、邮寄于一身,理论、文化与艺术的综合报刊,创刊号上,张海江饱含情感,欣然作赋:地混天涵说洪蒙,磁山文化证黄钟;刀耕火种文明事,煮海铸山盖奇功。此时,《磁山文化》,如同一颗耀眼的新星,第一次悬挂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天空,让人一次次敬仰、称颂着万年的磁山文化。

每天黎明,张海江从西万年村出发,沿着洺河古道,踏着坎坷、踏着泥泞,一步一步地向磁山文化遗址走来,遗址的台地上留下他勘察的足迹,图书馆、档案馆留下他查阅资料的身影,武安市委、市政府、文化单位留下他呼吁宣传、保护、开发磁山文化的声音,张海江身心几乎全部融化在磁山文化搭建的舞台上。人民日报社、中国文化报等举办学术活动,他坐着火车千里赴学;史学专家来磁山遗址考察,他只身前往,全力协助;电台、电视台邀请他讲座磁山文化,他把农活仍在一边,扭头就走,妻子抱怨他:你不挣钱,不做农活,不顾老人和孩子,你为了啥?,张海江说:为了我的心爱-磁山文化 此时,磁山文化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张海江单薄的身躯深深的吸引住了,正是他对磁山文化这种偏执,磁山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从此又跃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国家浩瀚的历史史料中,许多书籍在叙述磁山文化时,出现:该文化类型的年代大约在距今5100—5400。对这些史料缺乏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出入,张海江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并依照科学的考证,认定磁山文化应为大约在公元前5100—5400。独到鲜见的论断,不仅得到了刘勇等一批老考古专家的认同,磁山文化的历史年轮,也在史学家的重新修订中,就此一下子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200710月,中科院、社科院联合考察组在位于1号窖穴的断崖前,发现一块一万年前的古玉呈现在众人面前,在场的张海江说:这块玉石有明显人工雕凿的痕迹,应为人工制成。张海江独辟蹊径的见解和疑问,让在场的专家大为震惊,后经过中科院的专家对这块玉石取样分析后,认定这块古玉的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人工古玉石,是上古先民追求美,雕刻最早的装饰艺术品。

201032日,张海江在巡察磁山遗址受保护情况时在遗址北侧断崖处,看到土层中间有白色物体出现,他推断:神秘白色物体,淀粉类物质可能性比较大,如是面粉,那将改写世界历史,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又将在磁山诞生。他迅速将这些物质送至北京进行科学化验。两次意外的发现,让张海江从掌握丰厚的磁山文化理论,已上升至磁山遗址考古勘察深层次的具体实践。

作为一名磁山文化的研究者,张海江砥砺无间、探精求悟,洞察古今,每一个细微、每一个环节,都没有从他眼中流过,申书记和他在悉心的研究中发现,全国大中小学教科书有对半坡、仰韶、河姆渡文化等文化的记载,惟独没有对磁山文化的记录。对此,两人多次磋商,联名上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全国人大教科文卫组织主任委员白克明,请求他们竭尽全力,迅办此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国高等师范教材《中国古代史》、大学历史论文读本系列《考古学读本》等一系列教科书,已赫然地出现了磁山文化详细的课本章节。

张海江从事磁山文化的办公地点,就在2004年磁山二街兴建的磁山文化博物馆的大厅进出口西侧,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摞书籍,一幅笔砚,他书写的大量文史作品就是在这样简陋条件进行的,夏天热了,他开门通通风,冬天冷了他起身跺跺脚,在这方寸之地,他饱蘸笔墨,书写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的字幅,悬挂墙壁上空,以激励自身的不拔之志,武安市决定扩建新的磁山文化博物馆消息时,他兴奋不已,编写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展览布展大纲,策划设计了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丰富的展览内容,又将近八、九年来在磁山遗址、牛洼堡遗址、西万年遗址等多处遗址辛苦搜集来的石器、兽骨等三四百件一股脑地拿来,全部无偿捐赠给在建的磁山文化博物馆。

201110月,当第二届中华磁山文化节开幕的礼炮轰然鸣响时,默默站立的张海江又在思考着更多的课题,如何使磁山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如何将远古的文明,得到进一步延续,如何将将磁山的光辉形象让世界为之吸引,他和邯郸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多次联系,把磁山文化的脉络、深层认识和拍摄构想和盘托出,决定启用电影文学艺术的方式,形象、立体、直观地再现一万年前的文明,把磁山用力推向世界的大舞台上,2012年底,电影《磁山 磁山》剧本终于完美封笔,随后,张海江又和河北电影制片厂制片人进行有效的对接,一部影响中国、震撼世界的影视大片,已经在高速地酝酿着、运转着。

张海江,就像一个粗大的草根,默默无闻地扎在磁山这块拥有万年历史的土地上,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地生长着,滋润着,或许,人们忘却他——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名字,但我们相信,人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个草根人的传奇,不会忘记这个草根人撑起中华大文化的传奇。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500块钱玩3天,山西这座低调的千年古都,网友0差评,到了最佳旅游季节
500块钱玩3天,山西这座
江苏与安徽交界有座城市,历史悠久风水极佳,曾是世界最大的城市
江苏与安徽交界有座城
中国第一个皇家打造的石窟,奢华无比造像达51000多尊,游客却不多
中国第一个皇家打造的
解密一二九师《战场报》
解密一二九师《战场报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