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色邯郸

回忆广曲县抗日高级小学

时间:2023-04-17 10:24:46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张维国 张富春 邢同舟  浏览: 分享:

 回忆广曲县抗日高级小学

 

张维国  张富春  邢同舟

 

1940年夏季,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在邢台至济南公路以南,邱县、广宗县、曲周县和威县一带交界的村庄,建立了广曲县,1941年初,中共广曲县委、县抗日政府,为了培养革命人才,创办了广曲县抗日高级小学。在南营村通过考试,招收三个班,150余名学生。按考试成绩编为三个教学班,一个高级班,一个中级班,一个初级班(补习班)。1943年春季因灾荒严重,学校给养供给不上,而被迫停办。

 

开始创办广曲县抗日高级小学时,滕梦周(邱县城角村人)任代理校长,兼任算术课。因跑敌情,滕梦周摔伤了腿,回家休养;抗日县政府派县教育科高子先(曲周县高庄村人)担任校长。1941年秋后,高子先调回到教育科,县抗日政府行政科长郭培贤担任校长,并兼任国语和政治课。

 

教师有:张风文(邱县鲍庄人)教算术;燕菊青(女,临清市人)教政治课;张风有(邱县鲍庄人)教自然和历史课;王化堂(临清人)教中国近代史和新文字;艾峰(束鹿县人,是冀南行署派的教师)教常识课;张维民(曲周县人)教算术课;韩树林(广宗县西贺固人)教国语课;潘风文、李火光教军事课。工作人员邢同舟(邱县鲍庄人),也是学生,工作之余,跟班上课。

 

广曲县抗日高级小学从创办到停办,没有固定的校址,师生过着游击生活,在一个村最多住两三天,三天两头游动。在鲍庄、孟村、古城营、城角、南营、东西贺固、河南町、第二町、高庄一带村庄游动教学。学生以部队编制,军事化行动,转移村庄时,多数是夜间行动,师生都背着背包夜行军,走到目的地,叫开老乡的门借宿。有时睡炕,有时睡草铺,有时睡光地板。师生和群众亲如一家人,住在哪个村,群众都是热情接待,腾房子让学生住,学生给群众挑水扫院子。日本鬼子大扫荡时,师生就疏散,有的回家,有的到安全村庄躲避,待大扫荡过后,师生再集中起来上课。

 

学校的教师和工作人员都是供给制,学生基本上是公费,吃公粮。开始时,每月每个学生发给3角钱津贴,后来,因经济困难,停发了学生津贴,衣服被褥学生自理。学校住到哪个村,吃粮由哪个村供给,学校打个条顶交公粮。师生同甘共苦,同吃一样饭,天天吃小米干饭,既没有吃过馍馍,也没有吃过肉。1943年春季大灾荒严重,天天吃稀饭,有时公粮要不来,就得挨饿。

 

学校没有教室,没有教学设备,连课本都没有,更没有安静的教学环境。然而,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教学。没有课本,教师自编,自印教材;没有教室,就借用农民的闲房上课,夏天,在树林里上课;没有课桌凳,学生就用自己的双腿当课桌,大地当凳子。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工作。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讲课,深受学生的欢迎。校长郭培贤兼任国语课,指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写作文,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很快。学校还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油印成学生作文集,受到县抗日政府领导和各界的好评。

 

在教师的亲切教导下,学生精神饱满,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吃苦耐劳,勤奋学习,成绩优良。

 

师生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做些抗日宣传工作。如:教儿童团唱抗日歌曲,学生演唱抗日活报剧;用石灰水在墙上书写抗日标语,参加军民联欢活动和抗日祝捷大会等。

 

第一班(高级班)学生于1942年春季毕业,有的考上了抗日柳林乡师,有的考上了抗日群众中学,有的分配到农村当小学教师,还有的分配到县区当干部。

 

1943年春季,灾荒非常严重,公粮收不上来,县经济特别困难,无力供给学校,广曲县抗日高级小学被迫停办。学校停办了,农村的学生回原籍生产渡荒,冀南行署保送的学生回原机关工作。冀南行署保送的学生有:冀南军区卫生部工作人员王国华,又名王珂(女,临清市人),张羽(女,磁县人),张爱华(女,南宫市人),冀南军区司令部工作人员王存常,冀南行署宣传队队员鲍铁峰(女,南宫市人)和孙鹏玉。他们都回原单位工作。

 

回到农村的学生,后来有的又上学,大部分学生参加了革命工作。

 

广曲县抗日高级小学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成长为党的干部。有的成为县处级、地师级干部。如王存常曾任济南空军干休所所长(师级);张桐森,又名张宣林,曾任湖南省常德行署副专员。

 

这些学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奋斗一生,做出了贡献。现在,他们已离职休养,安度晚年。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晋城远近闻名的画家村:李圪塔艺术写生基地
晋城远近闻名的画家村
安阳:古都传奇三千年
安阳:古都传奇三千年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
我国“唯一”没有蚊子的城市,曾是七朝古都,却鲜为人知
我国“唯一”没有蚊子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