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没有馆陶的这个东西,就没有昔日的北京城

时间:2018-07-31 08:59:08  来源:微馆陶  作者:  浏览: 分享:

 

 
河北馆陶当地有一句谚语“先有馆陶砖,后有北京城”,脱胎于“先有临清砖,后有北京城”。
 
历史记载,临清官窑多分布于运河两岸。明、清两代“临清”为州,后升为直隶州管辖馆陶、夏津、武城、邱县四县。
 
官窑的分布以临清为中心,南至现在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境内,北至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夏津县,东至现聊城市临清魏湾乡,原清平县的漳卫运河
 
及会通河两岸。在此区域内窑窑相连,常以群聚。
 
“馆陶贡砖”等等各县生产的贡砖,当时也统称为“临清贡砖”。永乐年间大修北京城,所用砖料当以千万计。因此,这段时间临清贡砖每年的产量
 
可能已经高达数百万块。此后,北京陆续修缮与增建,依然需要临清贡砖。

 
据史书记载,平常年景“岁征百万”临清贡砖。即使如此,也需要数百座砖窑连续不断地烧造。所以有“临清贡砖撑起北京城”,“没有临清贡砖,
 
就没有现在的北京城”之说。不仅如此,在万里长城、南京古城墙、曲阜孔庙、孔府等建筑物上都相继发现了临清砖的踪影。也可以说,“临清砖支
 
撑起半个中国!”。
 
金山岭长城已经四百多年,城墙是有数以万计的带文字的城砖。已经发现的如“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七年德州营造”等字样。也有少量万
 
历十二年、万历二十二年的文字砖。这么多文字砖,这在万里长城上从没有发现过第二处。
 
在馆陶县博物馆,保存着两块硕大的青色贡砖,那略显灰白、光滑磨迹的中部,一个长条清清楚楚的打着印记:“馆陶縣成化拾捌年窑造”。
 
成化拾捌年就是公元1460年,离现在已经有554年,直到1528年戚继光才诞生。它比戚继光修筑长城的砖足足早了大约100多年。
 

馆陶皇家窑址

馆陶县博物馆保存的贡砖
为什么,这里的砖才能修筑长城、北京城?临清、馆陶贡砖与众不同之处,可以用16个字形容: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不碱不蚀、茁实坚硬。
 
这主要是临清、馆陶独特的土质和高超的烧造工艺完美结合,使得临清、馆陶砖能够脱颖而出。这里位于黄河冲积平原上,形成了大量的淤积土。这
 
些土粘沙适宜,细腻无杂质,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当地俗称“莲花土”。这种土含铁量适中,易氧化还原,非常适合烧制青砖。
 

毫无疑问,从原料开始临清贡砖就已经占据了优势。除了土质好,临清贡砖的烧造工艺也十分考究,包括选土、碎土、澄泥、熟土、制坯、晾坯、验
 
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等18道工艺。
 
选土、碎土完成后,要用大小筛子筛过,然后像滤石灰一样,将土用卫运河水(俗称阳水)的水滤满一池, 不断加水沉淀,目的是去除土中的杂质—
 
—让轻质的树叶、根茎漂起来,捞走,而较重的碎石则沉淀下去。这个阶段叫做“澄泥”,是其他手工砖很少使用的工艺。因此,临清砖也被称为“
 
澄泥砖”。
 
澄泥完成后,分层取泥,通过人或牲畜的反复践踏,使泥完全软烂熟化,这道工序称为“熟土”。踩好的泥要用草苫盖起来,放置半个月左右,称之
 
为“养泥”。养泥结束后,将泥土取出,用木棒反复碾打,使其无气孔,每摔打一遍要焖上二至三个小时,称之为醒泥,就像做馒头揉面块那样让面
 
块醒一醒。这时的泥软硬适度就可以做砖坯了。
 
“制坯’ 既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一块泥坯重达七、八十斤,没点力气举都举不起来。但光有力气可不行,扣坯子的时候必须一次成型,四角四
 
棱、填满填实,不能有任何缺陷。制坯完成后,将砖坯整齐码放,在棚下阴干,这道工序称为“晾坯”。晾坯过程中,还有一个小工序,就是盖上戳
 
印。印上通常要标明烧造年代、督造官员、窑户(窑主)姓名、匠作姓名等内容,便于日后的工程监理。
 
干透的砖坯经过严格的检验(验坯)后,送入窑中,交叉码放,保证每块砖都能均匀受热。装窑完成后在窑顶覆砖、封土,进入焙烧程序。古代烧制
 
临清砖大多用豆秸,偶尔用棉柴杆。豆秸油性大,火力很旺,烧出的砖青黑透绿,成色很好。当年每烧一窑砖需要豆秸八九万斤,几百上千个窑,一
 
年下来就需要几千万斤。
 

 
《临清州志》记载,东昌、东平、东阿、阳谷、寿张等十八个县都往临清运送豆秸,竟然形成了一个不小的产业。砖窑焙烧半个多月后,先停窑,隔
 
几天等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开始洇窑。在窑顶慢慢注入清水,使每块砖均匀地发生还原反应。
 
洇窑后砖块变成豆青色,温润如玉,被视为青砖之上品。洇窑也是个技术活,只能一点一点地往下浸,不能灌水,灌水会造成窑内气体膨胀,窑就会
 
炸了。老人们说,单洇窑就要持续七、八天,甚至十来天。
 
《中国运河网》馆陶篇记载:“沿馆陶卫河两岸的毛圈、刘圈一带有皇窑72座,主要烧制皇城砖和黑陶。专家考证,北京紫禁城、长城所用砖即产于
 
此地,这一点从窑址残存的残迹和发掘出的古陶制品也大可证实。”这里就是馆陶县为皇家烧造贡砖地方。
 

 
根据现存窑址容量与劳动量换算,每座窑连同窑户、作头、匠人、杂工至少应在50人以上,以72座窑计,可知在馆陶县从事砖瓦烧造的手工业者不下
 
3000人,数以亿计的贡砖从这里诞生。由于选料考究,工艺精细,淘汰率高,临清贡砖的质量非常高。单以硬度而言,普通砖的硬度是70号,而临清
 
砖基本上都在100号以上。
 
国家文物局的研究人员曾专程到临清用回弹仪做测试,结果发现临清舍利宝塔的部分古砖的硬度高达200多号,比一般石头还要硬,如此高硬度的砖
 
在全国都属罕见。
 

 
“贡砖”刚一出窑,就会有半数的砖被淘汰出局。据考证,一窑之中成色最好者为砖窑内火道周围中间部分,靠近底部及窑壁者往往会因火势的不均
 
衡而导致烧过或烧不透,一窑砖大约只有半数基本上符合官府的要求。
 
即使是这些窑户精挑细选的临清砖,也还不能称之为贡砖,它能否被送往北京还需要闯过两道关。各砖窑烧制完成的砖先要缴送设在临清的“工部营
 
缮分司”,分司署设在临清的商业中心下辖上、下、中、后四个砖厂。各窑厂就近集中成品砖,检验合格后,用黄表纸包裹,盖上官府的朱砂印,然
 
后再装船运往北京。
 
明、清两代,官府都规定,凡是通航于运河的船只都必须无条件加带临清贡砖,只对具体的运输数量有所调整。明永乐三年(1405年)规定,船每百
 
料带砖20块,沙砖30块。标准的城砖重约50斤,20块重约1000斤,120块则是6000斤,这对漕船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民船一般载重量小,负担几百上千斤的贡砖就更显困难了。不仅如此,这项义务加带的运输任务还有更大的风险:若有损失,船户还得包赔。大大小
 
小的船只义务带着贡砖北行,于是又有了一说:“飘来的北京城”。
 
临清砖一路北上,到达通州张家湾时就不能再走水路了。由于运输途中会有颠簸,卸在张家湾的贡砖还要经过第二次的检验,不合格的砖就被丢弃在
 
这里。据考证,正常情况下临清每年出窑青砖约1200万块,但最终运到北京成为贡砖的不过100万块左右,淘汰率超过了90%。
 

 
清朝末年,官吏的层层勒索,成倍地增加了窑户及工匠的负担,而清朝时期政府采购的时断时续,则将临清贡砖产业推向了难以为继的境地。此后,
 
临清的贡砖生产日益衰颓,至清末官窑停办,贡砖停产。
 
1933年,民国政府欲效法清廷,在临清重开两处官窑,但因种种原因,所产青砖皆“苦陋不堪用”,只好作罢。失去了“政府采购”订单的临清、馆
 
陶传统作坊,迅速地坍塌了。
 
今天,“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恢复青砖生产。馆陶县当地有一个谜语说:“那边来了一个欢,吃了秸秆光
 
冒烟,觉哒觉哒上西天,还把河水来喝干”。谜底就是馆陶砖窑。如今,馆陶县只剩下那些“馆陶皇家窑址”还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看展 | “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开展
看展 | “新的融合—
铜雀春深锁往事,穿越流沙寻邺城
铜雀春深锁往事,穿越流
看展 | “敕勒长歌——北朝的融合之路”开展
看展 | “敕勒长歌—
中国古塔(三)敕勒歌的回声,应县木塔
中国古塔(三)敕勒歌的回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