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圣井岗戏楼建筑年代考

时间:2022-06-28 15:57:13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梁献春  浏览: 分享:

 

圣井岗戏楼建筑年代考

 

三、野史传说中关于戏楼的拜访

 

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被吊死。直路不通,可以绕弯路;正史查找不到,可以拜访野史;纵使满是荆棘,也要开辟出一条路来。

既然碑文、志书无有戏楼的记载,何不离开直路,从其它地方寻求蛛丝马迹?

 

经过多次探索,终于从清朝光绪版《邯郸县志》19页的 “上谕”里,找到了解开这个悬案的“锁钥”:

 

“同治六年奉  上谕”里有“至庙宇历久失修,著刘长佑饬该管道府前往查勘,筹款修整”谕旨,“筹款”多少,文里没说,我们可从《邯郸县圣井岗龙神灵应碑记》里找到:“穆宗皇帝命礼部尚书万公青藜至邯郸请铁牌,得雨。铸金牌还之,现存邑库,并发帑银三千两。敕修庙宇”。

 

帑,tǎng《现代汉语词典》1329页解释是:国库里的钱财;公款。

  

碑文中有“并发帑银三千两。敕修庙宇,列入祀典”。所发的银两都用到什么地方了?

 

前邯郸县文化馆馆馆长梁春堂在他撰写的《回忆录》70、71页《一趟银与三趟银》里写道:“据传说修建黄粱梦吕仙祠皇上拨了一趟银子(1500两),修建圣井岗庙宇皇上拨了三趟银子(修庙宇用了一趟、修戏楼用了一趟、修薛庄村西所谓九孔桥也用了一趟银子),从工程质量上对比差距很大,所谓九孔桥是用几个石磙子堆积起来的,从圣井岗这项工程质量来看,当时主办人贪污很多。据说在清朝光绪出巡回京,路过邯郸要到圣井岗九龙圣母庙来看看,当时县官阻驾不让来,说是县城往西全是山路,不好走,经常靠人抬,或骑马,乘车之人就吓得不敢来了。不难看出当时封建帝王的娇气多大,另外也可以看出当时做贼心虚的丑态。但相比之下,亦看黄粱梦吕仙祠的工程,比圣井岗花钱不多,建造的规模大、质量高。当时主办这个工程的人被敬仰成神,在原三角楼北墙上悬挂着他的神像。受人尊重,这件事情所以能世代流传下来,充分表达了群众爱憎分明的心情。大概也许是这个缘故,竟然有人把‘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作为自己一生的行动指南。”

 

由于民间口耳言传,将“帑银三千两” 误传为“三趟银”。

 

清朝光绪出巡回京,是1901年的事。

 

从上引志书、碑文、野史综合推断,戏楼的建盖当在“同治六年(1867)”以后、“清朝光绪出巡回京(1901年)”以前这段时间里。

那么,最短的时间又在哪个年代段呢?

 

笔者再次专门拜访了86岁的张花身(去年,曾因刘进德之事,专门拜访过张花身),提及圣井岗戏楼修建的年代,他略微思索了一下,说道:“大概120来年。”接着说道:“要是我大哥还在的话,他对于这件事很清楚。他给我说过,修建圣井岗戏楼所用的那四根石柱,是从唐山拉回来的。因为路程远,所派的赶车的,都是选了又选,在附近村子里技术最高的才选派去。咱村梁姓老笙先生派的是他家的长工赶着使惯了的牲口、车辆去的。”

 

这里涉及到两位人物 — 梁姓笙先生和他家的那位长工。

 

笙先生是才提及不久的梁春堂的亲生父亲。梁春堂在他的《回忆录》2~6页《我的出身》记到:“我出生在我村一个较大的地主家庭(类似户有八九家),我父亲是清邑庠生(即秀才),名讳梁广镛。我小时候(15岁前)家有土地124亩(号称一顷二),还都是我村南面土质较好的地,而且是村边近地。我村东、西边、外围都是土质瘠薄的砂礓、煤土地。我兄弟五个,我排行五;姊妹九个,我仍是最小。当时喂有三条骡子,一辆小柏车,四头转轴车,载重不到千斤……雇佣着两个长工,一个做饭的。到农忙时(特别是夏季锄小苗),还用临时短工……

 

我十二岁时,父亲七十岁。我父亲是‘七七事变’后第二年死的,享年72岁……

 

我父亲为人处事,年老人给我介绍说他有才、有胆、能说、好管闲事……他在群众中很有威望……字笙简,人常称呼他‘笙先生’。”

 

笙先生哪年出生,作者文中没写,但写了去世之年及年龄:“‘七七事变’后第二年死的,享年72岁” 。“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第二年即是1938年,“享年72岁”,农村的习惯计算年龄方法是用“虚岁”,实则是71周岁。出生年代当是1867年,现在应是147周岁。按照农村的传统观点,一个人主事当家(特别是大户之家)一般在25岁以上,也即1892年以后。

 

至于那位长工,因时间较长,年长的都已先后故去,他的姓名再也无人知晓。

 

早听圣井岗周边村庄的许多人说过,在五个村子中,各个村的份股不是一样的,南高峝村最大,占总数的二分之一;薛庄村为次,占剩下四个村子的二分之一,亦即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他三个村庄(康河、郭河、肖河)合起来才是总数的四分之一。这次去唐山拉石柱人员的派遣,和以往一样,也是按这个定规选派的。经多方打听,终于断断续续地寻访到了当年去唐山拉石柱的另三位老前辈的名讳、住址(梁广恩,南高峝村人;尹老贵,薛庄村人;张德修,康河村人),人员的遴选,正好符合传统的定规。笔者特意专程寻访了他们的后人。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lishi/2022-06-28/6024.html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任宝亭:我对邯邢基地来龙去脉的一些记忆
任宝亭:我对邯邢基地来
游记龙井问茶九溪烟树
游记龙井问茶九溪烟树
晋城远近闻名的画家村:李圪塔艺术写生基地
晋城远近闻名的画家村
安阳:古都传奇三千年
安阳:古都传奇三千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