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大商风华》连载42 捐资兴教育菁莪

时间:2022-11-25 09:33:28  来源: 神钲书院(公众号)  作者:安秋生 图片:江芳延  浏览: 分享:

 

《大商风华》连载42  捐资兴教育菁莪

“育我菁莪”牌匾

 

捐资兴教育菁莪·安秋生         

 

在上个世纪,武安的大商家们多数都有捐助家乡教育事业的举动,其中房锦云最为著名,他在武安现代教育上的开山之举具有划时代意义。

 

 

公元1905年,清政府诏令废除科举制度,与此同时,学校教育这一新生事物在中国大地上迅速成长。许多有识之士投资兴办新学。

 

 

房家原来常年办有私塾,延师训教子弟。19世纪末兴起西式教育,房家便送子女到开封、苏州、北京等地求学,读小学、中学以及大学。

 

 

房锦云认为培养人才必须兴学。他决定在伯延办一座新式学校。他找到一个人商量此事。这个人叫徐文德,其曾祖徐兴仁是徐和发的创始人,其父徐春光是徐和发的当家人,徐家在伯延家大业大生意大,地位举足轻重。徐文德又是伯延有名的饱学之士,清朝末年曾以岁贡出身,做过河南新蔡县的教谕。两人一拍即合,又找到徐文炤商量此事,徐文炤也欣然应允共同出资。“三人同心”,他们便择定校址开工建设,同时开始选聘教师,购置教具。他们决心盖最好的校舍,请最好的老师,办最好的学校。

 

 

小学校校址选在元宝坑东侧,伯延镇大街文武庙后,出资人房锦云(字尚絅)、徐文德、徐文炤为校董,商定校名从房尚絅、徐文德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为尚德学校,于1907(光绪三十三年)正式开学,定名两等小学校,后改为初级小学校,民国六年改为国民学校。此后,伯延小学便一直是房家精心经营的主要事业,房锦云1926年去世后,该校由其侄子房续元接办,添设高级班,更名为“私立尚德小学校”。20世纪20年代,该校有教职员10人,学生分六级,共227名,均系单式编制,学生每人每年交学费4(包含书籍费),分两期交清,做为学校办公用。全年经费2840元,除由学田房租收入710元及学费1040元外,不敷之数,无论多寡,概由房家垫补。

 

 

尚德学校的教师多从苏州、保定等大地方聘请而来,学校费用供应宽绰,各种设施应有尽有。小学校舍齐整,教室、宿舍、办公室计70余间,礼堂宏大,操场宽阔有近万平方米。校内有伙房,供老师和寄宿同学膳食;设小卖部,供应学生日用纸张笔墨。学校面向全镇招生,也有外村慕名来求学的,在学校寄宿。1940年版《武安县志·教育志》记载:该校“讲室校舍宏大整齐,操场尤其宽阔,运动器具无一不备,设备完善可为小学之冠。”

 

 

尚德小学的课程设置与时俱进,进入民国后,初级班设置国语、算术、公民常识、手工、图画、体育、唱歌等课程,高级班设置国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公民、说话、手工、图画、体育、唱歌等课程,开始还设有英语课,开设公民课讲授“三民主义”。学校对教师实行聘任制,招聘具有师范学历、且在专署一级应考合格的人员任教。学校校长实行聘任制,历任校长均为当地名人。

 

 

尚德小学非常重视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还注意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每星期一上午,学校进行“纪念周”,统一学习“总理遗嘱”。学校统一制作了童子军制服:上身制服、下身半截裤衩、头戴布做的大帽,每逢节假日(例如双十节),学生便身着童子军服,扛起军棍,敲洋鼓,吹洋号,上街游行。尚德小学还常组织学生讲演,到县里参加讲演比赛;经常向学生进行时事教育,了解国家大事。北伐时期,学生都知道“南来革命党,北伐张作霖”。九一八以后,学校对学生进行抗日教育。比如,让学生看日本人骑在中国人身上的图片,控诉日本占据东北后对中国人的奴役,激发学生痛恨外国侵略者,对同学进行爱国教育,也很有影响。

 

 

房家创建的伯延小学,百余年来一直是武安教育的旗帜,一直是精英之才的摇篮,为伯延、为武安、为国家造就了无数的栋梁。为了这所小学,房氏几代人40年里一共付出多少金钱和心血,谁也没有办法计算清楚。

 

 

清末民初,武安还有很多商人出资建设学校。1925年,大贺庄创建崇实小学,宏顺德东家胡演元、万兴常东家常浩然各捐款1000块大洋。胡应元自费从上海商务印书馆购进小学校全套理化实验仪器具,价值大洋850元。崇实小学后改为武安县第二高小,学校不论规模、师资,还是教具、藏书,都属全县一流,村人无论男女贫富皆可入学,方圆几十里的求学者纷纭而至,培养了大批的政商精英。民国二十一年《胡氏家谱》载:

 

“胡演元热心教育,在村创建小学首捐千金为全村倡,迄今日渐发达,学生济济,几至三百余人,皆公之功也。"

 

积盛和大东家、大洺远村富商尹懿堂为本村捐建女子小学,学校聘请专业教师,购买风琴等乐器,开设音乐课,领一时风尚。

 

——鼓山无言,洺水有情,只有它们能够见证这些商人家族造福桑梓的无量功德!

 

 

20世纪20年代初的某日,中华民国大总统派人来到伯延,将一块巨匾送给房家,高高悬挂在房家门楣之上。匾上四个鎏金大字“育我菁莪”,由教育界泰斗蔡元培先生亲笔书写。

 

 

查阅词典,“育我菁莪”出典于《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后因以“菁莪”指育材。

 

 

大总统“旌匾其门”,这在民国时期是巨大的荣誉。房家人何以获此殊荣呢?这来源于房锦云两次向远在北京的大学捐款。

 

 

大学教育的规模和水平,标志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出现大学是在清末,而真正的发展则是进入民国之后。20世纪初年,国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学校等各种性质的大学,在中国大地上如日初升。据网上看到的资料,1922年北京有私立大学4所,占全国总数的1/3,民国大学、中国大学名列其首。

 

 

当时的私立大学普遍面临着一个严重困扰:经费不足。北京民国大学的情况便是这样。这所学校由蔡公时等人1916年在京筹办(其时北京一共只有7所大学)19174月在北平宣武门外储库营四川会馆开学,设文、法、商三科及专门部各科。19209月蔡元培任校长,拟改学校为经济科大学,19226月奉北京政府教育部令,核准立案。

 

 

房锦云“以巨金助民国大学”,“巨金”究竟是多大数额,捐款动议的初衷和过程,也没有资料记载,但时间上就在1920年蔡元培就任校长到1923年他辞去校长一职这一段。

 

 

另一次捐助行为是对中国大学。中国大学最初由孙中山先生仿照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北京创办,时间是1912(孙先生10多年后又创办黄埔军校,所以有“先有中大,后有黄埔”之说,一文一武,一北一南),宋教仁为第一任校长(在学校即将开学时遇刺身亡),黄兴为第二任校长,中山先生自任校董。学校初名国民大学,19141月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合并,改成中国公学大学部。1917年春天,经董事会决定改名为中国大学,此时在校学生达到1000余人,狭小的校舍无法适应需要,经校长与董事会多方努力,于1925年买下西单二龙路口袋胡同郑王府房产,学校迁入这个新址。

 

《大商风华》连载42  捐资兴教育菁莪

房家大院牌匾

 

王府的宅院用来办学毕竟不完全合用,改造维修又缺少资金,例如学生宿舍的改建,就需要花一大笔钱。房锦云的第四个儿子房续璟此时正在这所学校就读,将这个信息带给了房锦云。房锦云慷慨援手,出资将这所大学的第一宿舍修葺一新,学生住进了宽敞舒适的宿舍。“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大学师生钦仰房锦云,一致同意用房锦云的表字来命名宿舍,曰“尚絅斋”。

 

 

一个僻处太行山区的布衣,慷慨解囊捐助远在北京的大学,其热情,其眼光,足以“感动中国”。因为我们都明白,支持教育发展,就是支持中国的人才培养;支持人才培养,也就是支撑中国的未来。正因为此,民国大总统为他两次颁发嘉禾奖章,蔡元培先生为他亲笔题匾。

 

 

中国的富商很多,比房锦云更有钱的所在多有,类似房锦云这样的举动,恐怕并不多见。但对这青史留名的事,现有材料并未记载其细节,如时间、金额以及由来等,以至于网上和民间的讲述多有舛误,例如,把房锦云捐献的中国大学误记为北京大学,还煞有介事地说捐建的是北大红楼等等,以讹传讹,流传甚广。但不管如何,终是一段佳话。

(未完待续)

 

《大商风华》连载42  捐资兴教育菁莪

 

作者简介 

安秋生,又名安隆,字季三,号神钲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协会副会长,邯郸市散文学会主席,神钲书院院长。有散文、诗歌、纪实文学、传记等著作多种。研究武安商帮20年,著有《药鬼子记事》《武安商帮史话》《大商风华》等,曾受邀赴日本明治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和国内多地演讲。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