烀土豆
大漠独行
秋天来了,小村人开始了又一年忙碌的秋收,老六婶家的秋天,差不多和小村其他人家一样,每年真正的秋天,都是从一顿烀土豆开始的。
要说对秋天的感知,老六婶家还不是最敏感的。老六叔的邻居,孟老姑一家最先知秋天的滋味,玉米可以烀了、窝瓜面了、甜杆甜了……孟老姑的男人最是清楚。孟老姑的男人当过兵,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孟老姑在小村是属于晚婚的典范,能嫁给老姑父,看重的是他那身军装,那是那个时代女人的宿命。孟老姑家的相框里,孟老姑父一身军装,看一眼魅力十足。许多年中,在简陋的小屋里,那算是一道不错风景。在日常生活中,孟老姑父引以为骄傲的有两件事,他年轻时翻鱼(在冰窟窿里捕鱼),有一次翻到一条超级大的鲫鱼,有木锨板(扬场用的木制工具)那样大,足有2斤重。平时邻里能吃到的鲫鱼个头都不是很大,最大的也不过3两,木锨板子一样大的鲫鱼,邻居们绝对没有见过,这给了孩子们无尽的想象空间。每每见到有男人扬场,孩子们都会停下来,专注地盯着木锨板子,想象孟老姑夫当年捕到的鲫鱼,继而是无法言说的美味……
孟老姑夫还有一个拿手绝活——擀面条,平时家里吃面条都是孟老姑夫亲自动手。当然,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年吃的面条能数得过来,孟老姑夫多数时候属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小村人都知道一个从土里长出来的理儿——夫妻间过日子,哪有舌头碰不着腮?孟老姑在家是老小,有“公主病”,每一次发病之时,孟老姑夫立马走进厨房,皮鞭稍(细而均匀,有嚼劲。)一样的面条端上桌,尖椒鸡蛋卤,孟老姑的“公主病”便会药到病除。
说了半天,就是说孟老姑一家会生活,会把普通的食材做出经典的味道。这不,老六婶刚刚说完“起土豆”还要等一周,土豆秧还没有完全死掉,土豆还可以再上上分量。孟老姑全家总动员,一筐筐土豆装进袋子里,一袋袋土豆运回家。那时刻,孟老姑夫很有成就感,像说他当年的木锨板子一样大的鲫鱼那样,像说他的皮鞭稍一样的面条那样,头轻轻左右晃动,说今年的土豆又丰收,说今年的土豆如何面,说今年土豆可以吃到明年夏天,新土豆下来的时候……邻居们都知道,最先把土豆吃没的一定是孟老姑家。他们家吃土豆是“豪华”版的,一顿可以烀七八斤左右的土豆,满满的一大盆,麻脸土豆个个笑开了花儿。孟老姑家吃土豆极富感染力,秋白菜、秋香菜、秋大葱、鸡蛋酱……一会儿功夫,一大盆土豆没了踪影。再看孩子们,肚皮鼓鼓、脸色涨红、不停地打着响嗝……一副超级幸福满足相。
秋天里,特别是起土豆时节,烀土豆很具有感染力。孟老姑一家很懂得分享,他们家早早起土豆,然后左邻右舍一一送过去,大家的吃法都差不多,都是烀一大锅,然后端上鸡蛋酱、一大盆各种青菜,吃菜包活动开始,那绝对是一场饕餮盛宴,虽然食材简单,但是每个人都能吃出满满的幸福感。对于其他邻里,他们收获土豆的日子还要再等上几天。孟老姑家的土豆宴,是小村秋天大戏的序曲,小村的秋天,就是在那一顿顿烀土豆的甜香气味中拉开了序幕。
如果说孟老姑家起土豆,像是一场游戏,老六婶家的起土豆,更富有仪式感,他们起土豆,多的是对土地的敬重和感恩。什么时候起土豆,老六叔要看好天气,凭多年的生活经验,每年的什么时候起土豆,老六叔拿捏得准准的。土豆是一年的常菜,保存不好青头或是烂掉,都会给生活带来不小的麻烦。天气不好,直接影响土豆的品相和质量,几经考虑,老六叔敲定了起土豆的日子。孩子分工明确,谁负责借筐,谁负责借四齿,几乎是年年不变,借的人家也大体相同,除非是两家不谋而合,把起土豆的日子选择在同一天。那样的话,无论是借筐、借四齿……都会多一些麻烦。
起土豆之前,老六叔有过估算。每年老六叔家的土豆都在6——8麻袋之间,虽然是相同的土地,年景决定着产量。生产队那会儿,每家的自留地(自己可以随便种植的土地)有限,能种土豆的土地也是有限的,精打细算之后,产量应该满足自家一年的食用。实际的情况是,计划一年的土豆,往往是提前就吃没了,新土豆刚刚下来,大多数人家都要借助新土豆接济。这样一来,起土豆时每条垄的产量就会不一样,为了好估算,老六叔的孩子们抠新土豆时,要在指定的地垄上抠,确保其他地垄的土豆有一定的产量。
孩子们对种土豆的地方烂熟于心,闭着眼睛也能摸到自家的土豆地。每年在正式起土豆的时候,他们已经多次到土豆地抠过新土豆。抠土豆并不是难事儿,全凭经验。在土豆地垄上,哪棵土豆秧下的地垄裂开了一道缝,下面的土豆就可以抠出来了。当然土豆的大小和裂缝是成正比的,根据这个原理,很容易抠到大土豆。大土豆不是随便就可以抠到的,因此也就产生了诱惑——抠指定地垄以外的土豆、或者抠别人家的土豆。当然这是家长所不能允许的,特别是后者,那是“偷”,可以上升到品质问题。能不能抵住诱惑,考察的是一个孩子的做事底线,那样的不法行为是“纸里包不住火”,到了起土豆的日子大家心里都清楚。所以,对于老六叔一家,每到起土豆的日子,都是孩子们是否能交上合格答卷的日子。
有一年,老六叔家的两垄土豆明显“减产”,和指定抠新土豆的地垄产量差不多。老六叔心存疑惑,自己家吃的新土豆心里有数,孩子们决不能把四垄土豆都抠过。再看看离自己家几垄之隔的另一家,他们家的土豆几乎每一条垄的产量都一样,毫无疑问土豆是被那家人事先抠过了。因为在一个村住着,又是本家,老六叔佯装不知道,到那家土豆地向他们表示祝贺。“你们家的土豆每一条垄都丰收,我们家有两条垄欠收,有时间向你们讨讨经验。”那家人自然心知肚明,起过土豆后,给老六叔家送了满满的一大筐,他说他们家的土豆是新品种,一筐土豆可以留给明年做种子。
老六叔家的土豆进门,首先也要送邻里,丰收意味着共庆,也意味着分享。老六叔家的烀土豆同样富有仪式感,孩子精心挑选麻脸土豆,或是黄瓤土豆,老六婶虽然没有去土豆地,在家把烀土豆的前期工作准备完毕。在大锅中央放一个倒扣的碗,扣碗的目的是可以根据碗敲打锅的声音判断水还剩多少,免得水熬干了土豆糊掉。把洗干净的土豆放在碗的四周,有的土豆太大了,要从中间切开,水不能太多……一切就绪,开始点火。
烀好的土豆剥皮后放到碗里,然后用筷子把土豆捣碎成泥,葱丝、香菜、臭菜、鸡蛋酱,放在土豆泥上,用白菜叶把上面的食材包裹住,一个夹包就好了,放在嘴里尽情咀嚼,香而不腻,味道富有层次感,这便是每一位在外漂泊的游子一生的记忆……
孩子们吃着烀土豆,渐渐长高了、长大了、有力量了……他们走出小村,去寻找远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中,不用再为吃土豆而发愁。在楼里居住,有限的空间,他们也不再为储存土豆而大伤脑筋。他们一年四季几乎都在吃新土豆,他们不用担心土豆发芽、变绿,或是土豆“回生”。在科技的助力下,每一个土豆都是面的极致,剩下的土豆下一顿再吃,还和新炖好的土豆一样,是照面不误。况且,在城里居住的年轻人,土豆只是偶尔的点缀,一顿饭吃剩下的土豆统统倒掉,哪会体验土豆还会不会面的问题。
在崇尚回归的人群里,烀土豆仍然有它的魅力。每到夏季,城里人都要设法体验一下农家生活,他们有的自己购买食材,有的干脆到农村亲朋家,实地体验。“三烀”——烀土豆、烀玉米、烀茄子,是必有的大菜。究其原因,是久居城里的人大彻大悟,“粗菜淡饭”是最养人的道理。对于体验者,那更是一种情感的回归,他们吃一顿烀土豆,是在给从前的记忆充电,然后再开始新的生活。对于一个成年人,每一种味道,在孩提时代就长进味蕾中了,无论时间的久远,居住的地域有何变化,舌尖上的味蕾固守着老味道。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于烀土豆有着一生的情感。
老六叔的儿子进城已经10年有余了,每到烀玉米的时节,他都要回到农村,在吃烀玉米的时候,一定要吃一顿烀土豆。有一年,老六叔儿子的几个初中同学聚会,地点定在农村的同学家,商量吃什么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的要吃烀土豆。那次聚会也一样,有了烀土豆,大鱼大肉受到了冷落,胃里有限的空间,更多地留给了烀土豆。那一次吃得相对文雅,没有吃手捧包,吃过之后,大家都觉得不过瘾。
这几年,老六叔儿子的三连襟在城里打工,知道了城里人的一些爱好。他在园子里有限的土地上种了玉米、土豆、茄子、窝瓜……每到烀玉米的时节,他早早约定好时间,把在城里的几个连襟请过来,大家吃一顿烧玉米、烀土豆,开启秋天的新模式。当金黄如玉的烀玉米,满脸微笑的烀土豆,温顺的烀茄子……端上桌,大家立马很投入地品尝又一年的乡味。这几年,老六叔儿子的三连襟很注重“三烀”活动,像是一种节日,做出了满满的仪式感。在品尝烀土豆的时候,大家会回忆起从前那些烀土豆的日子,感叹唏嘘。真正在苦日子生活过的人,都会有深刻的体验,吃烀土豆的年月,盼着能吃上大鱼大肉。甚而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很多人的心里,“好生活”的标准就是顿顿有鱼、有肉,并且这样的目标激励着人们一路打拼,负重前行。等到了顿顿有鱼、有肉的时候,又怀念起烀土豆的味道,一次次吃烀土豆,但是,当年大盆烀土豆的味道还能吃出来吗?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答案。
这几年,老六叔的儿子和儿媳妇不常吃烀土豆了,不是他们不想吃,是烀土豆常常要和生菜一起吃,他们怕吃生菜太多,不易消化。前几天,老六叔儿子的孙女回来了,在安排菜肴时,老六叔的儿子特别安排了烀土豆。他觉得下一代的成长,应该有烀土豆的启蒙,不仅仅是烀土豆的味道,还有关于土豆的励志故事。不仅仅是老六叔的重孙子需要烀土豆的启蒙,那些从农村来到城里打拼的人,他们的下一代,同样需要烀土豆的营养……
关于烀土豆,老六叔的儿子说他不应该忘记从前,也不敢忘记从前……
2022.10.05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