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太极圣地

杨式太极拳的源起和发展

时间:2023-03-21 09:47:07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杨振基  浏览: 分享:

杨式太极拳的源起和发展

 

杨振基

    

太极拳起源何时,由谁创始,现在仍是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我这里只是将太极拳的一个重要门派——杨式太极拳的源起和发展情况介绍一下,不妥之处,请武林同仁批评指正。

    

杨式太极拳是由我曾祖父杨福魁创始的,后经祖孙四代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从我曾祖父杨福魁学成教拳开始,到现在约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杨福魁,字禄禅,四十岁后到北京教拳时改禄禅为露禅,后露禅名子名扬一世,很少人知道他的原名了。

    

我曾祖父杨露禅出生在直隶(现河北)广平府永年城南关一个贫穷农民家里,幼时失学,随父种田,稍大后打短工,当小贩。当时永年城是广平府治所在地,为冀南的名邑,经济繁华,文化发展,尤其是由历史沿袭下来的习武之风更盛。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我曾祖父自幼喜武术,学洪拳,且下过一些功夫。当我曾祖父在永年城西街太和堂药店对过摆粮摊时,有些地痞无赖去太和堂药店寻衅,盖因该药店系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所开,买卖兴隆,资本充实,这些人想敲诈一下外乡人,结果皆被药店伙计很轻松的收拾了。我曾祖父是练武人,很注意这场格斗,见药计伙计们的拳路新颖,轻灵奥妙,技击中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于是决心到太和堂拜师学艺。经过一段的考验,药店经理陈德瑚见我曾祖父态度诚恳,学拳心切,便介绍他到陈家沟去学艺,这就演出了人们所熟知的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故事。

    

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圣地。杨露禅步行八百里来学拳是有一段曲折的。按照陈氏的规矩,太极拳术一般是不外传的。陈德瑚是以雇工的名义将我曾祖父介绍给陈家沟当时掌门拳师陈长兴的。陈氏规定只让我曾祖父在前院活动而不得到后院,这是对这个外乡人的防范。起初我曾祖父以为后院住内眷,一直不敢步越雷池。后来,我曾祖父在陈家一住半年并未发现陈家练拳,心中有些疑惑,始觉陈家不让去后院有些蹊跷,为了窥其真像,一夜我曾祖父爬到前院树上,见后院一群子弟正在月光下练拳,高兴异常,以后得机会就到树上看拳,然后默默练习,经过一段时问“偷拳"之后,因我曾祖父有较深的武功基础,拳术进步很快。一次和陈氏子弟玩耍,无意中发劲将一个子弟推了嘴啃泥,这个事引起了陈家的注意,陈长兴亲自让我曾祖父说明缘由,并让他表演一番太极拳术,见我曾祖父学拳心切,为人诚实且已有陈氏拳术的真味,便破例收了杨露禅这个外乡子弟。经过朝夕苦练,六载后我曾祖父回到永年。当时永年武林各门,闻我曾祖父“留洋刀归来,迭次上门“求教",在一次这样“求教"中,我曾祖父失手跌跤,懊恼之余,再下陈家沟学艺,一住六年,回来后与名门较量,虽然没有吃了亏,但也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我曾祖父自度,虽然从师学拳一十二载,但并未深入太极拳的精髓,遂第三次前往陈家沟“深造"。陈长兴念其求进心诚,习艺身勤,颇受感动,就将太极拳术之奥秘悉心传授之。这样,我曾祖父又勤学苦练了六年,拳路娴熟,功夫纯真,武艺精进,出人头地,成为陈氏门中的皎皎者。

    

我曾祖父艺成回永年后,武林中再也没敢与之较量的了。我曾祖父在永年开馆授徒,将所学东西,尽心教授给乡里子弟,为永年培养造就出一批太极拳好手,使永年成为太极拳的中兴之地。

    

我曾祖父四十岁以后,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在京期问,所向报靡,名遂大噪,誉为“杨无敌"。光绪皇帝的老师、大学士翁同和见他比武胜利后称赞说: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如猿猱,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元一体。并亲书对联一付相赠:手捧太极塞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于是清廷亲贵王公、贝勒多从受业、旋任旗营武术教师。

    

我曾祖父练拳之初,其目的无非是制敌保身,中年亦以此为子训。但是到了晚年,他从长期的实践中已逐渐领悟到太极拳的振衰起弱,祛病延年之功能,到教授其孙杨澄甫练拳时,他自己则以锻炼身心为主,这是他一生中对练拳观点的重要变化和发展。

    

开创了杨式太极拳的第一代拳师——我曾祖父杨露禅于公元一八七二年逝世,终年七十三岁。杨式太极拳由其子钰(班侯)、鉴(健侯)继承和发扬光大起来。

    

杨钰,字班侯,绰号二先生。是我的伯祖父,生于公元一八三七年,卒于一八七零年。我伯祖父自幼随其父学拳,终日苦练,寒暑不间断。据传说:我曾祖父露禅在永年南关马车店授徒,班侯和健侯兄弟每夜跟其父学拳,必练至深夜,困倦不可忍时,热天就在店房大门槛上一躺,天冷就在灶火旁卷曲一卧,很少回家睡觉,常年坚持不怠,终于练成一身真功夫。他不仅全部继承了我曾祖父的拳术,还集各式太极拳的大成,奠定了一百单八式太极拳的拳路,还创造了专为技击应用的小架子。他精通各类器械,尤善使杆(以白腊木为杆,长丈余,用法与枪同),某日永年南关东老滩内不慎失火,因永年城四周皆水,盛产芦苇,晚秋收割后,滩内堆集如山,一处失火,扑救不力就能成燎原之势。这时,我伯祖父赶至,挥杆挑扔苇捆,在空中鱼贯飞去,倾刻尽投水中,火既熄灭,免了场大灾,举城传颂。

    

我伯祖父生性刚强,喜欢格斗。在那个时代各派拳术之间,相互争斗颇多,我曾祖父在北京授拳时,他随其父进京,曾力挫北京著名拳师“雄县刘(梦蛟)”,又于北京西四牌楼击败曾力扫七省未遇敌手的“万斤力”。由于数挫强手,使杨式太极拳名声大震,影响日臻。他虽身怀绝技,但由于过分刚烈,出手不留情,即对其同门及从学弟子,也往往善用发劲,使学者不易接受功力,故多敬而远之,学生不多,传其艺者不多见。他生有一子名兆鹏,后随兄澄甫学拳,曾在广西设馆授徒,抗战前既殁。

    

杨鉴,字健侯,号鉴湖,是我的祖父,生于公元一八四二年,卒于一九一七年。

    

我祖父自幼随我曾祖父学拳,但技艺不如我伯祖父班侯,因此,我曾祖父对他要求更严,终日苦练,常感不堪忍受,后技艺大进,终成大器。他的拳术刚柔并济,及将其父传的老架修订为中架子。他对刀、枪、剑等各类器械都很精通,且善使弹,拿,三、四丸于手中,使出后,往往能同时击中三、四只飞鸟,有“弹无虚发"之美称。在生性温和内向,与其兄相左,故从学甚众。生有三子,长子兆熊,字少侯,次子兆元,夭折,三子兆清,字澄甫。班侯、兆侯兄弟逝世后,杨式太极拳的第三代继承人便是兆熊,兆清、兆鹏兄弟。    

    

杨兆熊,字少侯,是我的伯父。生于一八六二年,卒于一九三零年。自幼随我伯祖父和祖父学拳,得我伯祖父班侯者为多,且性格犹像我祖伯父,刚勇急躁,好报不平。早年传我祖父修订的中架子,“晚年始变化拳路,架高步阔,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动刚脆,豁然有声,目光四射,闪若电光,冷笑险嘻,哼啥作声,气势逼人。其技法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出奇制胜,应用抖接。其手法有:拼啄拿劈、伤筋挫骨、点穴,闭户,按脉、截脉。其运动有:粘随抖接、犯者立仆。少侯教授学生时不问对象,搭手即打,而其带喜怒哀乐的神态,功浅者亦难依样画瓢,学者虽爱其技而鲜克终学。故其与澄甫齐名,而以澄甫的传为盛。(引自顾留馨“杨式太极拳简介")

    

我父杨兆清,字澄甫,人称“三先生",生于一八八三年,卒于一九三六年。我父自幼受我祖父健侯的亲自教海,青年时代更是勤奋钻研,寒暑苦练,功夫日深。他所处的时代,随着火器的演进,拳击,器械在战场上的应用价值亦很小,太极拳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功能比在技击方面的作用为人们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父将太极拳术在我祖父健侯修订之中架基础上,再行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成为现在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我父拳架的特点是:架式舒展简洁,结构谨严,身法中正,不偏不依,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学拳者不同的年龄、性别和体力条件,以及学拳者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逐渐删改了原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一动作,将拳路出神入化地进行了改进。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正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舒展,轻沉自然,中正园满,浑厚庄重,平正朴实,因之,能很自然地表现出气魄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我父体格魁伟,推手技术精妙,善化善发,独步一时,出手绵软而内似钢条,动之至微,弓I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之者,未觉其动而已腾空跌出,以故学拳者既爱其术,又复乐于从学。

    

我父自一九二八年由北京到南方,授拳于南京、上海、汉口,杭州、广州等地,使太极拳由北向南发展,遂传习于全国各地。

    

我父生性温良敦厚,对人忠实诚恳,在武林中德高望重。当南游武汉时,武术界邀其比试剑术,我父推之再三,在固辞不获的情况下,相邀以竹剑比试,严防伤人。在比试过程中,对方持剑直刺,咄咄逼人,我父从容应战,且礼让再三,实在无法再避的情况下,只见他竹剑一抖,瞬间既击中对方手腕,使其腕部微伤,脱手失剑,观者赞不绝口,立时轰动武汉三镇。

    

为使太极拳术发扬光大,一九二五年由我父弟子陈微明为写《太极拳术》一书多一九三四年,我父又请人代写《太极拳体用全书》,备述太极精华,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遗产。

    

我父生振铭、振基、振铎、振国四子及外甥婿傅钟文,均承前辈业绩,成为杨式太极拳的第四代传人。

    

杨振铭,字守中,是我的大哥,生于一九一一年,卒于一九八六年。

    

大哥自幼随父学拳,经父严格训练,得其真传,操拳终生,是我杨式第四代的代表人物。他的架式酷似我父,推手犹见功夫。我父晚年教拳只是口授,很少示范,都由大哥代父示范教拳,一直不离我父左右,逢有赛技比武的场合,也多由我大哥出马,因此,我大哥很早就扬名南方。我父逝世后由我大哥挑大梁,在上海、广州等地授拳,一九四九年到香港定居,设馆于九龙,门庭若市,在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各国有他不少的徒弟。我大哥将我父生前的有太极拳的著作,重新刊印,并再版三版,流传世界各地。一九八六年病故后,有其三个女儿继承父业,现在香港授杨式太极拳术。

    

傅钟文,原籍永年城里南大街,现定居上海,是我父的外甥婿。傅自幼喜武术,后到上海经商,随我父、兄学拳。在我父、兄的精心教授下,经过多年锤炼和磨砺,终于掌握了杨式太极拳精义奥旨,学成后,并曾在上海设点教授学生。一九四四年在上海为纪念和发扬广大杨氏太极拳故创办了“永年太极拳社",一九五八年任上海武术队教练,一九五九年写成《太极刀》一书,一九六三年著《杨式太极拳》谱。成为名重海内外的杨式太极拳专家。

    

我三弟杨振铎,也是职业太极拳师,现在太原市体委任教练,是太原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振基本人,六岁即随父、兄学拳,父亲对我要求很严,一招一式从不放过,每练一个动作,总要重复做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直练到得心应手,符合要求才肯罢休。我学拳、教拳五十多年,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又十年主要是长劲和真正掌握,理解动作的要领。一九四八年开始教拳,先在广州、后到北京,天津等地,文化革命开始后回到邯郸。在邯郸先后举办了二十多期杨式太极拳骨干训练班,直接和间接教授学员一万余人。根据我在练拳和教拳中的体会和对太极拳谱的理解,在教学中摸索掌握了五大要素,即:讲学太极拳的意义、目的,贵在自觉坚持,要按十三势歌说的那样,要求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练拳要解决腰,脚、手问题,解决学拳中的要点、力点和击点;搞好分解教学,作好示范动作。这五点用在教学中,深受学员欢迎,效果较好,也得到同行们的认可,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表扬和赞许。

    

我们祖孙四代,皆以教拳为业,使杨式太极拳,由永年到北京,由北京推向全国。解放后,国家和各级领导对我们杨式太极拳极为重视,现在,太极拳已由国内推向世界,太极拳术引起许多国家体育界的注意和重视。曾写“中国太极在美国"的那个美国教练郑曼青,就是我父亲的门徒,也是《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执笔人。一九八一年,以三浦英夫为团长的“全日本太极拳协会访华团"专程来我国寻根,先去陈家沟,然后来到邯郸,他们原打算到邯后用上一响时间问问情况,找我座谈一下就行了。当他们和我开始讨论拳术并看了我的表演以后,三浦英夫坚持要与我进行推手,两人一搭手,只两个来往,三浦英夫便俯首求教,打破原时间安排,在邯郸向我学拳三天,临别到火车站台时,该团秘书中野春美女士还向我学习推手的动作要领。他们一再表示此行不虚度,在邯郸学到了真正东西。

    

我虽年逾花甲,但精神旺盛,身体健康,练拳教拳,从不懈怠,现担任邯郸市政协常委,河北省武术协会委员、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我想在这有生之年,在推广杨式太极拳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高天明、金度整理)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殷海光 |一个因思想而受难的人
殷海光 |一个因思想而
国际陶瓷艺术盛宴!这场双年展将在峰峰启幕
国际陶瓷艺术盛宴!这场
莫迪里阿尼:追求美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莫迪里阿尼:追求美是一
到河北大名古城逛夜市去
到河北大名古城逛夜市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