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王边溪谷

中国龙与“世界龙”

时间:2020-02-06 17:38:27  来源:中国艺术文化网  作者:何星亮  浏览: 分享:

 

 

继承和弘扬龙文化的精华,发展龙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一些迹象来看,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的再创造,成为“龙王”。随着佛教的东传,龙王崇拜也随之传入中国。

 

古希腊的尚武精神奠定了西方的民族性格,同邪恶势力作斗争成为他们追求的无上荣耀,作为邪恶势力的象征,龙顺理成章就成为勇士们扬名的牺牲品。

 

太空是龙腾飞的圣所,大海是龙遨游的乐园。腾飞是龙的基本特性,能腾飞的是龙,不能腾飞的是蛇。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凝聚的纽带,文化认同的根基,情感联系的桥梁。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影响之广,渗透之深,是世所罕见的。

 

世界上的龙文化有哪些类型?印度佛教中的龙与中国龙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西方龙与中国龙的象征意义完全不同?如何消除西方人对中国龙的误解?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龙文化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历史上宗教性和政治性的龙崇拜是龙文化的糟粕,艺术性和民间性的龙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龙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弘扬龙文化的精华,发展龙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龙并不是中国所独有,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龙。古代印度、日本、朝鲜、东南亚和欧洲、美洲等地,历史上都曾崇拜过龙。从龙的性质来看,世界上各国所崇拜的龙,可分为三大类型,即中国龙、印度龙和西方龙。

 

三类龙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其共性是都与水有关。印度龙与中国龙的共性较多,西方龙与中国龙差异较大,形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文化理念、经济生产和民族性格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中国龙

 

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崇拜龙,不过,只有中国被称为“龙的故乡”或“龙的国家”,只有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或“龙子龙孙”。在中国,不仅汉族崇拜龙,而且大多数少数民族也崇拜龙。

 

从现有资料来看,中国龙崇拜除了分布在中国各民族中之外,还传播到东南亚和朝鲜、日本及美洲等国。由于东亚、东南亚和美洲一些国家的龙都是由中国传播过去的,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因此,以“中国龙”作为代表。从目前考古发现的龙形象来看,在距今8000年前的辽宁查海遗址中,出土近20米的以石块堆塑的龙,是中国最早的龙。

 

中国龙可分为中国本土龙、东南亚龙、朝鲜和日本龙、美洲龙四类。

 

中国龙的象征意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史前时代,龙主要是作为部落图腾和雨水神的象征;秦汉之后,除了雨水神象征之外,又增添了帝王和皇权的象征意义,在部分少数民族中,龙往往又成为保护神的象征。至清末,龙又演化为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象征。龙既是神也是瑞兽,又是吉祥、高贵的象征,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

 

在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尼泊尔、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都有龙。中国龙文化传入东南亚比传入日本和朝鲜要早得多。越南、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龙凤艺术,明显具有百越文化的特征。龙的头大,有些像狮子,腹粗、尾大、足小。这种龙的形象在这一地区的建筑、服饰、雕刻,以及龙舟、龙舞和龙灯等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从古代文化史的角度看,东南亚龙文化是百越文化的族系。

 

朝鲜也很早就崇拜龙,也有关于王室为龙的后裔的传说。《魏书•高句丽传》载,高句丽始祖朱蒙之母传说为河伯(河神)之女感日光而生。公元918年建立的高丽,传说李朝始祖王建的祖母为东海龙宫的龙女。日本人称龙为“りゅぅ”,很早便有龙。从考古资料来看,日本在公元三世纪便有龙崇拜,在日本弥生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用土塑的土龙,在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00-公元300)晚期陶器中,雕刻有龙的图像。

 

美洲古印第安人龙崇拜也属于中国的龙系列。美洲接受中国龙文化要比东南亚和日本、朝鲜要早得多。据有关研究,印第安人是史前时代由中国东北部迁移到北美的。因而他们把中国远古时代的文化带到美洲(其中也包括龙文化),与当地土著人文化结合,成为奥尔梅克、玛雅、阿斯特克、印加等部落龙文化的基干。兴起于公元前1000(相当中国历史的商末周初)的奥尔梅克文化被认为是印第安文化的摇篮。奥尔梅克文化中有两种原始龙:鼍龙和螭龙,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大龙和小龙。阿斯特克人的龙是有翼的龙,与中国传说中的“应龙”相似。他们还建有蛇的祭坛,定期祭祀。印第安人神话传说中,火龙和水龙分别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国古代神话中,北方水神是水龙共工,南方火神是火龙祝融。中国龙文化在美洲的传播,佐证了中华人种早在远古时期就东渡美洲并带去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事实。

印度龙

印度佛教中的龙与中国本土的龙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佛教中的龙主要具有佛法守护神和水神的象征意义。在佛经中,龙王名目繁多。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后,龙王信仰遍及中土。学者一般认为,龙王、龙宫信仰是源于印度,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引进的。

 

1.印度龙与中国龙的关系从一些迹象来看,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的再创造,成为“龙王”。随着佛教的东传,龙王崇拜也随之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龙王信仰也得到迅速流传。笔者在1998年出版的《苍龙腾空》一书中,提出如下几条根据:

 

其一,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源远流长,目前最早的具有现代龙形象的龙是辽宁查海石块龙,已有8000多年,其起源最少一万年以上。

 

其二,据目前所见印度龙的最早考古资料是公元前一世纪的壁画《龙王及其家族》(阿旃陀第10)和纪元前后的《龙族向菩提树礼拜》(阿旃陀第9),晚于中国的辽宁查海石块龙约五千年。

 

其三,从文字记载来看,据目前所知的史料来看,印度有关龙的文字记载最早是龙树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所写的《智度论》,该书第三称:“那伽(Naga),或名龙,或名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这一记载距今仅1800年左右。而中国有关龙的记载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龙”字以及崇拜龙的一些记载。这说明在3500年前中国的龙崇拜已十分普遍。《山海经》和《易经》有大量的关于龙的记载,《山海经》成书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所记之事,都是夏之前的社会情况。据西汉以来的正统说法,都认为《山海经》是大禹、伯益所记。

 

其四,古印度本来没有龙的观念,梵文中没有“龙”的专用词,“龙”是和“象”合用一个词来表示的。如前所述,《智度论》第三称:“那伽(Naga),或名龙,或名象。”此外,不少佛教著作谈到“那伽”一词的意义,如《玄应音义》第三称:“那伽,此云龙,或云象,言其大力故以喻焉。”《玄应音义》第二十三则称:“那伽有三义,一云龙,二云象,三云不来。孔雀经名佛为那伽,言佛不更来生死故也。”象是印度所固有的最早的动物之一,从《玄应音义》所称“言其大力故以喻焉”一语来看,那伽的本来意义当是指“大力”,象在印度是“大力者”,故以“那伽”称“象”。在古印度神话中,雷电是骑白象的大神因陀罗手持雷凿造成的。中国龙传入印度之后,龙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罗,成为风雨雷电的主宰神。因而,表示“象”的词又用来表示“龙”了。

 

其五,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龙的传说约有20则,其中西域五则,北印度五则,中印度十则,而南印度一则也没有。从内容来看,龟兹、于阗的龙传说与中国古代的龙传说很相似,有乘龙及龙与妇女交合而生龙种的传说,而与佛教毫无关系。而《大唐西域记》中关于葱岭以南、邻近印度的龙神话传说,其内容则与佛教中的人物有关。这也可说明西域是中国龙文化传入印度的一条路线。

 

其六,中国原始的龙,具有较多的蛇形象和属性,印度龙也一样,与蛇有密切的关系。《善见论》第一十七称:“龙者,长身,无足。”此与王充在《论衡•龙虚篇》中所说的“马首蛇身”相似。又如《大云轮请雨经》称:“复有诸大龙王,其名曰:难陀龙王,……大蟒蛇龙王……。”又《孔雀王咒经》说:“……地行龙王,如是依水依虚空依须弥山,一头二头彼常慈我。无足二足四足多足,一切神龙皆莫为害。”在佛教的绘画雕刻艺术中,龙王的头部后面一般都有一个展开的有三五个或七个头状物的眼镜蛇冠子。另外,佛经还常有“毒龙形状如蛇”的说法,也说明印度龙具有蛇的属性。

 

其七,中国本土龙具有马、牛、鱼、鹿、蛇等动物特征,佛教中的龙王也相似,具有象、蛇、马、鱼、虾等多种动物的特性,如《大集经须弥藏品》称:“善住龙王为一切象龙王,婆难陀龙王为一切蛇龙王,阿耨达龙王为一切马龙王,婆楼那龙王为一切鱼龙王,摩那苏婆帝龙王为一切虾龙王也。”据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入的。

 

2.中国龙传入印度的路线

 

然而,中国龙文化是怎样传到印度的?

 

中国龙文化自形成之后,不仅在国内迅速传播,而且很快传到国外。印度佛教中的龙当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传播路线可能有两条:经西藏传入或西域丝绸之路传入。

 

据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传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区。考古学家一般认为,西藏昌都地区距今约40005000年间的卡若文化,与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相近,“它们在文化内涵上的相似性,可能是因其有着共同的渊源,或者是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有些文化因素,或许是来自黄河上游地区。”而创造卡若文化的民族,据考古工作者的意见:“一种是土著民族,其定居在西藏的时代目前至少可以推到旧石器时代的后期,他们是一种游牧和狩猎的部族;另一种是从北方南下的氐羌系统的民族,他们可能是经营农业的。”西北古羌人传说中的首领是炎帝,是崇龙的部族。古羌人在新石器时代便到了西藏,并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将古羌人的文化带到西藏,其中必然包括龙文化。龙文化传入西藏,后传入印度,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与西域有接触,传说周代早期便有移民到达葱岭以东地方。公元二世纪左右撰写《智度论》的印度人龙树与焉耆人龙姓之人有无关系,尚不得而知。如果说同姓“龙”,则有可能是焉耆龙姓之人南迁到印度。另外有人认为,北印雪山一带与中国昆仑山脉接近,与中国西北民族相邻,龙树有可能受中国龙崇拜的影响,由崇拜大蛇转而崇拜龙。其实,如果龙树与焉耆龙姓之人同一族源,也不奇怪。夏部落之人由西北迁至焉耆,然后再迁至印度,完全有可能。

 

另外,秦汉时期崛起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为“夏后氏苗裔”,并不是毫无根据。史籍记匈奴亦崇龙,并有“三龙祠”。夏灭亡之后,一部分人西迁到甘肃一带,另一部分人迁徙到北部地区成为秦汉时期的匈奴,是完全有可能的。匈奴的活动范围很广,包括西域北部地区。因而他们把自己的龙文化传入西域诸国,然后再传入印度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据此,西域丝绸之路也应是龙文化传入印度的主要渠道之一。

 

西方龙

 

在西方文化中,龙是恶龙,是洪水猛兽的象征,是毁坏耕地、房屋和吞食家畜的洪水的象征。西方龙是一种类似巨型爬行动物,身上有翅、口中喷火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圣经《启示录》中的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王子用利剑与凶龙搏斗,斩其头后救出弱女,是英雄救美女的西方版本。

 

西方文化中的龙,一般认为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出土的5000年前的属于苏米尔人的圆形石印章上雕刻(阴刻)龙,头上有两角,其形象与中国史前时代的龙相似,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距今5000)。印章所雕刻的龙是英雄击败龙、龙在逃跑的场面。

 

公元前2000(距今4000),南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人的天地创造的神话中称,巴比伦的一位英雄杀死了恶龙,才创造了天地,并确立了世界的秩序。在后来形成的基督教《旧约圣书》中的《诗篇》第74章也有类似的神话,称一位王子杀死了水中的龙,并把龙砍碎,给野兽吃掉,于是泉水与河流分开,昼和夜分开,造了太阳和光,创造了夏天和冬天,使人们在大地上安定地生活。《诗篇》第104章、第27章、第51章都有类似的诗句。长相凶狠的龙也被古代西方人用在盾牌、军旗和徽章上,用以起到威吓敌人的作用。所以龙在西方也是战争的象征。

 

而西方龙(dragon)与中国龙的象征意义完全不同,世界上大多数西方和阿拉伯国家都把龙视为恶魔的象征。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差异?我认为主要与文化理念、经济生产和文化性格有关。

 

首先,从文化理念来看,中国人认为“天人合一”,西方人认为“天人二分”。

 

古代中国的所谓“天人合一”,即天、地、人、万物共同来源于一个本源即“道”,意即万物同源。在中国人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以和谐共处,是可以调和的,通过祈求的方式可以使自然界了解大地农作物的需求,了解人们的愿望。人们把龙奉为主宰雨水的神,以祈求、崇拜的方式祈求龙神,从而达到风调雨顺的目的。

 

西方文化强调“天人二分”,强调万事万物的“二元”对立,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西方文化以自然为恶,主张征服自然,不断向自然索取。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那样奉龙为神,而认为龙是恶魔的化身,是洪涝灾害的制造者,他们不是通过祈求、祭祀的方式,而以杀死龙或赶走龙的方式以防止洪涝灾害发生。

 

其次,从经济方面来看,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而农业生产与雨水密切相关,风调雨顺,则丰收,否则歉收。而龙被奉为主宰雨水的神灵后,受到普遍的崇拜。而古代西方国家,大多是以畜牧为主,有些国家则属于主要从事商业的海洋民族,对雨水的依赖程度不如主要以农为主的古代中国人。

 

第三,从文化性格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人的内向的柔性性格,崇尚稳定,知足常乐。善于忍耐,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崇尚和平,以战争为例外。以防守为主,主张后发制人。游牧文明和以商业为主的海洋文明造就了西方人尚武精神和外向的刚性性格。

 

希罗多德《历史》中记载,古希腊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就要授以格斗法,连女子也不例外。古希腊的斯巴达精神就是要求战死在疆场。西方人崇尚变化,进取性和扩张性很强。以战争为常事,主张先发制人,事事争取主动,强调把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也促成人们对具有主宰雨水的龙形成不同的态度。古希腊的尚武精神奠定了西方的民族性格,同邪恶势力作斗争成为他们追求的无上荣耀。作为邪恶势力的象征,龙顺理成章就成为勇士们扬名的牺牲品。

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现象之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世界龙文化中,主要是中国龙、印度龙和西方龙。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上古中国龙传入印度后形成的。西方龙与中国龙在性质上的差异,是文化理念、经济生产和民族性格的差异造成的。

 

针对西方人对把中国龙与西方“龙”等同而造成的误解,有些学者提出更换中华民族的象征,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对此,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新浪网曾于2006年进行过相关的网民调查,有近10万网民参加了投票,其中90%多的网民认为,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象征,早为中外所普遍认同,应该继续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

 

作为“龙的传人”,龙是我们中华儿女共有的“图腾”,是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而且,在我们眼中,龙还是吉祥如意、和谐长久的象征。决不能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而要数典忘祖。有的甚至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弱国心态。

 

我认为,与其他国家的象征物相比,龙远远优于其他动物形象。从形象来看,不仅造型优美,而且气势磅礴。各种历史艺术中的龙,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从特性来看,龙具有自然界动物所不具有的神性,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大能小,能匿能现,能伸能屈,能潜能飞。太空是龙腾飞的圣所,大海是龙遨游的乐园。腾飞是龙的基本特性,能腾飞的是龙,不能腾飞的是蛇。

 

21世纪是中国腾飞的世纪,更具有龙的特性,更没有理由去否定它和改变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从正面弘扬,中国龙文化必将为世界所接受和认同。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