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太极圣地

明•山西王宗岳及其武当张三丰太极拳源流研究

时间:2020-02-03 15:14:55  来源:中国艺术文化网  作者:  浏览: 分享:

 

 

王宗岳像

 

在当今武术界,尤其是在热衷于习练太极拳的朋友中,提起王宗岳这个名字,大都不会陌生,几乎是尽人皆知,对太极拳稍有研究的人,更可以说是耳熟能详。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是瑰宝,有着极其悠久的发展历史。王宗岳《太极拳论》被认为是太极拳界史无前例的、举世公认的最有价值的太极拳经典理论著作,被后世太极拳家们奉为经典指南。亦是太极拳古谱的作者,是各派太极宗师奉为经典的拳理奠基人。他是一位在太极拳传承史上作出重大贡献(为后人发展太极拳的理论,指明了方向,深得后人的推崇)的人物,是有卓著贡献的先驱,被尊之为宗师、武圣。

 

就是这么一位十分重要的、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虽然有关他的籍贯、身世、年代和传拳之说,各派太极拳历代传人均有记载。但史料却极少,而且看法不一。尽管公认他为山西人,人称华北大侠。但具体地点却说不清楚,在县名上就有杨城、晋阳、太谷、平遥、绛州之出入,其乡村又为七里堡(岗)、小王庄等。生活年代更有清代和明代之说,而且各有其理。甚至出现了不同目地的搅混水,说王宗岳只是个符号,实无其人等,真成了武术史上一个谜。如能把他的基本情况弄清楚,太极拳史上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大都可迎刃而解。

 

一、早期山西方面体现在太极拳史上的研究主要针对张三丰

 

第一位就是许禹生的学生王新午(也学于吴鉴泉和纪子修),他于抗日战争时期出版了一部名著,叫《太极拳阐宗》,解放后经过整理于1959年在西安经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再版,改名为《太极拳法实践》,在书中许先生不但于太极拳源流方面叙述较为详实,而且对张三丰在山西,特别是在太原的遗迹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这本书看看)。王先生在书中曾讲:“余于1933年夏,遊太原阳曲县之崛围山……傅青主先生曾读书于此。……此行最可者,洞内有明崇祯时碑碣,拂拭可辨,上载“嘉靖中(1522)张三丰真人曾修道于此”,至足珍也。……余案太原县志及悬崖洞碑碣之所载,则三丰之藏修息遊于太原一带,为真实不虚”。

 

第二位便是山西工业大学教授孟乃昌先生,他发表了著名的《张三丰考》《内家武功与张三丰》《张三丰对太极拳的贡献》等研究有关的成果,影响较大。其最著名的论断就是:认为张三丰的贡献就是太极“十三势”。其论述基本如下:

 

十三势就是八种手法和五种步法的总和,是张三丰提出来的,这个十三势是太极拳创造的基本依据,并且是尔后历来所多次承认的这个依据。杨氏太极拳家藏拳谱抄本,把杨氏套路名称顺序,标题叫“十三势”,李亦畲抄本武氏太极拳套路名称顺序,也叫“十三势’。换言之,到了后来,十三势即太极拳,太极拳即十三势。这当然不是绝对雷同,而是辩证统一,讲究朴素辩证法的太极拳时时是这样认识的(比如“打手即是走架,走架即是打手”,并非二者同一)。此外两种太极剑套路都叫太极十三剑,两种太极刀套路都叫太极十三刀,枪或杆子的套路叫太极十三枪,戟的套路叫太极十三戟……。太极拳以自己民族传统的认识,五行加八卦,处处强调十三(中国颇有一些十三数字的事物,如儒家有十三经,中医分十三科;戏剧曲艺音韵用十三辙,五代有十三太保)。以上这些器械也都联系着十三势,而十三势联系着张三丰的名字。

 

太极拳源流史料已经向我们提供出有宋氏太极拳三十七式,程灵说小九天,殷利亨后天法等。这些是十三势所由产生的依据,用科技史术语来说,是原太极拳,或原始太极拳。承认张三丰,才能承认宋、程、殷,这是很长一段的太极拳前史宋、程、殷氏套路(仅存名)的不同式名,曾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否定它们是太极拳,而有的相同式名也曾被当作否定的依据了。那就是宋氏太极里的“手挥琵琶”,说者以为这是杨氏太极,因为后者有此式,陈氏太极无此名。而学者孟乃昌的看法是,这倒证明太极拳是唐代就有了萌芽的《丝路花雨》还有反弹琵琶)。

 

如果清代杨氏据形定名,怎么也不会用考古的眼光给这个的,杨氏太极命名不是清代时自订的,而是陈氏口头相传给杨露禅未著文字的(这也不是推测,而有陈氏别支通背拳的手挥琵琶小套手可证陈氏原有),现在有了宋氏太极名目就提供了一种自古就有的证据;因为关键不是名字,而是实质。手挥琵琶一式,左手前挒,右手后采的虚步式,不是明清和现代琵琶的拿法,而是唐代琵琶的拿法(据敦煌壁画创作式子定成手挥琵琶。还有一个“揽雀尾”(相当于陈氏太极的懒扎衣,陈鑫叫揽擦衣,通背拳叫揽插衣),现在据宋氏太极和程氏太极都有“揽雀尾”,应该说也是有早期依据的。

 

独立的宋氏太极拳在清末民初,以宋书铭为代表人物的出现,也为陈王廷非太极拳创始人提供了证明。说者以为宋氏太极拳实即杨氏太极拳,这实在无需多加反证。试想当时的太极拳大师纪子修(杨露禅弟子),许禹生、吴鉴泉、刘思绶、刘采臣、姜殿臣,“动行皆冠于时”,在往谒宋书铭时与之推手,“皆随其所指奔腾腕下,莫能自持”,败于宋,因而诸师均拜于宋门下,执弟子礼。说者以为宋氏太极即杨氏太极。若真如此,杨氏开基,仅有数传,学自杨露禅,还是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岂能为纪子修、吴鉴泉等所不知,文字能抄,功夫能拿么?真是“彰彰之迹,岂容假借”。

 

二、后期学者们对王宗岳的调研

 

(一)、李国梁先生经过数年潜心研究证实太极宗师王宗岳是太谷县小王堡村人,情况大致如下:

 

李国梁是太谷水秀乡东怀远村人,山西医疗器械厂职工。七岁时随父李德崇习武,后拜形意拳名家宋光华为师。1961年参军,在部队期间先后荣获武神炮手证章一枚,一等功臣战斗勋章一枚,团结战斗勋章和八五战斗勋章各一枚和国际主义战士证书,由于战功卓著,火线入党,这一点成了他一生的骄傲。部队转业地方后,他利用业余时间苦练形意拳,荣获全国性形意拳比赛多项大奖,被评为国家武术六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他的事迹被收录到山西省《名人名拳录》《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等书中。同时他还撰写了《人的生命在于动静平衡》《内功与人体倒立健身》等专业文集。

 

200212期《武当》杂志上刊出了李师融、郑月香撰写的《陈王廷不是太极拳创始人》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从最近河南温县发现的资料证明王宗岳乃明万历年间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于是河北、北京、陕西、浙江、河南、广西的专家先后来太谷考察,可是却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遗憾而去。李国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担起了这一重担,为了给这一结论更充分的理由,他把全部精力投在小王堡村,开始了“地毯式”的全面调查,丝毫的疑点也要追根溯源。

 

小王堡村流传着一个铁胳膊王二的故事:王二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父亲经商。他从小和父亲学习练武。有一年,一位邋遢道人云游天下,途径太谷小王堡村时,病倒在街头,穷困潦倒无人理会。王二遇到后,看他可怜,就背回了家中,每日服侍如父,道人十分感动,他见王二如此心地善良,而且悟性很高,便将自己的武功传授给了王二。王二得此功法后更加勤奋,武功大长。有一次在一家坟地里,王二用胳膊竟把六尺高的巨大石柱一下子给磕成两截,由此,“铁胳膊王二”便在方圆几十里的人群中流传开来。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道人竟是张三丰,他是在试探和点化王宗岳。

 

李国梁说:这个故事虽然有些神化,但不会是空穴来风,肯定有原型。史料中记载,王宗岳父亲叫王祖通,生三子一女,长子王宗行,次子王宗岳,三子王宗梁,一女名字不祥。可见铁胳膊王二就是王宗岳。

 

与此同时,李国梁还在小王堡村北的关帝庙有了新的发现,庙内立于康熙年间的功德碑上有“王宗周施银四两”的字样,庙内的东西两梁上分别刻有“扶梁功德主 王宗圣”“扶梁功德主 王宗周”的字样,据功德碑上记载的年代与王宗岳去世时的年代相减,相差不到百年,他们应该是同辈的叔伯兄弟。来太谷考察的广西《金色年华》严翰秀社长就此事进行了质疑?李国梁解释说:俗话说,穷大辈,富小辈。当时,王宗岳的父亲是个商人,家里一定有钱,而且中国传统的观点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的社会里,有钱人的子女早婚现象普遍,一般十六、十七就结婚,还大小老婆娶的一群,同父异母兄弟之间就有相差四、五十岁的。而家庭困难的人家就相对晚些,三十、四十结婚也不稀奇。几代人下来,同辈兄弟相差100多岁的各地都有。

 

既然王宗岳是个大家,那他王家会不会有家谱传世呢?带着这个问题,李国梁在小王堡村多次组织上年纪的老人们一起回忆。老人们肯定地说,以前村里有个叫王景云(小名侯来红),光绪年间参加过义和团运动。晚年时家境一贫如洗,1956年的时候,死在了村里的一座文昌庙里,享年82岁。埋藏时,村里人竟把王家的唯一“家谱”当被子盖在了他的身上,一起给埋了。他们回忆说,“家谱”以前是轮流保管的,可那时候解放不久,到处在破除封建迷信,所以谁也没有把“家谱”当成回事。为此,李国梁在征得村里有关人士的同意后,会同有关专家于20026月份挖开了王景云的墓藏进行考察,可是,由于年代已跨越半个世纪,家谱早已腐烂的无法辨认,一无所获。虽然如此,李国梁认为,王家确实留有“家谱”,这一点现在村里的许多老人们都可以证实。既然村里曾有过“王宗圣、王宗周”等“宗”字辈的人,那么王宗岳肯定也在其中。

 

外地的好多专家来太谷考察,在李国梁与太谷县武协主席县志办主任程素仁的协助下,他们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他们提出的疑问是:王宗岳既然是太谷人,那如何落户到河南的呢?李国梁说:王宗岳所在的那个时代,正好是晋商发展的时期,这一点《武当》杂志郑悟清、郑瑞的《赵堡和式太极拳阐秘》就有现成答案:“明代万历年间,有山西王宗岳一行二人,由太行经赵堡渡黄河,赴郑州检查生意,住宿赵堡”。

 

“太极拳”一名的由来更能体现出王宗岳情系家乡,眷恋故土的情结。这一点李国梁说太谷县志办主任程素仁有独到的见解。程素仁认为“太极”就是在“太谷”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谷”与“峰”是相对的,都是山的两极,而太极拳理论主要是刚与柔、阴与阳之间的相互化解,正如山的“峰”与“谷”,起成"太谷拳"与拳理的内涵相悖,而取其两极恰如其分。看来,王宗岳在拳名上也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同时程素仁还分析了形意拳与太极拳之间的缘源,他认为太极拳从拳理拳法具体到一招一式,都从形意拳中吸取了很多精华,可以说是对形意拳的突破与创新。

 

记者问为何如此热衷于这一事业时,李国梁说,确立了王宗岳在太谷的地位,就可以此为平台建立太极拳文化研究中心,建立王宗岳纪念馆,为王宗岳树碑立传,让全世界的太极拳后人来此寻根问祖,以此促进太谷旅游经济的发展。

 

对李国梁先生的调研结果,新绛县的青年学者刘晔挺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

1、李国梁先生的调查不是主动对“考证对象”的研究,而是外因所驱的被“解谜”。是听别人说“王宗岳是太谷人”才着手寻踪,其对主人公“王宗岳”了解是很欠缺的。

2、点化王宗岳的道人并非张三丰本人,而是云游道人刘古泉。

3、李先生非太极拳习练者,对太极拳传承抱有怀疑即对张三丰创拳论持质疑态度,甚至认为是王宗岳创造太极拳。既然质疑张三丰,又何以能“点化”王宗岳,前后矛盾。

4、寻找王宗岳的目的是为了“解谜”和推动太谷旅游事业发展。

5、程素红先生对“太极”的见解是独到的,然而只能是主观联系。

6、“太极拳”是从形意拳中“突破和创新”的观点,是违背事实的。

明代山西省地图

(二)、海南学者李师融、吴铁荣的研究

 

二位先生于《武当》杂志2002年第7期发表《王宗岳籍贯考》一文,认为:

明代太极宗师王宗岳的籍贯,人们知其为山西省人。但具体的县名及乡村,则有几种不同的说法。1935年杜元化著《太极拳正宗》说是太谷县人,郑悟清说是阳城县人。郑悟清弟子宋蕴华在1991年著《赵堡太极拳图谱》,则说是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人。黎锦忠于1986年在《武林》发表的赵堡历代传人表中说是晋阳县七里堡人。赵堡太极拳总会在2001625日写的有关证明,则说是“太谷县小王庄人”。虽然相差不远,但未得统一的看法。

 

笔者查阅了《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卷的明代山西省地图(见附图),认为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的说法,比较合理。综合各说的共同点,对“七里岗小王庄”这一村名有共识。不一之处是县名不同。从地图及王宗岳收蒋发为徒的经过看,王宗岳是为了到郑州检查生意,而作此旅行。阳城位于山西东南部,与河南省的怀庆府相隔太行山,阳城距赵堡并不过于遥远。赴郑州必过黄河,赵堡到汜水之渡口为必经之地。故宗岳在赵堡投宿,乃属情理。若宗岳家居太谷,则距郑州甚远,古时交通不便,必到太原就近经商,不会在郑州设立经商基地。因此,家居太谷,就不会到赵堡,也就不会收蒋发为徒。家居阳城,离郑州很近,到郑州经商是合理的选择。故认为,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之记述比较可靠。

 

在郭福厚1993年著《太极拳秘诀评解》(天津科技出版社)第11页注中有述:“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原籍河南省怀庆府温县赵堡小留村人。22岁时从山西太原太谷县(另一说法是山西阳城,城南二十里铺小王庄姜定堡)王林祯学得此拳。”此说法仍认同阳城县为宗岳之故乡。小王庄的村名与前说彼此符合,可认为是另一调查者的佐证。由此观之,太谷县之传,恐有讹误。以上判断,由于未经实地考察,现难定论。可供山西之同道名师、拳友,进一步核实。

 

 

三、近来山西新绛县在王宗岳研究方面的突破

 

2010818日有关方面在新绛县召开了“王宗岳太极拳研讨会”,会上该县的青年武术家、学者刘晔挺先生介绍并讲述了经过自己数年潜心研究,论证太极宗师王宗岳的活动时间、地点以及诸多的相关证据,王宗岳的故居、旧址、传说等较为丰富、翔实,具有说服力。还具体地、明确地论述了王宗岳就是新绛县明朝嘉靖年间思贤里王庄人的事实。

 

这次研讨会,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特派文体局的代表参加这次论证,同时代表政府发了言。表示“考评王宗岳的意义重大,它不仅是文化领域的考证,也是学术领域的讨论;它不仅是太极拳领域的大事,也是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会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给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会议开得很好,研讨、论证,都很热烈,很成功。

 

王宗岳,字林桢。明嘉靖四年(1525)出生于山西绛州府(今新绛县西北五里思贤里)王庄村,卒年是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王宗岳十岁左右曾是绛州州学的生员,在州学期间,除学文化课外,还兼学到拳械功夫。由于品学兼优,所以后留任州学书院。当地的会仙楼“仙楼叠翠”闻名遐尔,这里是官道经过绛州北上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嘉靖三十六年(即1546年),云游道人(自称是刘古泉)自陕道来到绛州,即下榻在会仙楼附近。机缘使他和老道渐渐熟识,原来,这位云游道人自称刘古泉是张三丰的弟子。后经王宗岳引荐,道人在“三官庙”落足“布道”。经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道人发现王宗岳知书达理,待人恭敬谦逊,做事踏实能持之以恒,故打开山门,收纳了这个俗家弟子,始将“三丰祖师”传授的太极拳艺悉数传授于王宗岳。

 

王宗岳的父亲王祖通一生经商,长兄王宗行,堂兄王之屏(约1520-1541年岁贡),堂弟王之翰(约1548-1573年举人,曾皇上平反,赐尚宝司少卿,封妻荫子);王宗岳抚养孤侄王臣直(1570-1635),并过继为儿,王宗岳女儿王薇(即韩王氏约1555-1630)嫁给大家世族韩武绳,韩云(1587-1661)、韩霖(1596-1649)和韩霞,都是王宗岳的外孙,前两个外孙在拳艺上既得到了母亲的传授,又受到了外爷王宗岳的亲自指导,特别是韩霖,武功高超,出神入化,远近闻名。后来韩霖将此“道士太极拳”,还传给了友人傅山,使傅山太极拳法至今还在流传(见《傅山拳法——傅拳图》),众所周知的绵山太极拳(也称子午太极拳),即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是王宗岳的孙子辈,有:王接武(1594-? 1618年举人)、王五兴(臣直子1601-1676,字大五或大武。1630年举人);重孙辈有:王士俊(1615-16911637年岁贡)、王谷维(约1636-? )。

 

从玄孙向下依次是:王丰庆(约1676-?)→王登科(约1716-1790)→王学恭(1761-1841)→王进才(18091892)→王子平(天福1858-1946)→王乃俭、王乃让(1896-1975)→王正顺(1920-1943)→王武辰(1939--“槐树店”王氏现存后人)。

 

王家“道士太极拳”从王学恭开始传外姓,王学恭→刘更子(约1800-1875)→南福胜(1844-1921)→李连成(1888-1933)、王怀明(1892-1982)→葛书元(1893-1968)、葛福元(1897-1972)→孙兰亭(1902-1973)→赵虎林、王才德→刘晔挺。

 

刘晔挺先生曾多次访问王武辰先生,得到的回答基本一致,他讲:我叫王武辰,生于1939年,今年72岁,家住新绛县西关村槐树店……“道士太极拳”一直在王家代代相传。清道光年间,绛州刘村人刘更子随我远祖王学恭学太极拳,传徒南里村南福胜,徒孙李连成、王怀明,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四传葛书元到孙兰亭,也是响誉“武林”的一代大家……明末清初的王韩两家,渊源很深,相辅相成,根深蒂固,活跃绛州达百年……韩云拳术水平很高,曾得他外祖父王宗岳的指点……我爷爷奶奶也常讲先祖创业、行医之事,曾讲王家先人正骨学自道人,“道士拳”自他手里失传……王祖通是经商的;王宗岳学得“道士拳”,开创了家业……王臣直、王武兴文武双全,办学校,很著名……王宗岳生活在明朝后期,家庙应是其他的后代建的。解放后历史变迁,家庙由钉马掌的占用,后又由乔家居住。“破四旧”、“文革”期间许多家庭销毁所供神位,我家神位也毁于那个时期。所幸记下先人的名字:王祖通—王宗岳—王臣直—王五兴—王谷维—王丰庆—王登科—王学恭,后是王进才、王子平,(未进入家庙)、王正顺、王武辰。

孟连福老师珍藏的手抄本《无极八卦连环掌图》

 

四、相关史料和史证的记载对明山西人王宗岳的支持

 

(一)、《清史稿》的记载,有力的证明了王宗岳明朝人

 

现已查明《清史稿卷五百五•例传二百九十二•艺术四》载明,“内家者起于宋武当道士张三丰,其法以静制动,应手即仆。与少林之主于搏人者异。故别少林为外家。其后流传于秦晋间。王宗岳最著……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于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传习颇众云。”这是正史最早出现“太极拳”一词的记载,也是王宗岳被收入正史的记载,明白记述太极拳法出于山西王宗岳。

 

清史记王宗岳是明朝人,如从明中叶算起至清中叶大约200多年的历史。因年代久远,又无史料证实,中间的传承关系实难考证。但有一点与清史记载完全相符。清中叶嘉庆至道光年间却有河北永年人杨禄禅与同乡李伯魁曾拜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长兴为师,学习蒋发所传的太极拳。杨禄禅跟随陈长兴十有余年,在山东、河北,一边走镖,一边学拳,终于学业大成,陈长兴并授与弟子杨禄禅《王宗岳太极拳之秘诀》当时陈家沟除陈长兴会太极拳外,其他村民所练的全是炮捶,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炮捶陈家。

 

当然,亦可从蒋发的出生年代上可推知王宗岳所在的年代。从民国二十三年杜育万的太极正宗一书中所详细记录的蒋发出生的年代(明万历二年)。

 

可知王宗岳必定是嘉靖年间人, 杜育万有关对赵堡太极传人从蒋发开始到第九代他本人的记述,完全吻合赵堡各代家谱的记载(包括年代)。非仅如此,1998年发现的“太极秘术”拳谱所记载的温县以外张楚臣所传的另一支,是杜育万记述之正确性的铁证, 而近年发现的赵堡第四代宗师陈敬伯所传的在陕西一支的传人的记述也是杜育万记述正确性的强烈传证。再者,除赵堡当地传人( 杜育万非赵堡当地传人,他是沁阳县人)历代口述证实了杜育万记述的正确性外,在上海龙华镇太极名家宦大海(已故世多年)所藏的资料中,更详细的记载了王宗岳与蒋发的关系,以及王宗岳的职业及家乡地址等。宦大海的资料是由张敬芝(任长春的师兄弟)下传到杨邦泰,由杨邦泰给友人宦大海的 (由此可证杜育万书中的蒋发的老师王林祯就是王宗岳)。本人早年也曾与宦大海先生有过交往,也向杨邦泰老师学过一套通背拳,并曾在本人工作过的上海中山医院礼堂的舞台上摄录过杨邦泰老师的赵堡太极拳、通背拳等(这些资料本人至今还保存着)。不但如此,就是近百年来,一直在争“太极创始人”的陈家沟,也记载蒋发与其明末清初第九世陈王廷的密切关系,并世代传有二人的画像。试想,仅按陈家沟的资料就足以说明蒋发的老师王宗岳不可能比自己的弟子还小一百几十岁。

 

(二)、太极拳家的权威记载支持

 

1、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长兄武秋瀛老人酷爱太极拳,于光绪九年(1883)撰有太极拳史《跋文》一篇,是非常珍贵的太极拳史料。《跋文》第一段记载:“明季山右王宗岳传於怀庆府武陟县赵堡镇蒋姓、蒋氏父子艺皆精越,数传有张宗禹、张言,叔侄俱有盛名。”

2、王宗岳在其《阴符枪谱•自序》中说:“余习太极拳二十有年,兼修枪术,从中有悟……吾尊其本源,编创阴符枪十六势。今将身法、步法、手法诀要共书于后”。

《自序》后署“万历戌子季春朔日,山右太谷王宗岳”。

“万历戌子”是明万历十六年(公历1588年)。“季春”是农历三月。“朔日”是农历初一。

后附李亦畲先生的《跋》文一篇:

“母舅禹襄亲授王氏《太极拳论》并《阴符枪谱》二卷。此拳乃稀世之宝,古谱不可轻易示人,慎而重之,切记谨记!

同治丁卯中秋月圆亦畲氏记于小书房内

光绪辛巳中秋念六日亦畲氏谨识”

同治丁卯是清同治六年(公历1867年)。光绪辛巳是清光绪七年。

3、武式李亦畲1867年《太极拳小序》记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李氏写序时,杨禄禅、武禹襄均健在。

4、民国24年(1935),河南开封出版了杜元化(字育万)先生所著《太极拳正宗》一书。首页便是当时河南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岑先生为该书所作的序言,其中写到:“河南温县赵堡镇之太极拳也,余观其拳系师承怀庆府温县蒋先生发。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学拳于山西太谷县王林祯。王之师曰:‘云游道人有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宓子而后代有传人,因姓氏未传,不克详征,’至三丰神而明之,发扬光大,号曰武当派。”

 

该书之“太极拳溯始”曰:“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生于大明万历二年,世居小留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原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祯,事师如父,学七年,礼貌不稍衰,师亦爱之如子。……归家后,其村与赵堡镇相距甚近,赵堡有邢喜槐者,素慕蒋老夫子拳术绝伦,因素无瓜葛,无缘从学,每逢蒋老夫子到镇相遇,必格外设法优待,希图浃洽,意在学拳。如此,蒋老夫子阅二年之久,见其持己忠厚有余,待人诚敬异常;察知其意,如以此术传之,其中奥妙无不尽泄。其后,有张楚臣者,邢先生之同盟弟也.想其人不卜必端,所以,邢先生又尽情授给之。张楚臣先生原籍山西人也,杌在赵堡镇以开鲜莱铺为业,后骏发,改作粮行,察本镇陈敬柏先生人品端正,凡事可靠,所以,将此术全盘授之。其后,陈先生欲扩张此术,广收门徒至八百余,能得其一技之长者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统其道者,惟张宗禹先生一人,其后,传给其孙张先生彦,先生又传给陈先生清平……”

5、孟连福老师(又名孟广林)生前自述,所习拳法为孟氏太极拳,为太极拳的第五代传人。孟氏家传太极,来源于孟连福老家山西省绵山玉虚宫(今山西省介休县境内)。太极拳始祖为张三丰,得道后来到山西介休,将太极拳传给绵山上玉虚宫的主持王宗岳,王先师传给人宫修道的孟太真。孟先师传给其侄孟继元,孟继元传给其子孟连福共为五代,孟连福传其子女孟昭锐等为第六代(孟连福师弟为张志远)。

 

值得一提的是,孟连福是民国及解放初期将王宗岳太极拳法发扬光大的一代宗师和传人,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1010日),孟连福代表当时的北平市参加了国民政府举办的全国运动会,在运动会上获得冠军。孟连福获胜返回北平时,在火车站受到了北平市有关社会人士、武术各家各派的名人、前辈、老师、同门师兄弟、新闻记者的热烈欢迎。祝贺他为北平市的武术界增了光,得了荣誉,并一起联名送给他一块大匾,上面镌刻着《全运之光》四个大字,上面还刻有96位社会各界人士(赠送人)的姓名,至今还由他的后人珍藏着。当时,吴佩孚也派人送来了由他亲笔题写的一块大匾,上面写着《国术长存》四个大字(文革当中吴佩孚题写的大匾连同全国武术散打比赛获得的银盾一起被毁)。

 

孟连福回北平后,在武术界人士和老师的支持下,成立了“华北国术研究会”任会长(地址在前门内西侧的旗守卫胡同,即现在人民大会堂座落的位置)。从此孟连福开门授徒.每天早晨都有百十人左右在这里学习武术,用以健身、防身。习练者有磕头弟子、记名弟子、一般学员和朋友等,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欢迎。日本侵占华北后,以“妨碍治安”为由.下令解散了华北国术研究会,住家也被迫迁到了前门顺城街20号,但孟连福老师每天仍坚持在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内,东侧靠北的树林中,继续授艺教徒。

 

(三)、已有的相关著作支持:

1、杨春编写的《武当张祖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第16页。

2、郑瑞、谭大江编著的《武当起堡太极拳小架》人民体育出版社第4页。

3、王海洲、严翰秀著《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人民体育出版社,第1231126128页。

4、李师融、李永杰著《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台湾逸文武术文化公司出版,第339页。

5、原宝山著《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219页。

6、赵增福著《赵堡太极拳大架》香港武术文化中心出版。

7、李师融著《真伪两种“王宗岳考”》香港武术文化中心出版。

8、赵斌、路迪民著《杨式太极拳正宗》近代太极拳先驱王宗岳部分。

9、《武林》杂志1986年第二期黎绵忠发表的《太极拳起源探讨》。

10、郑琛著《太极拳道》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太极拳源流部分。

 

(四)、有众多的资料和研究成果都支持、集中指向明代山西新绛人王宗岳:

1、张希贵著《山西名人名拳录》199512月山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第二页有:“王宗岳,男,山西新绛人,武术理论家”。

2、赵增福著《中国八卦太极拳》20014月世界图书出版社。

17页有:“太极拳的先驱者王宗岳”。

22页有:“而王宗岳则是绛州人(今新绛县,山西汾城县之南)”。

3、《中华武术》杂志副主编周荔裳所著《赵堡太极考源》20058月,人民体育出版社。有:“王宗岳是绛州人,今新降县在山西汾城县之南”。

4、《傅山拳法——子午太极拳》一书中记载,山西省体委于八十年代的调查与考证:傅青主(傅山)系道家龙门第六代“真”字辈,而王宗岳曾受教于龙门第九代孟太真,此说为有关王宗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傅山拳架传人李思元前辈(已故)演练的傅山拳架(录像),动势波诡云谲,变化万端,盘旋绕缠,进退顾盼,古朴醇厚。

5、据发表在《人民日报》20001215日星期五第十版“体育天地”,由蒙一丁先生撰写的题为“集体智慧的结晶——纪念邓小平‘太极拳好’题词22周年”一文,其中讲到:“从最近河南温县发现的资料证明,王宗岳乃明万历年间山西……,河南温县赵堡镇小留村的蒋发曾随王宗岳学艺7年,艺成归里,代有传人。可见,赵堡拳乃是王宗岳太极拳的直接传承。”

6、根据光绪版《新绛县志》可以印证王宗岳的相关记载。

7、根据新绛县西关槐树庄店王武臣先生家存的先祖记载,可以确定王武臣是王宗岳现世后人。

8、几年前李国梁先生在太谷的调研结果也认定:“王宗岳父亲叫王祖通,生三子一女,长子王宗行,次子王宗岳,三子王宗梁,一女名字不祥。”

 

综上情况,可以认为:新绛县是最充分、最具体、最具有说服力,任何地方无法取代的王宗岳故里。古绛州是当之无愧的传承张三丰太极拳的中兴之地。太极拳从新绛这块土地上传播出去,在各地生根、开花、结果,太极拳是从古绛州走向世界的。

 

五、铁证如山的《傅山拳法》一书及记载

 

《傅山拳法》一书,山西人民出版本社1988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作者:张耀伦、王立远、李思元、任重远、肖云堂、兰安乐、李有甫、张希贵等八人。

 

书中讲:傅山拳法是由陕西华阴刘某传郭静中(1558-?道教龙门派第五代),郭传傅山(1609-1684,为道教龙门派第六代),傅传子傅眉,眉传子傅莲苏、傅莲宝。书中显示的《傅拳图》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全国武术挖掘整理过程中,由山西省灵石县蔡承烈老先生献出,版本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手抄本,并经过核查证明是真本不虚。

 

《傅拳图》的传递关系是:傅山传何世基(清康熙年间,同时得到傅山传授的还有何世基的儿子思明、思温、思均,侄子思聪、思义、思忠),直到民国时期的何氏(蔡承烈的祖母,作为压箱底的嫁妆,随嫁而到蔡家),挖整时而被蔡承烈老先生献给国家。

 

时有(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铁道兵团原军事法院院长李思远先生和北京市第二清洁车辆厂程怀玉二同志,认为他们练的子午太极拳(也叫绵山太极拳)和《傅拳图》是一样的,惊叹地说:“这可找到根了”。

 

他们说,子午太极拳是由道教龙门派第九代太字辈、山西灵石县人孟太真传出,并说孟太真传绛州王宗岳。李思元学于郝仲奎,郝学于葛书元(李同时也随葛学),葛学于太原大宁堂坐堂先生;程怀玉和潘德宣学于孟氏第七代孟连福,连福学于六代孟继元。

 

程怀玉说《傅拳图》和绵山太极拳谱一样,李维垚(李思元叔父)在抗日战争前,任介休县教育局局长,常见介休有人练绵山太极拳,回寿阳见李思元练子午太极拳,说绵山太极拳和子午太极拳一样。

 

李思元更讲:“这套拳法,我常年演练不辍,十分喜爱。北京的崔毅士、侯志宣;西安和氏太极拳家郑悟清;山西武术协会主席陈盛甫教授;国家体委武术处李天骥等先生都看过表演,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古老的道家太极拳法,后来的太极拳就是从此脱化出来的,看来此拳可推为太极拳的始祖。”(见《傅山拳法》221页)

 

由此看来,此时的太极拳源流已经比较清楚了,可能是由于《傅山拳法》这本书影响不广,或是由于书名掩盖了,或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亦说不清了。

 

六、结论

 

 

王宗岳为明嘉庆年间山西新绛县人无疑,王宗岳太极拳至今传承不断,陈氏创拳说必然成为笑料。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