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滏阳河

全民写作时代知识泛滥,中国作家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时间:2019-10-22 15:18:20  来源:湖北江超的博客  作者:  浏览: 分享:

 

 我小时候写作文,说我要当科学家、要当警察,要当教师,要当飞行员,但我从来没有写过我要当作家。

首先呢,因为我觉得作家算是一种高深莫测的职业。其次,我认为作家不如教师、警察、飞行员等伟大。我的老师从小就告诉我们:这些职业都是很神圣的、光荣的、伟大的。但因为他并不是一个作家,所以他没有告诉我,其实作家也是一种伟大的职业!

 

20多年后,我竟进入了作家协会。如果说,我是一个作家吧,这好像有点勉为其难,因为我至今为止,我真的没有一部杰出的作品,没有被广大人们认可。但要说我不是一个作家吧,我也确确实实搞了很多年的写作,我的的确确有个作家协会证,上面盖的是共青团广东省委的章。所以这就让人很矛盾,那我到底是不是一个作家呢?

 

这个问题,在作家群体中是有共识性的,许多文学圈内的人,或者说,很多被外界认为是作家的人,其实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呢?原因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

 

第一点呢,是因为作家、诗人等名词,根本毫无自豪感,甚至想到这样一个词,就很容易把古董、封建、死板、冥顽不化、自杀等词联系在一起。它更多的像是一个被排挤在白天鹅群里中的丑小鸭,反而会成为被别人笑话的对象。因为中国作家,中国诗人,自古以来都是社会上一些混得并不景气的人,在干这件事情,其社会地位很低。前面我们说过李白、杜甫、孟郊、贾岛等人,其实还远远不止。再譬如屈原、贾谊、朱买臣、王昌龄、王之涣、白居易、李商隐等等。明清时期就有几个很典型的人物,一个是写《儒林外史》的吴梓子,他当年也是混得穷途潦倒,长期漂泊流浪,所以现在读我们看吴梓子写的文章时,就可以看出,他基本上都是一针见血的去批判现实,批判社会,正是因为他独有的遭遇,才成就了他独有的文学作品,假如他天天吃香喝辣,他还能批判社会对他不好,老天对他不公平吗?

 

写《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也是如此,吃了上顿没了下顿,于是写首《祭穷神》发个牢骚,其意思大概是:穷啊穷啊,米缸里没有米,没有油了,我快要被饿死了等等之类的话。但蒲松龄先生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坚强地活了下来,并最终让这本小说万世流芳。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作家一直都是这些穷苦人在干的事情,有钱人他更多的是愿意研究怎么去赚钱,或者是写一本书教别人怎么赚钱。总之,他不会用他本该可以赚钱的时间,去写一些毫无意义的文字,即便有,这种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作家这词,这个称谓,听不起来并不高大上,也没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

 

第二,在中国有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就是普通百姓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作家?什么叫文学?这话怎么讲呢,譬如我们说到钱钟书、沈从文、郭敬明、韩寒、饶雪漫、辛夷坞等人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是作家。但如果我们说铁凝、残雪、韩少功、贾平凹、徐东、远人、仪桐等人的时候,没有人承认他们是作家。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普通百姓评判一个作家是不是作家,看的是这个人是不是我所知道的,是不是在社会上,或者说在这个领域特别有名,并且极其出名的,那才算作家!要不就是十分有钱,进过作家富豪榜的。那么这样说来,除了“我”所不知道的作家,统统都可以不叫作家。

 

中国人很奇怪,几乎很多人都在谈文学,但是真正了解文学的人不多,我至今跟一些朋友谈起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诗经》《楚辞》《史记》或者近代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围城》、《倾城之恋》、《边城》、《骆驼祥子》,要不就是想起《七界传说》、《领家有女初长成》、《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斗破苍穹》等等。

 

我们不能说上面的这些不是文学,也不能说这就是文学的代表,从某种含义上讲,文学可以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从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纯文学和非文学。那纯文学是具有文学性的,而非文学是没有文学性的。文学性具体是什么意思呢?譬如我们看莫言写的《蛙》,看完以后觉得热血沸腾,受益很深,让人思考反省。而我们看《修真聊天群》《坏蛋是怎么炼成的》,看完以后觉得这个故事讲的太好了,太酷了!但如果问,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但好像什么都没学到?这就是纯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

 

总而言之,作家所理解的作家和普通百姓所理解的作家是不一样的,作家所理解的文学和普通百姓所理解的文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样一来,作家群体就脱离了观众,而随着网络的崛起,一些网络作家开始诞生,他们凭借着互联网的优势将纯文学作家取而代之。所以普通人看到的作家,基本上都是网络排行榜上靠前的,或者是被网络炒作起来的,再或者是被前人传颂的。而纯文学作家基本上是在期刊、报纸、杂志上的,但这些传统的媒体又更不上时代步伐,其传播率非常有限,所以渐渐地作家开始不为人知,作家也开始不叫作家。

 

第三,作家不叫作家,那叫什么?答案是,他们叫工人,叫白领、叫企业管理层,或者是其他的职业名称。为什么这样子说呢,因为作家搞写作根本不能养活自己,假如他们不做工人,不做白领、不做企业管理层他们早晚被活活饿死。有关这一点,有一个叫伊莎的诗人,就曾经写过一首《饿死诗人》而一举成名,他原文这样子写的:

        那样轻松的 你们

   开始复述农业

   耕作的事宜以及

   春来秋去

   挥汗如雨 收获麦子

            你们以为麦粒就是你们

   为女人迸溅的泪滴吗

   麦芒就像你们贴在腮帮上的

   猪鬃般柔软吗

   你们拥挤在流浪之路的那一年

         北方的麦子自个儿长大了

  它们挥舞着一弯弯

  阳光之镰

   割断麦杆 自己的脖子

   割断与土地最后的联系

  成全了你们

  诗人们已经吃饱了

  一望无边的麦田

  在他们腹中香气弥漫

  城市中最伟大的懒汉

  做了诗歌中光荣的农夫

  麦子 以阳光和雨水的名义

  我呼吁:饿死他们

 狗日的诗人

 首先饿死我

  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 

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

 

伊莎这首诗为什么可以一炮而红呢?其原因是,他抓住了中国诗人、中国作家的心理需求,因为在现在这个社会,诗人、作家也确实被生活压抑的很苦恼。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表达的是一个诗人跑去耕田种地,把诗人比喻成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其实大多数诗人、作家都有这种心得体会,他这首引发了诗人、作家的情感共振,因此得以走红。所以,从以上几个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作家为什么不太承认自己是个作家的问题。

 

有人可能会质疑,你说的是作家,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那真正的大作家还是很赚钱的,譬如郭敬明、王朔、高小松、慕容雪村,他们都是凭借着写作起家的啊?因为前面我们已经阐述过,纯文学和非文学的观点,所以我们需要考证的是,郭敬明、高小松、慕容雪村写的到底是不是纯文学的问题,如果不算纯文学,便不能算真正的作家。其次,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郭敬明、高小松,而没有看到千千万万个类似于他们的人被挤压在五行山之下,等待着一举成名被人挖掘。

 

如果莫言写的《娃》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算作家吗?如果贾平凹的《废都》一直被列为黄色小说,我们有人认识他吗?因此是不是作家,这个问题不能看他作品的知名度,而要看的写作的内容,写作观点、以及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有的作品在作者所处的时期也许并不出名,而在他死了以后非常出名,譬如曹雪芹、梵高、陶渊明都是这样子的。

 

得到这样的结论后,我们几乎可以知道的是,在文学圈,大多数作家都是在搞义务劳动,而只有极为少数的作家扬名立万。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子的情况呢?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行业都是这样子的,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当成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士兵,没有在拿过国际大奖的厨师就不是厨师,没有进世界500强的企业就不是企业?这是同样的道理,但作家本身是并不稀罕这些虚名的。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全民写作时代开始了,可谓是群雄逐鹿,风起云涌,而作家身份在写作群体中难辨真伪,且竞争愈发激烈。是不是文学?是不是纯文学?这些已经不被时代所关注,而时代关注的是,作者所书写的东西,是不是“我们”喜欢看的,我们从这些文字中能得到什么样子的价值?但很显然,文学不是用来迎合读者的,相反的是,它要批判读者群体、以及社会群体的。作家不可能因为读者喜欢什么就写什么,不可能因为什么容易写就写什么,什么是热点而写什么的。

 

而当每个人都迎合着商业去写作时,文学写作就变得越来越没有商业价值,于是文学写作没落了,自媒体写作兴起了,知识开始像山峰一样堆积,复制、改编、搬运、模仿促使写作门槛越降越低,使得写作人口越来越多,而作家却被挤在了生活的边缘。

 

作家应该丧气吗?作家应该失落吗?作家应该放弃写作吗?作家应该隐忍着被人嘲讽的笑柄吗?作家应该为了文学而钟爱一生吗?是的,作家应具有高尚的情怀,深远的思维,敢为人先的意识,独立特行的风格。作家不能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自己,也永远不可能尝试着买观众的单,作家要有自己思想,要有精神,即便这种精神的长存,让作家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适应不了新时代的步伐,即便作家逐渐地脱离了群众关系,也要证明对文学的坚贞,对自己的衷心。作家之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深夜写作,思维僵持,一气呵成,不作修改)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