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皮影戏虽然历史悠久,但史料文献对民间皮影戏班社几乎没有记载。从清朝末年、民国年间到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之前,冀南各地曾经出现过皮影戏热,当时许多乡村都成立了皮影戏班。这是因为村民需要娱乐活动,如果成立一个村剧团至少需要几十个人和大量服装道具,一般村子办不起,而成立一个皮影戏班只需要十二三个人,大家各湊几个钱或几升粮食,买两张牛皮,请人刻一箱影人,配上锣鼓胡琴,请师傅教一个冬天,就能登台演出,两相比较,成立皮影戏班容易多了。而且皮影戏擅演《西游记》、《封神演义》剧目,孙悟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七十二变神通广大;猪八戒憨态可掬讨人喜欢,戏词幽默易记好学,成为大人小孩都喜欢的娱乐形式,所以在城乡发展很快。
那时多数皮影戏班以自娱自乐为主,过年过节时,村中有开光、红白喜事时,演出几场,大家高兴一下,一般不外出营业演出。只有部分皮影戏班在农闲季节进行营业演出,而且足迹通及冀南东部各县城乡,往西到过武安、渉县和山西长治一带。
磁县屯庄村、肥多县寨中堡、成安县西姚堡村皮影艺人组成的皮影戏班在20世纪50年代初成为石家庄市管辖的皮影戏剧团。肥乡县马寨、东赵寨、寨中堡村的皮影戏班规模较大,能经常营业演出。肥乡县的韩堡、孙庄、吾吉、李焦寨、赵云堡、东谢店、周寨、后营、屯庄营等村都曾经有过皮影戏班,但现在已经失传。成安县庞村、北漳、西姚堡、丁庄、安重村等,磁县屯庄、吴庄、小马庄、木鼻村,魏县杨柴曲村、连柴曲村,永年县陈七方村、长桥村,馆陶县南孙店村,大名县铺上村,曲周县东铺村,临漳县扎村,广平县东张孟村,邱县某村也曾有过皮影戏班。
今天,冀南皮影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其传统的民俗文化内涵逐渐消失。大多数皮影艺人由于年事已高无法演唱,年轻人想学习此技艺的很少,其音乐唱枪、口传剧目、刻制方法等传统皮影戏艺难以得到传承,大量影戏道具残损严重,许多皮影班社逐渐解体,更多皮影戏班由于人手不足,则需要两个或三个村联合组班才能演出。现将目前尚能够坚持演出活动的影戏班社介如下:
1.成安县西姚堡皮影剧团
成安县皮影于清末民初年间出一个名叫“老一子”的传入,经过几代皮影后人的影响逐渐形成规模。建国后到20世纪60年代初,是成安皮影的鼎盛时期。“文革”中,作为“四旧”所制皮影和皮影剧团几乎丧失殆尽,多家门派相继失传,现在仅剩西姚堡一班人马。
西姚堡皮影戏第一代班首是郭永年,传承了胡琴、演唱,第二代班首郭传书,主传了怀调演唱。申国瑞是该村皮影剧团的第三代传人。该团现有影人260余件,演出设备齐全,道具乐器基本到位。演出剧目主要有《西游记》、《封神榜》等。词曲均由苏文秀老师口授,现主要演员刘九海已整理出部分剧本。
西姚堡皮影剧团于2007年6月,在邯郸市博物馆参加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在邯郸市电视台向观众和市领导、中国政协领导作了汇报演出。2008年7月4日至7月25日他们应河北康辉经济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之邀,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国瑞带队在奥运协办城市秦皇岛(山海关)演出20余天,士气很受鼓舞,决心更好地发展皮影艺术,为打造冀南皮影基地而努力。
2.肥乡县寨中堡皮影戏班
肥乡县寨中堡村作为冀南著名皮影戏老艺人“八掌班”苏文秀的家乡,皮影戏班在该村的演出最初主要以自娱自乐为主,一般不带有营业性质。随着时间的发展,皮影戏班逐渐在农闲时间到冀南东部各县城乡营业演出,此种演出方式受到各地群众的普追欢迎。解放初期,在苏文秀带领下,该皮影戏班在吸收了十几名优秀演员的基础上,组成了新的皮影戏班,后被石家庄演出管理处吸收为石家庄皮影剧团。1956年被下放回多。60年代,该村皮影戏班又到山西长治、太原,河南新乡等地演出。寨中堡皮影戏班建班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目前,该皮影戏剧团主持演出事务的是团长张清河。
3.肥乡县马寨复兴皮影剧团
一百年前的第一代艺人苏善正可以说是肥乡县旧店乡马寨村皮影戏的始祖,此后,经由第二代艺人高令资、高日立、李勤福、张治丕,第三代艺人高文考、高文禄、张喜堂、韩克礼等的继承和发展,皮影传人已经步入了第四代、五代、六代的时期。
4.“文革”期间,老皮影戏箱被毁掉了。1975年时,在群众的呼声中,由时任支书的王振华牵头,当地有名的画匠王志仁主刀,韩克礼、张喜堂、高文考、李修山等人协助,皮影剧班得到了恢复,演出工作也渐渐开始有了起色。1999年,在老艺人韩克礼、李修山的倡议下,20人的“马寨复兴皮影剧团”再次成立。
5.肥乡县东赵寨皮影戏班
6.东赵寨皮影戏起源于清末民国初期,从师于广平县葫芦营村皮影艺人庞老亮的苏万正,学成之后曾在东赵寨、马寨多个村庄传艺,促使了冀南皮影艺术之地的形成,其中东赵寨村的影戏剧团就以“全胜剧团”红极一时。此后,皮影剧团曾几度起落,一直到2001年1月,在武风朝和田朝增的倡议和发动下,皮影戏又重新走上了自己的舞台。东赵寨皮影戏传承到今天已有五代,目前,该皮影团由武兴朝担任团长,主持演出事务。
7.肥乡县孙庄皮影戏班
孙庄皮影戏班以前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戏班到过很多村赛,在20世纪50年代至“文革”前最为红火昌盛。不仅遇到红白喜事都要请他们演唱,平时在本村搭台演戏也很多。孙庄皮影戏班每年过六月时,都要晒一次影箱,目的是防止影人受潮、腐烂。据说孙庄皮影戏曾经传到邢台县的郭龙庄,而孙庄自1978年以后就没有再演过皮影戏,影箱已于2006年卖与肥乡南某人,现已无影箱。戏班唱腔为南调,也就是现在的豫剧。
8.曲周县北赵林皮影剧团
曲周皮影剧团组建于清朝末年,在第一任团长武大旗(绰号,真名不详)的组织下,创作剧目,配备乐器,在邻近村演出。
民国初期,北赵林村人徐东昌接任第二任团长,此时正是皮影演出鼎盛时期。曲周皮影剧团曾到馆陶、大名、广平、魏县、肥乡等周围邻县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赏。“文革”时期该剧团受到摧残,销声匿迹多年。
“文革”以后,曲周皮影又重放异彩,经常出村演出。1982年以后,几乎每年都参加具文化馆组织的春节、元霄节文化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多次参加邯郸地区文艺调演,受到热烈欢迎,进入90年代,由于受市场经济及现代文化等方面影响,皮影逐渐受到冷落,活动日益减少。
近年来,曲周皮影剧团的发展得到了市、县文化部门的支持。曲周皮影团在第三任团长党振海的带领下,已购置了新的乐器,正在制作新的道具,整理本,培养新秀,并且培养了5名女演员。
9.磁县屯庄皮影剧团
屯庄皮影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国初期。1945年邯郸解放后,屯庄闫九德、闫志功、闫克珍、闫凌、闫兴、闫红章等皮影艺人,经过精心的准备和付出,于1946年秋后成立了屯庄皮影剧团。到了20世纪50年代皮影戏在邯郸上演,其中的优秀演员在苏文秀先生的率领下,从邯郸、邢台,内丘一路唱到石家庄,他们高超的演唱水平,精湛的技艺,得到了石家庄人民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赞扬,被破例吸收为石家庄皮影剧团。
1957年,皮影剧团改为“磁县皮影第一剧社”,回到了磁县。从1957年至1960年两年多时间里,剧社足迹南及河南安阳、新乡地区,西及彭城、峰峰、武安、涉县,山西黎城、左权县等地。1960年,文艺下马,为了保存皮影剧社,县领导暂时把剧社安排在讲武城国营林场,但他们没有留下来,坚持回了原籍。
10.磁县小马庄皮影剧团
磁县小马庄皮影剧团发起于抗日战争年代,其主要发起者马炳昆在其父马永清的支持下,从师于一位绰号“老一子”的著名艺人。马炳昆吸收本村和马头镇、西村、李庄村、北豆公村的共十几个人加入皮影戏班的学习,于1939年始演出。令邻村上年纪的老人都交口称赞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利用皮影剧团作掩护搞地下联络和抗日宣传。该剧团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文革”以前,在马头一带很有名气。
11.馆陶县南孙店村皮影剧团
相传南孙店村的皮影可以追溯到宋代,近代以来,由于战乱及生活所迫,皮影这一民间艺术濒临灭迹。20世纪40年代初,皮影艺人们凭着对皮影的热爱,克服常人无法象的重重困难,想方设法组织人力、物力,建立起南孙店村第一个皮影剧团。建国前后,南孙店村皮影剧团发展到了它的高峰时期,当时刚有40余人,使皮影在农村、在群众心中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现在,由于皮影这一传统的文化形式无法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年轻人对学习皮影的兴趣愈米愈淡薄,皮影的传承问题便突显了出来。随着我国对传统艺术保护工作的进步深入,自2007年以来,剧团的发展受到了馆陶县委、县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它们已拥有12名演员,仅2008年春节期间,就演出20场次,其演出情况被河北电视台录像播出。
12.永年县陈七方村皮影班
永年皮影戏的传承历史悠久,陈七方村皮影班一般由八九人组成,故有“紧七、慢八、松闲九”之说。
在20世纪80年代,苑英圣先生带领杜宪忠、陈红等人在永年县的部分地区演出,每到一处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个动作都会赢来热烈的掌声。苑英圣先生在去世前用口传说戏,杜宪忠用笔记录,这才有了现有的基本剧本,使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失传。
该影戏当代的传承者有杜宪忠、陈红、苑现民、苑运东,张德芳、王建国、陈红坤、苑俊功等。其中苑现民就是苑英圣先生之子,他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学了皮影的表演技能,整理了宝贵的文字剧目剧本,陈红则保管皮影的皮人。时隔20载在杜宪忠老师的带领下,要重整旗鼓唤醒沉睡的永年皮影,使其成为永年文化的又一亮点。
链接:www.handanwenhua.net/feiyi/2021-07-29/4682.php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