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色邯郸

郭养之同志与元朝教育

时间:2021-07-17 16:25:25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王镜波  浏览: 分享:

 

 郭养之同志与元朝教育

 王镜波

养之同志逝世了,我们对他表示深切的悼念。他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只做奉献不求索取的一生!他平易近人,酷爱读书,素有马列主义“活字典”之称。他对元朝县的开创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将有关他对元朝县教育的工作方面做个简要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养之同志。

一、继承和发展了“以作为学”的教育思想

养之同志曾就读于师范学校,他对教育工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九四五年他曾表示“待抗战胜利后,我还想回‘七师’去教书”。不论在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对全县教育工作关怀备至。特别是他在任中共元朝县委宣传部长时,更显示了他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才能。迅即使元朝县的教育工作,一跃而成为冀南一地委和全冀南区的先进县之一。

养之同志教育思想的形成。早在七师读书时,他就接受了大名七师校长谢台臣“以作为学,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对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和“社会即学校”的学说,也倍加赞赏。在四十年代对陶行知学说尚有争议时,养之同志就肯定了陶行知倡导的“平民教育”和学生自治等是进步的。为此,他阅读过不少有关教育理论书籍,吸收了有益部分的内容。在当时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从而能够在元朝县以崭新的形式和内容,推动着全县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他可以算得上大变革时期的革新教育家。

二、用革命的办法创办群众学校

“群校”是群众学校的简称,全村男女老少都是群校的学生,它是抗日小学发展起来的新型学校。元朝县地处冀鲁交界的边远地区,是个安全地带,具备了办学的有利条件。这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当时几乎村村都有学校。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撕毁了“停战协定”,背信弃义,大举向解放区进攻。县委、县政府和群众团体,为了发动群众保卫胜利果实,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开展“合理负担”、“减租减息”等活动,都以学校为活动场所。为使教育更好地配合中心工作,又都因陋就简办起了成人夜校。分别按原系统组编农会、民兵,自卫队,妇女班、老人班等教学班次。既学文化,也学时事政治。除教员上课外,还聘请村上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担任夜校教师。有的妇女老人离不开家者,则由“小先生”送字上门,包教包会。并把字块贴在屋里墙上,用粉笔写在门上,使家家都有一个识字的环境。为了使出战勤的民兵、担架队学习不间断,每个连排都指派兼职教师在宿营地上课。这样既坚持了学习,又鼓舞了支援前线的战斗意志。

当时,为了提高儿童的入学率,也采取了不少方便学生入学的办法,家中有弟妹者,可以带弟妹上学。需要回家做午饭者,可以提前下学。这样一来入学率有所提高,但仍不能全部入学。为什么?养之同志对此作过分析,“教育这个上层建筑,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他不能单独的畸形发展。家长和学生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饭吃,要想使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必须待土改以后。”经过一九四七年的土地改革,果然在一九四七年冬至一九四八年春,全县学生入学率,竟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完全应验了养之同志的论断。

“群校”是一种最好的办学形式,它既适应战争的需要,也适应了翻身后的农民学文化的需要。真正做到了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书读。当时全县基本上扫除了文盲,完全不识字的人,几乎没有了。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办法设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得以实现了。

一九四七年六月在冀南行署召开的第二次教育会议上,介绍了元朝县的办学情况,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晁哲甫厅长肯定了这种办学形式,并要推广这方面的经验。同时得到了行署主任孟夫唐和副主任王任重的表扬,冠县、元朝县、莘县,树立为冀南区教育先进县,冠县的大花园头,元朝县的田六村等群校,为群众学校的先进旗帜。《冀南教育》也陆续绍了元朝县的办学经验。

三、群校普及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元朝县的教育工作,经过《冀南日报》、《冀南教育》、《工农兵》杂志和专署教育科的介绍,有了一定声誉。各县都在向元朝县学习,我们如何再创新路子,是摆在当时的一项艰巨任务。在养之同志的策划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求得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1、首先从教学内容上去更新

除了采用冀南新华书店发行的课本外,还发动教师结合中心工作编写补充教材,如翻身前后对比,访贫问苦,参军参战,英雄模范事迹,村上好人好事等,用散文、快板、儿歌、顺口溜等体裁,让学生易学易记。在教材供不应求时,县文教科还组织力量,用油印机翻印课本,以应急需。

高小学生则根据“以作为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学数学则去丈量土地,计算田亩。学语文写作时,则结合本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的事例。这样既提高了写作技能,也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习时除复习课文外,采取了“讨论式”,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轮流担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可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2、建立与健全严密的教育网络

随看全县教育的普及,教育结构必须向高层次扩展,才能适应群校学生升学日益增多的要求。为便于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必须组成完整的教育网络。全县八个区每区设立一所高小,每个小区设一所中心小学,各村设分校。各中心群校对分校可以进行业务领导和交流经验。为了培养干部和师资,在一区刘庄村办了一所简易师范学校。学制半年,由杨友云同志任校长。张铁集一高由于师资条件较好,戴帽招收了两个初中班,为后来发展成为张铁集中学奠定了基础,从而为新中国的建立输送了大批干部。有人说“元朝县是出干部的地方”。事实确是如此,战争年代出的干部多,建国以后更多,这是普及教育所结的硕果。

3、增拨教育经费扩大学校建设

学校发展了,接踵而来的就是校舍不足,经费遇到了困难。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养之同志提议下,经县委和县政府同意,以及有关部门支持下,从地方粮中,每亩再增拨半斤小米,划入教育经费。这样一来,使全县八所高小和部分中心群校,办学经费有个来源。各校相继建起了新教室。他们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用很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建房材料利用拆庙的砖瓦木料,请几个泥瓦工,师生一齐动手,很快就把房子建起来了。加上土改时留下的公房,各村学校都有发展。教师工资和其他经费也基本上得到解决。在当时办学高潮的情况下,得到了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学校劳作用地,桌凳用具等,都由村财政补贴和开明人士的慷慨捐助,起到了拾遗补缺的效果,从而使学校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4、大力调整和提高师资水平

学校数量的增多,教师自然感到不足,当时也只能就地取材,从高小中选拔文化水平较高又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到初中班和简易师范去任教,再从中心群校选拔一批教师到高小去当教师。同时从简师和高小中挑选一些年龄较大又有当教师条件的学生,补充到群校师资中去,这样则使其逐级循环,教师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

由于师资的不断更替,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为此,县文教科每年在寒暑假都进行两周的师资集训。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布置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树立教师的荣誉感,做到“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全县教育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她稳步向前发展。

四、教育为战争服务为中心工作服务

养之同志经常说:“我们办教育,应当着眼于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从抗日战争的抗日小学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群众学校,我们都是这样做的。当时“双减”动员参军参战,土改时划阶级和分配土地等,都是在学校开大会,进行宣传鼓动工作。群校成了村上各种活动的中心场所。教学内容也结合中心工作进行,学校还用文艺形式配合宣传,土改时演出“白毛女”,在劳模会上则演出“兄妹开荒”等节目,还组织乡村艺人用河南坠子演唱“土地法大纲”,开诉苦会学生更是呼口号的主力军,对土地改革参军参战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逢年过节慰问烈军属,给他们送喜报,贴对联担水送柴打扫卫生等。

各高小都组织了文艺宣传队,深入农村刷标语,演街头剧、说快板书等,宣传我军在前线的伟大胜利,在祝捷会上高小和群校的学生更为活跃、扭秧歌,踩高跷,与军队联欢。有的高小学生还到后防医院去实习服务,为伤病员送水喂饭,端屎端尿搞卫生。经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了他们是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而流血。从而激起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对人民解放军的无比热爱和崇敬。

五、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值得学习

养之同志不仅对元朝县教育工作做出了成绩,为新中国培养了不少有用人才,而且他的思想品德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也给元朝县干部和下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和养之在一起工作的艰苦年月里,得到他不少的帮助和有益的影响。他学习马列主义从不间断,不管环境多么恶劣,转移到任何一个地方,就借来油灯看书。在学习上更能热情帮助别人。在元朝工作期间,每年冬天都是那件灰棉袄,“灰棉袄”几乎成了“老养”的形象。他平易近人,不论是新老同志,都是平等相处。在农村和贫雇农关系更为密切。他谦虚无华,从不表现自己,每逢谈到他领导工作有方时,他就说“我只会动动嘴,工作还是你们干得多”。他爱好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他总是说他的字没有我和李干(司法科长)写的好。

他组织观念强,县级领导几次更替,有的年纪没他大,资历没他深,他都尊重和服从。他廉洁奉公,从不图谋私利,对那些违法乱纪的人,疾恶如仇。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来评价养之同志,一点都不过分。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多么好的同志啊!可惜他一生“道路坎坷”受了不少的苦。在落实政策后,应当有个好的晚年,而他又过早的走了。给了解他的同志,留下了无限的眷恋和永远的思念。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hdwhua/2021-07-17/4531.html

邯郸文化网、红色邯郸、郭养之、元朝教育

邯郸文化网、红色邯郸、郭养之、元朝教育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邯郸文化网、红色邯郸、郭养之、元朝教育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