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邯郸非遗

文化遗产——峰峰有个“地坑院”

时间:2020-02-21 13:18:05  来源:新邯郸  作者:  浏览: 分享:

          华北地区目前所知的唯一 一座地坑院,它填补了华北地区古代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项空白

峰峰有个“地坑院”

地坑院院门

从下面进地坑院

从上面往下看地坑院

“地坑院”,又名“地窖院”。它是在平地上或利用断崖之高差向下垂直挖深坑,在坑的周边形成人工土崖,作为开挖窑洞的崖体,然后再沿着崖体,纵深向内挖砌窑洞后而形成的院落。由于其院落深藏在地平面以下,非常隐蔽。因此,人们说这种院落是“进村不见院,见树不见人,只闻鸡犬声,窑洞地下存”。在地坑院院落中所挖砌的窑洞,也被称为“下沉式窑洞”。

“地坑院”根据地形特点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也有的为圆形。地坑院内的住户根据地坑内的面积大小,有独门独户的,也有几户合住的。窑洞的深度一般在8至10米;由一个主窑洞和两侧的副窑洞组成,形成“一主两副”三个窑洞并联或“一主一副”“H”形的建筑格局,主窑洞和副窑洞之间,挖有通道;主窑洞的洞口建有砖砌洞门;两侧的窑洞,开有窗户,便于通风;窑洞顶部,砖砌弧形,形成半圆形的拱式窑顶。地坑院内设施齐全,有水井、渗井、厕所、畜圈、鸡窝等;对外建有通道,通道根据所处的位置,有斜坡式、台阶式、直通式、通道式等不同类型。

“地坑院”作为我国低山丘陵地区独特的农村民居院落,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它源于古代的“穴居”,在史书文献中也有记载,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多位于生活较为贫困地区的断崖土岭之上。因其施工方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挡风隔音,不占农田,至今在我国河南三门峡市的陕县,甘肃庆阳,山西运城以及陕西的黄土高原仍有遗存。特别是在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一带,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形式被保留下来,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地坑院的营建技艺已于2011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门峡一带的地坑院落群,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

想不到的是今年5月下旬,我在峰峰矿区和村镇刘岗西村进行历史文化名村调研时,也发现了一座“地坑院”,这也是华北地区目前所知的唯一一座地坑院,它填补了华北地区古代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项空白,弥足珍贵。

该“地坑院”位于刘岗西村南的断崖坡地上,当地人称此为“南窑”,直径约30米,深度在6米左右,共有18个窑洞。其中4个窑洞保留基本完整,有洞门、窗户和窑体;8个窑洞砖砌洞门坍塌,窑体保存较好;6个窑洞已经坍塌。

刘岗西村的地坑院,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地坑院,有着鲜明的、独特的地域特征:

首先,在地坑院的形态上,它上部基本呈圆形,彰显的是天在上,浩广至远,有利于地坑院的采光通风;下面呈方形,凸现了户接地,阴阳平衡,体现了建筑空间布局的秩序方正。在我国地坑院中象这样“天圆地方”的布局形态绝无仅有,非常独特。它是我国古代传统理念在地坑院中的杰作,是“天人合一”在建筑形态上的反映。

其次,在地坑院的布局上,由于该地坑院南部为坚硬的山体,西部为半崖半土的绝壁,东部与北部为黄土断崖,因此,在地坑院东、北黄土断崖上所凿的窑洞为背靠背串联式造形,在西部所凿的窑洞为并联式窑洞,在南部由于岩石坚硬无法凿窑洞。这种地域特色布局的窑洞形成的地坑院,不同于黄土高原上就地挖坑形成的地坑院,非常独特而且有地域个性。其中位于东部的8个窑洞4个面向地坑院内,4个面向地坑院外;位于北部的7个窑洞,4个面向院内,3个面向院外,呈一主一副“H”形并联式结构;窑洞深约8米,宽约3.5米,高约3米;主窑洞有完整的砖砌洞口,洞口有木制两开扇屋门,屋门上留有三块板式的木楣档扳;窑洞与窑洞之间有通道连通;窑洞顶部多为砖砌孤形窑顶,也有一部分为土顶。更为奇特的是位于院内北侧、面朝院内北头的窑洞,与向外开门窑洞相通,在相通的窑洞中还有一个暗洞,形成了一组“┓”形洞洞串连三窑相通的特殊布局,在明洞和串洞中都留有面向院内和院外的出口。

地坑院西部的4个窑洞为并联式的窑洞,4个窑洞不仅互相连通,而且往西还有一个直通地坑院顶部的长坡式地道;窑洞中,有一眼水井,至今仍保存较好,井内仍有活水。据了解,此处原来是制作粉条的手工作坊。

地坑院内南侧部位没有窑洞,因崖体为岩石结构,挖凿窑洞难度较大。为此,在崖体前建了三间砖砌平房,在平房内我们发现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瓷碗,据推测这里可能是厨房、餐厅或储藏室,现保留完整。

在地坑院内中央位置挖有一个大坑,平常时节是院内住户的猪圈,下雨时是地坑院内的渗水井;一旦雨水过多坑满,雨水可以顺着对外通道外泄。大坑周边是连接院内各户之间的小道。

地坑院对外的通道,位于院落的东北角,属于直通式门道,其坡度比村内的道路略高并连通;地坑院中的院门也不象平常院落中的院门呈长方形,并建有门楼;而该地坑院的院门基本呈方形,也没有门楼。究其原因,因为地坑院位于地平面以下,这也许是“天圆地方”建筑理念在地坑院建筑形态上的反映。

据该村村民讲,地坑院中原来住有四户人家。2017年因年久失修,雨水较大,造成部分窑洞坍塌,才陆续搬出。

至于这座地坑院建于何时,至今也没人说的清楚。该村一些七八十岁老人回忆,地坑院上面平坦开阔,通风凉爽,平时是地坑院晾晒粉条和粉皮的地方;夏收和秋收时节,也是村民晒轧粮食的场地,他们小时候经常在上面玩而不愿回家。而该村107岁的段计风老人回忆,她13岁嫁到该村时就有这个地坑院,按其推算,其建设年代至少也在二百年前的清朝中、后期。

现在,地坑院已无人居住,杂草丛生。但其建筑形制保留完整,布局严谨,大部分窑洞完好,建筑元素尚存。而此院又与峰峰矿区旅游环路,与北响堂景区、响堂水城毗邻,只要稍加修整,就可以成为黄河以北、燕赵大地上的一个旅游胜地。

参加调研和座谈的有:侯春江、刘二丑、刘扎根、刘增武、刘勇、刘丰生、刘河森、刘禄山、刘同河、刘登平

(作者系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主任)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