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子灯阵
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自发性节庆活动,它不仅流行于我国国内各地,而且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颇为盛行。其多出现于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期间。“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据传起自于汉代,唐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到了明清时期各地灯会活动就已经达到了鼎盛。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到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都要张挂和燃点各式各样的彩灯,同时举行观灯、赏灯、赛灯等庆祝活动,以祈阖家团圆、人寿年丰。以灯会为中心,各地形成了猜灯谜、吃元宵、走百病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元宵节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日益丰富,不少地方在元宵节庆典中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抬阁等传统民俗表演,使灯会显得更加热闹红火。
苇子灯阵就是这样一种将工艺制作与舞蹈表演有机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流传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以西10公里的义井镇东王看村,是河北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东王看的苇子灯,一铺就成”,是广泛流行于当地峰峰矿区的一句俗语。
苇子灯阵的起源,相传与战国时期赵国的名相蔺相如有关。据当地民间相传,蔺相如出生在磁县贾壁村,离赵都邯郸城百十余里,策马不多时即到。蔺相如乡情很重,逢年过节,总忘不了回村看望父老乡亲,与民同乐。每到元宵之夜,他就会把自家的宫灯挂在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供乡民们观赏。天长日久,宫灯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当时,蔺相如家乡一带盛产芦苇,百姓们便就地取材,仿照宫灯做成苇子灯。而到了明朝,与贾壁村一山之隔的峰峰王看村人,在山坡上砍柴时,就能瞧见山下贾壁村表演的苇子灯。王看村村民就渐渐学得了灯艺。并日渐红火起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苇子灯的制作十分讲究,作为苇子灯道具的苇秆是用竹竿或木杆制成的。灯架用苇秆或高粱秆插成,用彩纸装饰。灯的内外层均由绵纸和彩纸装饰,蜡烛用羊油特制。灯有二十四杆,象征农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明灯闪耀,风调雨顺。
苇子灯阵多在春节期间表演,每年一进腊月,东王看村村民就开始采购灯油、红绿纸等材料,剪贴铰装,精心制作灯阵道具,将丰收的心情融入艺术之中。
元宵节是表演苇子灯阵的高峰期,其多在夜晚进行表演,通过灯的流动,形成各种图案或字型,场面盛大,气势壮观。苇子灯阵由年轻体壮的小伙子32人于夜间表演,其中24人擎苇子灯,8人提小灯笼,通过灯的流动形成各种图案或字样,场面十分壮观。表演中需用到9盏小灯笼、24杆苇子灯等道具及墩鼓、小钹、大钹、小锣等打击乐器。
传统的苇子灯阵节目有《跑圆场》、《四马投唐》、《八门套九星》、《倒卷帘》、《二龙出水》等,表演者还可以组合出“天下太平”等多种字样。苇子灯阵以艳丽的装饰、粗犷的表演营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展现出流行地民间文化的质朴风貌和民众的审美意识。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当地制作苇子灯的老艺人已经由原来的十几个减少到两三个,苇子灯阵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与危机。幸甚在各地政府以及民间机构、艺人的共同努力与争取下,2008年6月,灯会(苇子灯阵)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随着邯郸非遗传承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的展开,以及非遗+舞蹈等跨界的合作与融合,苇子灯阵的文化传承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光大。
与此同时,东王看村里的蔺文艺老先生也被评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会(苇子灯阵)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邯郸市峰峰矿区文化馆获得“苇子灯阵”项目保护单位资格。东王看村的苇子灯阵在国家一系列政策配套与资金支持的时代背景下重现往日活力,日渐勃勃生机。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feiyi/2021-08-06/4805.php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