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颇> 
 战国后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诸侯国,都想要称雄天下,相互兼并的斗争十分激烈,战争的烽火燃遍了整个中国大地。
 频繁的战争产生了众多的军事家,
 赵国的廉颇就是活跃在当时军事舞台上的著名将领。
 
 当时赵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河北、河南、陜西、北东各一部分,
 国都邯郸是历代的军事要地。
 赵国的西邻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日趋强大,不断向东扩张势力。
 使赵国面临着被秦国逐渐蚕食的威胁。赵国以廉颇为干城,使秦国难以东进。
 
 他骁勇善战,名振天下,前后四十多年,为赵国的生存,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公元前三0六年,秦昭王即位。他在安定了国内的局势以后,
 便不断派兵进攻赵国。
 廉颇率领赵军奋力抵抗,打退了秦军的数次进攻,迫使秦王只好和赵国讲和。
 
 公元二八五前年,秦昭王和赵惠文王约定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会谈,
 秦国暂时停止了对赵国的进攻。
 
 公元前二八三年,廉颇率领赵国军队打败了齐国,夺取了阳晋(今山东郓城县西)。
 当年,他因战功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主持赵国的军事。
 从此,廉颇的声名也就传遍了各个诸侯国,使赵国保持了此较犟大的地位。
 
 公元前二六五年,秦、赵双方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下)相峙。
 这时,赵惠文王已死,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
 赵国的国势已大不如前,廉颇统帅赵军,他针对秦犟赵弱的形势,
 采取守势,筑垒坚守,不与秦军直接交锋。
 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坚守不出,想以长期坚壁固守消耗、疲惫对方,
 迫使秦军不战自退。
 
 秦军屡屡求战不得,就千方百计地想要去掉廉颇。
 他们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假如赵括担任大将,
 秦国就非败不可了。」
 赵王不知是计,轻信了谣言,埋怨廉颇坚守不战,
 有失国威,改派赵括为将代替廉颇。
 
 赵括虽然自幼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他指挥军队和秦军交战,被打得落花流水。
 赵括本人被杀,四十馀万赵国官兵被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
 这时,赵王后悔不迭,才重新起用廉颇统兵。
 
 公元前二五一年,燕王听从丞相栗腹的意见,
 以为长平一战,赵国国内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
 大概有机可乘,就派兵进攻赵国。
 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英勇奋战,大破燕军,杀死了燕车主将栗腹,
 并乘胜进军,包围了燕国,燕国只好割地求和。
 廉颇因功封为信平君,代理相国。
 
 廉颇不但勇猛善战,而且顾大局,识整体,勇于改错,有着高尚的品德。
 这更使他在战国后期的军事将领中出类拔萃,受到各国的尊重。
 
 公元前二七九年,赵国的外交家蔺相如因为先后挫败了秦王的诡计,
 维护了国家尊严,被拜为上卿,位居于廉颇之上。
 起初廉颇自恃战功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但相如总是主动避让。
 
 后来廉颇知道蔺相如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让秦国有机可乘,
 才处处忍辱让步,于是感到十分惭愧,就解开上衣,
 背负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他见到兰相如即跪倒在地,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宽恕。
 他们从此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
 和共同扶助赵国、增犟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
 这就是著名的「将相和」故事和「负荆请罪」典故的由来。
 
 秦国得知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睦,很长一个时期内,对赵国就不敢再轻易侵犯。
 廉颇到了晚年,因赵王听信奸言,被剥夺了兵权,只得客居异国,但仍然思念赵国,最后郁郁而死。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yd03208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