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一、生平事迹
出身于耕读家庭,28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历任礼部、兵部侍郎,因直言进谏触怒咸丰帝,后因母丧回乡丁忧。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因清军八旗、绿营腐败无能,1853年奉旨组建地方团练,曾国藩以儒家伦理治军,强调纪律与忠诚,启用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才。之后湘军攻克武昌、九江、安庆,1864年攻陷天京(南京),终结太平天国。并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主动裁撤军队。
曾国藩除了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外,还兴办洋务,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中国首个近代兵工厂),支持派遣留学生。
但在晚年(1870年)处理“天津教案”时,在处理法国领事馆与民众冲突时被批“软弱妥协”,声望受损。1872年病逝南京,谥号“文正”。
二、学什么?
1、学“笨功夫”:普通人逆袭的底层逻辑
曾国藩资质平庸却靠勤奋持续突围,曾国藩考秀才7次落榜,但他坚持“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用成功证明了持续努力可以弥补先天不足。
网上有一句话: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我们要明白我们一开始不是要成为那百分之一,而是先成为那百分之二十的人,成为那百分之一需要极强的天赋加上极致的努力,但是相对的天赋加上极其的努力就可以成为那百分之二十的人的。
现代人常被“速成思维”裹挟,我们可以学习他“日拱一卒”的精神:设定长期目标,用笨方法积累硬实力。
2、学“自律+反思”:自我管理的终极武器
曾国藩通过设立日课十二条:每日读书、静坐、写日记、谨言等习惯,并终身践行。
曾国藩在设立日课之后,一开始也总是难以做到,但是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持续的反思,一点点的修正自己,持续的做,最终从“凡人”达到“超人”的境界。
很多人也会做每日计划,但是也有很多人都做不到,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微习惯”,我们设立的时候不要设立这么多,从小做起,一点点积累。
我们学习他用“复盘思维”取代空想,建立可量化的日常习惯体系,如每日记录时间开销、每周复盘目标完成度等。
3、学“处世智慧”:在复杂关系中保持平衡
曾国藩采取的是刚柔并济的处世哲学:他既能坚持原则,如在对抗太平天国时采取“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又能灵活妥协,如处理官场关系时适当的做到“和光同尘”。
人要有自己的底线,在底线之上我们可以和光同尘,但是底线之下我们要坚守不破。一个人的底线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上线的,底线是和一个人的名誉、信用相关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他职场与社交中,学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既坚守底线,又避免无谓对抗。
4、学“战略思维”:从全局视角解决问题
曾国藩认为:古今中外,具有雄才大略的用兵者,无不能够始终从战略的高度来把握问题,能够透过暂时的纷乱看到重点,在利害交织中看清本质,牢牢把握长远与眼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我们在制定战术之前应该先思考好战略问题,战术是方法,战略是方向。曾国藩重视系统化思维,办湘军时从制度、人才、后勤全面改革,而非单纯依赖战术。
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先建立系统性框架(如SWOT分析、PDCA循环),避免陷入碎片化应对。
5、学“韧性精神”:低谷期的生存之道
学他的屡败屡战的抗挫力,曾国藩作战失败三次自杀未遂、多次被贬仍能崛起,充分体现了他“打脱牙和血吞”的韧劲。
无论是改正自己的缺点还是做事情我们都要有韧性,只要在有目标、有方法、有反馈的情况下持续的做、持续的积累我们就能获得改变。
我们要培养自己养成“成长型思维”,失败视是一种反馈而非终点,就像现在房子一直在掉价,但是只要我们还在使用,还没有将它卖了,那么它的价值就还是这么多。
6、学“谦逊大度”:利人就是利己
曾国藩在开始中进士、进翰林后是很狂妄的,但是后来在朋友的提醒下自己慢慢通过反思和日课对自己进行革命,之后一点点改正了,后期的曾国藩是低调谦逊的。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看成了平常人才能正常的看人,曾国藩在经过自己的革命之后变得越来越大度,所以他身边的人才越来越多,而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曾国藩会用人,他知道人的特长也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让别人发挥出他的特长。
二是曾国藩因材施教,懂得调教人,比如对李鸿章的调教,李鸿章喜欢睡懒觉,他就特意让全营的人等着他吃早饭。
三是他愿意举荐人,曾国藩乐意举荐人才,因为他认为当时社会变成这样就是因为当时朝廷没有什么人才。
7、学“学识与务实”:扎实的学习态度
曾国藩强调读书要“不二”,即读完一本书再读另一本,避免浮躁和浅尝辄止。他一生读书不辍,注重积累和实践,这种务实的态度使他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游刃有余。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容易陷入碎片化学习的困境。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提醒我们,只有深入钻研、扎实积累,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转化为能力。
我们现在很多人的学习都是翻看式的学习,读书我们是需要问问自己想要从中学到什么,读完也要问问自己有没有收获。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一个问题,读一类书比读一本书更好,我们读书要以“以我为主”的方式阅读,我们是从书本中获得答案。
8、学“家庭教育”:传承良好家风
曾国藩的家书不仅是对家人的关怀与嘱托,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教育经典。他强调“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出优秀后代。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良好的家风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曾国藩的家风建设理念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怎么学?
1、从模仿开始
但是切记不要照搬照套,比如他的读书不二,我们要学会“主题阅读”,找到一类书来回答我们的问题会更精准和客观。
2、创建自己的日课
我们可以根据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和富兰克林的自律十三条结合我们的实际,创建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日课,然后每日对标进行自我管理。
3、分阶段实践,避免自我苛责
我们在开始实践初期不要一开始就全部一起上,而是要一条条的实践,比如可先实践每日读书5分钟、运动5分钟、复盘5分钟),之后逐步增加难度。
也要制定容错机制,只要长期不放弃,中途出现没有做到的日子也要有弹性的反思,曾国藩也常因未能完成日课自责,但始终不放弃。可借鉴“75%完成度法则”:允许不完美,但保持连续性。
4、在具体场景中实践应用
我们的学是为了用,比如我们在职场中遇到争论我们要主动认错,要有容人之心,但是也要注意底线。
我们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时候要从战略的思维思考,考虑要全面。
我们虽然主题读书,但是一段时间内我们还是要深耕一个领域。
总结
我们在学习曾国藩时,我们可以从这位晚清名臣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智慧中提炼出许多值得借鉴的内容。学习曾国藩的核心,不仅是了解他的历史功绩,更是要结合现代语境,思考如何将他的处世哲学、自我管理方法和人生智慧转化为个人的成长动力。
我们学习曾国藩的最终目标是将他的历史智慧转化为适配我们个人阶段的行动指南,在不确定的时代构建自己的“人生护城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