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王边溪谷

武 安 补 锅 匠

时间:2021-07-23 15:17:45  来源: 山水人文(公众号)  作者: 山水人文  浏览: 分享:

武 安 补 锅 匠  

七、盘 乡 问 道

(一)何为盘道

在外地,锢戮锅的如果相遇,便可能会出现盘道。不管是外地的还是本地的,如果一方被盘问住了,这一方便不能在这干,盘问不住便可同干。

(二)盘道的内容

1、先到的锢戮锅人在路上用扁担划一道,后来的锢戮锅人要放下担子,一一提过去,而不能担过去。

2,问太上老君有几个徒弟,都是干啥的?

答:太上老君有四个徒弟,大徒弟是烧窑的,二徒弟是打铁的,三徒弟是锢戮锅的,四徒弟是打锡壶的。如答不上来便是外行不能在这干。

3、锢戮锅人晚上出门壮胆说什么话?

答:南斗六星,北斗七星,指剑迟凌,太上老君。

4、你的担子有多重? 答:二斤十三两石八钱。

二斤指南北二京,十三两是十三省,石八钱是(八方)。

武 安 补 锅 匠 ——邯郸文化网

八、锢戮锅人所走路线

1、东线:武安——邯郸——邢台——任县——泰安——枣庄(不过黄河)。

2、西线:武安——涉县——山西省(长治——太原)——陕西省——甘肃省(兰州市——古浪市——酒泉——嘉峪关——安西——柳园)——新疆(哈密市——乌鲁木齐)。

3、北线:武安(团城——沙洺——活水——阳邑——摩天岭十八盘)——邢台(沙河)——山西(长治——太原——忻州——大同)——内蒙古(丰镇——集宁市——呼和浩特——乌拉特前旗——五原——临河区)。

4、南线:武安——邯郸——成安——广平——魏县——大名——河南(清丰——开封——商丘市)——安徽——浙江。

九、锢戳锅人行话(黑脖子话)选译

黑脖的们外出为安全和交流方便,创造了他们的行内语言。如干活时行话:

1、对于好做的活儿,说是好活器。

2、对于不好做的活儿,称烂活器。

3、对于出力少挣钱多的活儿称为巧活器。

再如:嗑活气——搞价钱 、 产活气——做活儿、产了——走了或者“蹀儿了”、讨你——打你、嬲食——吃饭、丘的慌了——饿的慌了。

坐合拉的来的或走的——坐车来的或走的,合拉是车。

产了多少板——挣了多少钱、 旁脖子——外人、不紫脖子——坏人、埒佰的测——二百五。

老苍猴——老太婆、小嵬子——小女孩、嵬的——闺女、猴脖子——中年媳妇、小猴脖子——小媳妇、小脖戏——指小男孩。

注——产,有多种用法,如走、跑、打、做、奸等。

对话举例:

1、我今儿遇见个老苍猴,不够产的,凶产给我了。

译文:我今儿遇着个老太婆,不识数,多给了我钱。

2、遇着个猴脖子,有个活气,嗑哩是足的片儿,产起来了,男脖子来了,给猴脖子捶了,就给攫绺块,丘给了埒绺块。

译文:遇着个中年妇女,有个活儿,说好的是十块钱,做起来了,中年妇女的男人回来了,给中年妇女吵了一架,就给了八块钱,少给了两块钱。

3、俺街霉了个老苍猴,产了测绺亮的,测足的多把戏,每天嬲丝的,产烧淋,熏紫的,花了测绺板的铹攫。

译文:我们村死了个老太婆,排五埋,用了五十多人,每天吃肉,喝酒,抽好烟,花了5680块钱。

4、甲:你斑斑这个猴脖子产的啥叶臊。

你看看这女人穿的啥衣服? 

乙:你没毛楚,你斑斑那猴脖子侧旒官,再斑斑那挠的、踢杖,一身丝的,不紫。没毛楚?你斑吧,我去筛哩呀。

你没眼,你看看那女人的脸,再看看那手和脚,一身胖肉,不好。没眼,你看吧,我去尿哩呀。

武 安 补 锅 匠 ——邯郸文化网

武 安 补 锅 匠 ——邯郸文化网

十、锢戮锅的发源地

据武安县志记载和实地调查,武安锢戮锅的发源地在团城一带。从事补锅行业人数之多,历史之长是一大特点。团城周边如崇义、南庄、北庄、北西庄、东梁庄、西梁庄、梁市等地为锢戮锅集中区。1955年左右,团城乡北西庄一个小村有130多户600余口,就有70多户200多人从事补锅业,团城乡北庄村200多户1000多口就有100多户300余人从事补锅业。解放后,在山西侯马有锢戮锅一条街,锢戮锅人大多是崇义人。全国各地,凡有冒烟的地方就有锢戮锅人的足迹,一打听,90%以上是武安团城一带人。再者,武安为历史最久的产铁炼铁基地,春秋战国时便产生了冶铁基地和铁官。故初步认为,这里是锢戮锅的发源地。

十一、锢戮锅人的社会地位

锢戮锅是个撑不着、饿不死的营生,在贫困灾荒之年,他是个被人看得起的营生,他虽属难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但他毕竟算是个手艺。如一年一趟锢戮锅行程约5000余里,回后挣的钱可置买2亩赖地(徒弟干活吃饭不挣钱),锢戮锅人无论何朝何代外出干活不上税,也颇受政府的保护。在关外、少数民族,更是看重手艺人,有许多锢戮锅人或在外地成家或领回媳妇。本地人条件较好的人家选择锢戮锅的还不多,按锢戮锅人自称:这是个要饭营生,受罪营生,出外住堂、住庙、要饭,常年在外,收入不高,又脏又累,因此,媳妇还是难说的。解放后,特别是生产队时,由于队上分红较低,一个劳力干一天活最后分红多则几毛,少则几分,而锢戮锅人外出搞此副业除向队上交钱,还有结余,至改革开放时,有不少锢戮锅人靠此盖了房,娶了儿媳,这算是富裕的户了,但很少因此而发家致富的。这行业却是人们图谋生存的一个重要行当,武安许多人都是锢戮锅人的后裔,没有这个行当,他们的父母恐怕早巳死于兵火天灾了,更没有后人可言。按社会发展说,这是一个过渡的行当。

武 安 补 锅 匠 ——邯郸文化网

武 安 补 锅 匠 ——邯郸文化网

十二、抗日战争时期锢戮锅人的处境

抗日战争时期,在武安及周边地区,有的是八路军占领区,也叫红区或根据地,有的是日本占领区,叫白区或敌占区。敌占区查岗要良民证,根据地儿童团要路条。锢戮锅人的腿长,哪有活往哪跑,谁给钱给谁干,而身上不可能带有两个证件,因此,常被双方当作对方的秘探或被吊打,被审问,甚至被杀。挣的钱有的是日元,有的是八路军票子。八路军票子敌占区不能用,日元到根据地不能花。因此,他们说自己的脑袋是系在裤腰带上的。为了安全,他们只好只在一边跑,只给一方干活。曾有一家三口,因补锅被双方误会,均把他们当秘探而吊打。八路军从他们风箱里搜出了日元,日本兵从他们身上搜出了八路军济南票子,而他们良民证路条却什么也没有。按他们的理说:不偷不抢,两肩膀扛着个头,凭手艺吃饭。可那时却不行。

十三、锢戮锅的兴衰

据考证推测,锢戮锅可能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后,由铁匠衍生而来的。各个朝代均有小炉匠修修补补,由于这个行当属下九流行当,历来不被统治阶级重视,很少留下他们的正史或野史。现在整理,一是靠查有限的资料上推测,一是靠幸存的锢戮锅人的回忆。据锢戮锅人的介绍,锢戮锅的鼎盛时期有两个阶段,一是解放初期,土改之后,农民分得了田地粮食和生活用具,支锅做饭的时候多于从前,修锅补盆的数量倍增。许多锢戮锅人土改时仍出外未归,这是一个鼎盛时期。另一个鼎盛时期是1958年大炼钢铁解散食堂之后。1958年大跃进,全国一片红,砸锅卖铁奔共产主义,一家一户的生活解体,干活一起干,吃饭一起吃,大锅饭大食堂。1961年周恩来视察武安伯延后,大食堂随之解散,一家一户的个体生活又重新开始,小锅小灶需要修补,这是锢戮锅第二个高潮。据一锢戮锅人说,1958年后到内蒙一个雷阵海的小村,一天之内全村共九户就补了十一口锅(两口锅是过去私藏的)。

文化大革命之后,锢戮锅渐呈衰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由于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和铁锅数量的减少(大多以铝锅代替),锢戮锅的基本上消声匿迹了,所存的串乡的,也大多是换锅底,换壶底,做的是白铁匠的活,或者是烧铝翻砂倒锅,真正的铁锅锢戮基本消亡(听说内蒙古等寒冷地区还尚存锢戮锅的)。

武 安 补 锅 匠 ——邯郸文化网

十四、锢戮锅人呜叫的语言

锢戳锅人起初的呜叫很单纯,仅是一声“锢戳锅哟一一锯锅哟”以后,为了扩大营业范围,他们以锢戳为重点,又派生出了许多活,因此呜叫的变化也随之变化,演变得较多的呜叫有:“烧口哩、锻眼哩、挫边哩、短尖哩”,“锢戮锅,三半哩,两半哩”,“洋磁盆、钉铁锅、钉铁盆……”还有顺口溜:“换壶底、换锅底,打个补丁也可以,锔铁锅、锔铁盆,错缝圪料保锯平,锔大缸、锔大盆,脸盆换底补窟窿。”进而发展为“修铝锅,担水筲,能磨剪子能磨刀,修理推子磨剪子,还会拾掇汽管子”,“拼做活一流手艺,搞买卖一团和气,拼串乡一股作气,拼呜叫惊天动地。”等。

十五、锢戳锅成大事的

李如斌,71岁,武安北西庄人,解放战争时从家乡征兵出走,当兵后先到八路军汽车独立团,曾任团长,后提为副师级,参加过大别山战斗和抗美援朝。

李奎林,78岁,武安北西庄人,当兵后参加过对越反击战,任过团长。

李秋成,72岁,武安北西庄人,补锅时在呼和浩特安家,解放后为市搬运公司书记。

周树德.81岁(已故),武安坦岭人。补锅外出时参军,先为机枪射手,作战勇敢,50米之内近距离发射,其它射手不敢。后成为炮手,曾亲经彭德怀指挥打炮。后升为团长。解放后组织分配一大学生做妻子,后生一子,妻子难产而死。扫盲时精神失常,病愈后组织又分配一女子侍奉其终。

武 安 补 锅 匠 ——邯郸文化网

十六、锢戳锅人的自述

李元所,81岁,武安北西庄人,锢戳锅21代,可上溯到明朝。本人13岁跟师父李秦所到山东梁山郓城锢戳锅,只管吃饭不要钱,一天两顿饭,两头见太阳。沿途:武安——成安张黑店——大名府(总站)开始串担子,数天过黄河到河南串担子。出外找活时有时就找不到师父干活的地点了。找不上活时想办法怎样回去不挨打,有时不敢回去,就找个庙堂住下,第二天找上活再回。干活时,铁水流到手指上也不敢动,如果松手,干坏了活又是一顿毒打,亲爹老子也是这样,打得屎一把尿一把,就这行当。

李元生,76岁,两代人锢戳锅。17岁互助组时和舅舅搭伙外出锢戮锅,那时随便出去无人管。人民公社后每年冬季(收秋后)出动干到年底。一天给队上交2元买一个工(一个工当时分红2毛或3毛钱),至今家有8口人,儿子还嫌锢戳锅挣钱少、呜叫张不开口,外出打工干别的去了,只有自己还干着这活,骑上车子带上工具串串乡,也挣个工钱。

夏旺的,77岁,武安北西庄人,17岁外出锢戮锅,那是民国31年灾荒年,赶黑到武安南阳邑,晚上住进家谱庙,先是干活只要吃喝,后来粮食多了就要钱。打一个鋦子1毛钱济南票子(顶日元三元),到河南五化营,当地说锢戳锅人是鬼,大闺女、小媳妇都用水往外泼,泼得他们无法干活。只好到别处去干。那时家里给说了一房媳妇,自己不在家,老人让妹妹代娶,娶后6天自己才回来。锢戮锅在外遇武安老乡帮忙时候也很多。有一次在南乐和外地人打架,送到派出所又被放出,是县里有武安人。在内蒙县委干部就有南庄、西庄的老乡,有的是逃荒到那安的家,有的是锢戳锅在外安的家。

李聚良,67岁,武安团城人,三代补锅。7岁外出补锅学徒,记得8岁回来时日本正炸邯郸火车站,最苦的一次是那年冬天,与李存景、李银科、宋二黑搭伙,四人两副担子,从团城出发到邢台干活。在任县、内丘县、隆尧、唐山、内黄等地干一月有余。那年冬天的某日,他们住进任县某村一个车棚。四人两双铺盖,李聚良与宋二黑两个小孩钻一被窝,两个大人一个被窝。我们都是一颠一倒一人头朝里,一人头朝外的躺着。用被单子遮住车棚,醒后发现一场大雪将枕头和头都埋住了。

解放前,他爹领着两个哥一个姐5岁以上就都领出去了。第一次领两个哥,第二次又领上姐。住堂住庙,早起去要饭,然后去干活,挣了钱就买点饭,挣不了钱就白干活。

其大哥靠媒人介绍西湖一女人,自称在内蒙开药店,不敢说是锢戮锅的。相亲时穿大衫带礼帽,不敢握手,怕嫌手黑。结婚后发现对方是傻子,只会吃喝不会干活。解放后土改时傻妻病死后,又从内蒙古平镇县搞一对象。

锢戮锅是自己家传手艺,爷、父、自己(弟兄三人和姐)三代人干这活。生活条件变好后父亲仍不断教诲:祖传手艺不能丢,没有这个活就没有你们。父亲偌大年纪仍外出补锅,别人开玩笑说:“你是否无儿无女,没人养活你?”他说:“我有三个儿子八个孙子。”现在每逢年节,他们都要炼好铁水,打几锅梨花祭奠父亲。

李秋科,69岁,武安团城人,9岁外出,补了60年锅。9岁时挑着担子,自己外出补锅,10岁时自己挑了砧子,11岁时挑了行李,13岁时锢戮锅干活。记得有一次,正月初四晚到山东迂城,初五时出去找活喊了几声:“锢戳锅——锔锅——”,出来很多人。此时日本人到此为了断八路军的粮食,把锅都砸坏了,因此活很多,但由于人们都很穷,他们只能吃点高粱、糠等。在山东的一天晚上皇军查店,自己被打一顿。白天干活时,日军以为他们是八路密探,把其吊打了一顿,用刺刀在其父脖子上划。解放后还一直干。一年回一次家,从家挑上担子往东走,第一天到邯郸临洺关,第二天下乡找活,过铁路东有活干,从此边走边干,哪黑哪住,冬天找点干草住堂住庙,夏天就住树下。出门不怕虎狼,不怕鬼,就怕下雨没活干。

一天早、晚两顿饭,白天干活要价是“锢戮锅、掌破鞋,指物说价”,一斤米锔4—5个锔子。锢戳锅是走到天边,不记啥县,哪有活、哪危险都不怕。7岁上自己干,父亲领着弟弟干,自己已学会打锔子,除风箱砧子外都是自己打制。一直干了60年,老了,现在不能干了。

刘戌的,79岁,武安营井人。自己七岁要饭,要了六个月。9岁时一家人为了逃荒用房子换了两升米才逃荒到定县,正碰上大哥锢戳锅回来。皇军从风箱里搜出在外锢戮锅挣的八路军济南票子,皇军说大哥是八路军密探,要用刺刀挑,还是翻译说了句好话才放了。大哥落户山西,娶了当地媳妇,公私合营时成立了钉锅社,56岁转正成了国家人员。自己以后也一直在外锢戳锅,文化大革命时,正在太原补锅听捎信让回来。一回来就被挂上茶壶游街,说自己外出锢戮锅是投机倒把,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我说我老实,听捎信就先回来倒不对了,别人不回来也没事,再说我一辈子锢戮锅受罪和刘少奇咋能扯到一起,我咋成了刘少奇的孝子贤孙了,红卫兵说这是运动,好多当官的都被斗了。我说当官的被斗了人家是当过官,我图什么呀!(续)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zuojia/2021-07-23/4624.html

武 安 补 锅 匠 ——邯郸文化网

武 安 补 锅 匠 ——邯郸文化网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武 安 补 锅 匠 ——邯郸文化网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