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因河而兴,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县,隋唐时期崛起,成为黄河以北广阔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
它,五千多年文明史进程中,两次为都,七为陪都,成就“北方重镇”“畿辅八府”之首殊荣。
它,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84处,其中国保单位4处。传统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民间音乐、戏剧、曲艺、民间文学、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舞蹈、民间信仰、书法、文化空间、传统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5个类别126项。
它,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公布,2014年7月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继宣化、蔚县、涿州、定州、赵县、邢台后我省第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014年,对于华北平原上的大名县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4月,国家文物局《关于大名府故城保护规划的批复》经由省文物局下发至大名县;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项世界遗产,而“御河兴府”的大名府也随之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7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大名县列入省历史文化名城,成为继宣化、蔚县、涿州、定州、赵县、邢台后的第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盛夏时节,走进大名古城区,仿佛穿越在历史长河,移步换景间,尽显古城魅力。
历史久远
大名历史悠久,与中华人文发端同步。炎黄时期,为黄帝部落及其后裔昌邑封地。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此筑五鹿城,“以卫诸夏”。
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县后,随着中国大运河的开通,隋唐时期位于永济渠畔的大名府开始崛起,成为黄河以北广阔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
宋为京都开封的陪都,元为河北路、明为大名府、清为直隶总督府、民国为大名道,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在此设大名专区和大名市,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大名县至今。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博节度使田悦自称魏王,将“魏州”升改为“大名府”,“大名府”名由此开始,也开创了“河朔三镇”以其强大的军事势力与唐王朝对抗的局面。其中魏博(今大名)居河朔腹心,为三镇之首,一度成为北方藩镇割据的首府和中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藩镇文化”。
在大名5000多年文明史的进程中,作为黄河以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就长达2000年,其中两次为都,七为陪都,长达130年之久,奠定了大名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成就了大名以“北方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列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殊荣,这些也是“大名府”鼎鼎大名的根基。
2014年1月初,在大名县举行了一场高规格的专家论证,邯郸市规划院院长高端宏就大名县的文化内涵给予总结,“说到历史深远,要少而精,大名县运河文化、石刻文化、陪都文化、宗教文化独具特色。”
在他看来,从历史建筑群众多、建筑特色明显、历史街区保存完好、多元文化并具的角度,大名县初步具备了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
“大名府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大名县方志办主任、名城申报办常务副主任杨达对记者说。“大名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历史上为水陆交汇中心,燕赵、齐鲁、三晋、中原、江淮等地域文化在此交融升华,汉、回等十余个民族和睦相处。造就了大名主变不守常,富于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崇文尚武,敢于抗争压迫的任侠精神;善于纳新,无门户之见的包容精神;国而忘家,敢于担当的爱国精神。”
杨达对大名的古迹如数家珍,“大名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84处,其中国保文物4处(北宋大名府故城、何弘敬墓志铭、五礼记碑、天主教堂),省保单位9处:宣圣会医院旧址、明清大名府城、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罗让神道碑、朱熹写经碑、郭彬墓、万堤墓群、沙疙瘩诫碑;市保单位3处:金滩镇清真寺、兴化寺遗址、郭隆真故居;县保单位42处。”
修复古城
唐魏州、宋大名府城遗址
文化是大名的魂。大名历史上是一座文化名城,然而历史的沧桑巨变使她美丽的容颜渐渐失去了风采。修复“大名府”古城,就是要使其浴火重生,再放光辉。2009年,大名县委、县政府按照“打大名府品牌,创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规划,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重点规划建设宋代大名府故城遗址文化展示区(遗址公园)和宋代北京大名府风貌游览区(主题公园)。大名古城(明城)沿袭原有古城道路格局,投资3.4亿元进行恢复修缮。
明代“大名府”城建于公元1401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历年来,由于古城区城市功能衰落,对游客的吸引力日益下降。“古城迟早要开发,开发得越早困难越小,越容易保存原貌。”然而,古城应该怎样开发?应保留什么、舍弃什么?又如何确保“开发”不致影响其独有的文化韵味?
古城修复重要组成部分——— ——东城门修复工程的竣工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也打消了大家的疑虑,让人们意识到修复古城,不是简单地拆迁、推倒、重建,而是在尊重历史前提下的文化构建,是重新赋予古城应有的形神之美,是经过慎重选择、部分恢复历史遗迹,为公众提供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
根据现有的资源及目前发展现状,古城修复沿袭原有古城道路格局,实施“两点一线一轴两区”建设。
两点即北城门外广场及仿古街区、东城门外及东街仿古包装;一线即古城墙观光带,按照古城原有城门建筑形式,修复东、西、南三个城门,恢复古城墙和护城河,城门处建吊桥;一轴即南北大街商业步行街、南关风味小吃街、商业步行街建设,街道两侧建筑按明清时期建筑式样进行改造包装,恢复街面原有牌坊;两区即北部商业居住区和南部历史文化区,充分注入本地民居建筑元素符号,逐步恢复大名古城史上的书院及寺庙,进行复古环境氛围营造,展示古朴的民俗文化和古城历史风貌。
如今,修缮后的“大名府”古城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段城墙乃至每一座四合院都向世人诉说古老的往事,让人流连忘返。
申报成功
大名天主教堂位于县城内东街,始建于1918年,1921年12月竣工,是河北省现存最雄伟壮丽的圣堂之一
大名府南街旧店铺
据介绍,此次大名申报省历史文化名城,是经河北省人民政府2014年7月2日、省政府冀政函[2014]70号文批准公布的。大名之所以能被省政府公布为省历史文化名城,除符合《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文物比较丰富、历史建筑成群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风貌、历史上曾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外”,主要还体现在大名所具有的城市文化价值和城市特色上。
“大名有五个清晰的文化体系,藩镇文化、运河文化、石刻文化、红色文化、民族宗教文化,除此之外大名府城特色的建设理念也是大名府‘魂’的最好彰显。”杨达介绍说:“大名府城在建设理念上彰显了天人合一的规划观念、遵循了周礼的营建思想、具有风水独特的龟背城形制。”
大名古城中间高,四周低,十字大街中心原点似龟背,向四方轻舒缓降。街巷结构严谨,形状规整,主次分明,构成棋盘式方格路网,城楼、牌楼、衙署、书院、庙宇、古宅旧第、教堂等建筑井然有序状若龟壳,构成了丰富的街道对景,形成了优美的视线通廊,整个城市呈现十足的理性和有条不紊的秩序。
城南门下有一暗沟通往外河,恰似龟首。中国古代城市营建方面,以龟为原型的城市多是平面构图为龟形,以立体空间的角度构思龟形城市,大名是特例。
因地处黄漳溢域,特有的地理位置,让宋明两代故城毁于洪泛,历经九朝1042年的文明被埋入泥土。
省内外文物考古专家和国家大运河申遗专家组断言:这是一座可震惊世界的埋在地下的巨大文物文化宝库,也是600年繁华和战火相伴的宋王朝唯一存世的古都城。特别是它由运河而兴而盛的历史,位居东西南北大运河枢纽并把大运河历史推延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价值,在我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任重道远!大名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后,名誉的背后是责任,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好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杨达说。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yd03208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