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随着杨露禅祖孙四代的100多年教学以及杨家外姓传人的传授,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随着传人们对拳理拳法的不同理解,各种练法也百花纷呈。可以说,有开展太极拳活动的地方就有人练习杨式太极拳,有练习杨式太极拳的人,就有各自的教法练法。武术界和医学体疗的无数事实说明,练杨式太极拳所收到的技击和健身效果是明显的。既然杨式太极拳首先是杨家创编传播的,目前,杨家嫡系传人对杨式太极拳的练法认识如何?人们对祖传、家传的艺业往往有一种神秘感。为此笔者再次访问杨振基先生,请他谈谈杨式太极拳的练法。
杨振基从小随父亲杨澄甫练拳。父亲去世后,1948年又与大哥杨守中相见于广州,向大哥学,两人统一拳架,统一练法。以后杨振基长期从事杨式太极拳的练习和教学,他的很多精辟的见解使人从中窥见其家传绝艺练法一斑,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苦练位置 一搁就对
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入门的方法,太极拳也一样,练习方法对头,才能收到效果。采访中,杨振基从小书柜的抽屉里拿出一本小册子,上面印有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一文。他说:“老爷子的书就是教人怎么练的,我一生都按书上说的要点去练去教人,可以说,我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新的发展,只是想法把老爷子的要求练到自己的身上。有人说,练杨式太极拳有一定的难度,难就难在吃不透老爷子说的那些要点。”
他回忆了父亲杨澄甫过去教拳的情形。杨澄甫教他们兄弟和徒弟时首先是教人定位,即是定好身体各部分的位置,特别是手和脚的位置,一招一式,位置必须准确。
杨振基说,位置对了,才能出劲,在某种意义上说,位置就是劲,练拳时一出手,一抬腿就要运动到一定的位置上,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要无过不及,适中。要练到一定的位置,得掌握一定的尺度,而这个尺度也通过练才能掌握。比如按手,不是无边的扩大,也不是无边的缩小,按出两手的位置就是对方肘腕的位置,练时按自己的肘腕位置的长度去练。为什么要按在这个位置上呢?这与推手有密切的关系,杨式太极拳在推手中要求管活的不管死的,所谓活的是指人的活的关节,管住对方活的关节对方就不能随意转动。所以,每一招式运行的线路和定式的位置必须准确。他以“白鹤亮翅”这一式为例,这式向前一靠后,右手必须从胸前上提护住自己的中上路,用手外侧上托对方来手,不能往侧外打,也不是亮掌。这手的运动位置对了,经过不断的练习,手一动,位置就准。
至于脚的位置,一般弓蹬步是前脚在前,后脚在前脚的外面,两脚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是练拳者自然裆的距离,前弓和后坐是膝与膝的位置的移动。
杨振基说,位置是与“拳出有名、腿出有名”相连的。每一个动作要明确它的作用,也即是自己用什么打,打别人什么位置,不能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搬拦捶”最后出拳是用拳面打击对方贲门的部位,拳面要平,斜了打不得力,打高了位置不对,这些不能错。分脚是用脚面踢人,蹬脚是用脚全掌蹬人,而摆莲脚用脚外侧,这些脚法踢蹬摆对方身体什么位置也必须清楚。
杨振基认为,练到位置一搁就对,需要若干年的认真苦练,同时还要认真体会思考,逐渐找出那准确的位置,不苦练,不去找,永远不会做到。光练不去思索,不用心去找去悟,也不易做到。当练到一搁就达到正确的位置,这也为练推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腰拉 腰转
杨振基认为,练一套杨式太极拳,以练腰为主,还是以练手脚为主?必须以练腰为主。他教学生时经常重复这几句话: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
杨振基说,练太极拳,不论如何转,转得大,转得小,转上转下,转左转右,不能单抡胳膊手,要注意腰领,做到腰的动作多些,手的动作少些。并说,他教人先教人腰的动作,使整套拳打出来能看出明显的腰带动手脚的动作。他反复强调,练太极拳不从腰去练,永远也练不成。
如何做到腰带动手脚呢?他以“单鞭”式为例说,打完“揽雀尾”按式动作后,先身后坐,重心移到左脚,手不上下动,随身后移,右脚尖离地上翘起,然后腰带手、带右脚掌向左转动,随身后移,右脚尖离地上翘起,然后腰带手、带右脚掌向左转动,这是腰脚手一齐转。右脚尖只起抬起的作用,不起转的作用。现在一些杨式太极拳家提倡实脚脚尖转动,他认为实脚转动是硬拧,不能做到腰带手脚转,硬拧时间长了会损害膝关节,同时虚实上也不分清。
杨振基在教学中和接待一些多年练太极拳的人时,发现他们打太极拳一致的毛病是没有腰的动作或腰的动作不明显,只是动手动脚,腰不能带、不能转。他接触过的一些外国朋友也存在这个毛病。由此,他认为打太极拳打出腰的动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用腰的意识和不懂方法。
他教的学生中有一位60多岁的女学员,膝关节长期患病,打针吃药不管用。她听说打太极拳可治这病,半信半疑,见别人跟杨振基学,她也来学。开始练拳时蹲不下来,她严格按要求练,不到半年,一次做“下势”时一蹲就蹲了下来,膝关节也不痛了,她十分高兴,现在天天坚持练拳,从不间断。
笔者采访了杨振基的四弟杨振国,他说,我二哥振基对太极拳用腰的认识是很深刻的,按他说的那样去练杨式太极拳,是正宗的练法。
一些杨式太极拳爱好者不惜千里迢迢前来杨振基处,向他求教,杨振基总是耐心地说明腰的重要性和练习方法,亲自打拳示范,手把手教他们。他们认为很难达到用腰来带动手脚的要求,杨振基总是鼓励说:“必须往这方向去练,练的时间长了,可能体会到一些,做到一些,以后逐渐腰的动作更多些。现在一时腰带不动手脚,打拳抡大小臂,这是自然的事。”
杨振基教别人用腰的同时,也要求别人先下盘有根,下盘稳固了,腰有依凭,才能更好地带动脚手。
用“腰拉、腰转、腰脚手”这样精炼的话来概括说明腰的练法,在太极拳书中未见到。笔者问到这是不是练法上有新的发展时,杨振基说,拳论上有“主宰于腰”的说法,我只是将它具体化而已,不算得什么发展。
一个劲
杨振基说到杨式太极拳练法的另一个要求是统一行动,集中一点,全身形成一个劲。具体来说是意念来指挥你的动作,意念与身手脚统一向一个方向,走同一条路线,集中到一个打击点上,使全身的劲力在一点上发出。
杨振基的这些要求与拳论上说的劲整是一致的,他用更通俗的语言,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杨振基说,一个劲的要求是太极拳的劲路问题。练习太极拳要明确每一式的劲路,如果劲路不明,那是胡打。劲路明了,才能使意念动作集中到一点上,这当然与明确动作的位置和动作的目的有关,因为这些都不是孤立的。
为了说明意念和动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劲,他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他说,打拳与日常生活干活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装满了水的水桶搁在那里,你要用最省的劲把它提起来,首先你要想把它拿起来,然后用意念指挥你的手的动作,意念和动作一致了,全身就会自然地配合起来,就能用最省的一个劲把水桶提起来。如果意念不是想着拿水桶,虽然手也能把桶拿起来,但用的不是最省的劲,能用最省的劲把水桶拿起来表明这是最高明的。而这个最省的劲是一刹那间最集中最完整的一个劲。
打拳是复杂了一些,意念和动作配合形成一个劲不易做到。杨振基说他常看见一些学生打太极拳时意念和动作配合不上的情况。比如棚手,五个手指是自然朝一个方向的,如果大拇指向上一翘,或往里往外一歪,所出的劲就不是一个方向,劲就散乱,就只那么一点点,幅度不是很大,劲就不集中了。又以“搂膝拗步”为例,如果前弓的脚尖稍微向左或向右撇一点,全身的劲就会分为若干股了,击出的力假设为1百斤,主要击点上就只有几十斤了。
杨振基认为,要做到统一行动,集中一点,形成一个劲,必须用心去找,不找永远也出不了这个劲。练拳是从无知到有知,由有知到明,今天找出了一个劲,明天又悟出另一个劲,慢慢地,拳越打越行。
“一个劲”的要求是练拳的要求,同时也是徒手技击的要求,杨式太极拳(不是指后人改过的)每一式都是为了搏击编的,带有技击性的,必须明了拳的本意,明确了会反过来加强练成周身一个劲的意识。
求自然 不做作
杨振基在谈到把太极拳要点练到身上时说,要力求自然,切不可故意做作。
在谈到杨澄甫“太极拳十要”时,杨振基说,“十要”和《太极拳之练习谈》是父亲毕生练拳教拳的总结,依此去练,就能把杨式太极拳练好,但这些要点一时是难以做到的。
他根据一些学生不同的领会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他说,对初学者有些要点先不讲,讲了反而麻烦。此为教初学者开始不讲虚灵顶劲,只说头正,眼平视,头不晃动。因为往往一讲虚灵顶劲有人头与脖子就硬,这是“顶”字在作怪。也不讲含胸拔背、松腰松胯,一讲含胸拔背有人不是挺胸就是向后窝。一讲松腰胯往往就僵硬。对这三个要求到了学习者练到一段时间才说。什么是虚灵顶劲,他说头不偏不倚,不前后仰,自然正直就是,不用硬去做成,一硬去做就会出毛病。至于含胸拔背,只要自然放松身后背部就是了。气沉丹田,不提气就是气沉丹田。对这些要点,绝不能硬去做成。
对于杨式太极拳的呼吸,杨振基说,采用自然呼吸法,呼吸与发劲无联系,意到、气到劲自到,不必要呼吸的配合,不自然的呼吸会造成憋气,一憋气,就违反了太极拳纯任自然的要求了。
杨振基主张练杨式太极拳要从练习者本人的身体状况、时间、场地等条件出发,不主张死练拳,不要固定一次打多少趟,正儿八经的打一趟算一趟。有的人要求自己一次打多少趟,练第一趟还可以,以后越练越快,支撑力不行,拳打滑了,不如不打。认真地打一招一式,打一趟也上功夫,练到精疲力尽还要练,这难上功夫,甚至会伤身体。过去有死练拳,拳练得越多越好的要求,现在看来不科学。遍数无所谓,但要认真地练,适当地练,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有时间,精神好,可以练8遍10遍,连想带练,只要身体适应就练。心情不好,百事缠身,思想不集中,练少一些,一切从实际出发,使练拳的数量和质量统一起来,千万不能勉强。总要顺其自然,自然了,身体各部分协调一致,不要故意去做,否则,就练不出应有的效果。
教拳容易改拳难
杨振基在教拳时常常碰到有人要求帮改拳,而为人改拳,他认为是最难的事也是最头痛的事。
杨振基作为嫡传人,虽然自己不愿出名,但名声还是在外的。河北省某市杨式太极拳很流行,有关领导想叫他去给大家改改拳,他认为不妥,不愿去。原因是他认为别人在那里教了十多年杨式太极拳,现要他去改,难道别人以前教的是错的?
杨振基认为练杨式太极拳不必求统一,也不可能统一。现在杨式太极拳外姓传人传授的拳也是跟杨家先人学的,父亲杨澄甫的一些学生、徒弟原来不教拳的,后来也教了。在教拳中,有的可能练这个劲,有的可能练那个劲,架子有高有低,甚至可能与原来学的有差别,但总的大致还是相同的,基本路子和练法是差不多的。所以,只要不是原则上的问题,他从不说别人练得不对,不说别人练的不是杨式太极拳,从不说自己练得比别人好,不说别人是假的,自己练的是真的。他总是说,我是这样练的,你愿意像我这样练就跟着练。好与不好,让人通过对比进行鉴别。
对找上门来要求改拳的人他总是热情相待,从腰脚手上一一详细讲解。他曾经多次为一些人改拳,改时记住了,一离开又忘了。他体会到学拳者的心境,不是他们不虚心,不愿意改,而是原来所学的已习惯成自然,难改。有时叫人出这个动作,但一打拳就偏偏出另外的动作,要人出这个劲,却偏出了那个劲。
杨振基说,教拳容易改拳难。他说他愿意教一个完全没有学过拳的人,教一个武盲。他单位办公室一个小青年,是个拳盲,教他一个动作,练出来象模象样,杨振基很高兴。杨振基说,现在一些有文化的人,一会儿看这本书,一会儿看那本书,教起来也很难,因为他脑子里装的东西很多,对所教给他的东西有抵抗作用,装不进去,吃不进教给他的动作。怎么教对方总是有自己的意念。
杨振基认为,要改好拳也不是不可能的,只要把过去学的不符合要求的东西忘掉,一招一式慢慢领会其含义,也是可以改的,只是难而已。经过长时间练习
可以体会到拳的要求,体会到了,拳就会越打越好。
无绝招决窍
学武的人往往认为老师留一条绝招不教,象猫教老虎一样,爬树的绝招留着,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杨振基也碰到过这样的求学者。
有一次,一位青年找上门来,说:“ 杨老师,我不用学套路,你教我一些绝招,我白天不练,晚上偷偷练。”杨振基听了啼笑皆非,他反复向这位青年说明自己没有绝招,只要按要求练拳,有功力了,手脚一出就能致用。但无论杨振基怎么说,这青年还是不信,说他保守,不肯教,他只好摇头苦笑。
有些学生要求杨振基教如何用太极拳打人,杨振基说,你照练就是了。一些人说,杨老师不肯教打人。
杨振基说,他的确没有绝招。他在邯郸市教拳十多年,一开始就这样真诚的教人练法,认为按练法去练就能练成绝招。练拳无捷径,如果说有的话,就是按要求苦练。
杨振基说:“说我不教打人,其实我教的都是用来打人的。”他举例说“提手上式”是左右压腕压肘的,“手挥琵琶”是上下托肘压腕的,碰到对抗,一出手就会叫断腕断肘,这不是打人的?这不是绝招?但要用得上,能制敌取胜,必须按要求苦练。老是想打人绝招,且不说动机不够纯,就是告诉他,也使不上,使出劲了也不是一个劲,不能致用。
杨振基虽然耐心解释,但一些人还是认为他留一手,认为他肯定有不少家传的东西不肯示人。
杨振基反复强调,苦练得真知,苦练出功夫,不苦练得不了,练不出功夫来了,就能在推手中随心所欲,应付自如,就能根据对手的实际情况,制对方于不知不觉之中,这时,“打人”也会了,“绝招”也有了。
·····
最后,杨振基说,杨式太极拳经过100多年的传习,不但不消亡,而且越传越广,确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练习方法,并有其明显的效果,作为杨家的第四代传人,十分珍惜这些练法,也广为向学者介绍这些练法,让杨式太极拳更好地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摘自《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